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走进清远 > 了解清远 > 历史文化 > 清远史志

【清远历史文化村】马带村

时间:2023-12-18 17:08:41 来源:清远市史志办公室 访问量: -
【字体:


1702370635(1).jpg

  马带村村貌(石振明 摄)

  马带村,位于连州市西岸镇西南部,距镇政府1.9千米。始建于北宋,唐姓先祖唐甫自湘南蓝山迁至白鹤山下立寨,称韶甫。大宋景祐年间,唐姓先祖欲寻找更宜居的地方,恰好看到一匹怀孕的母马在貔貅岭脚一孔岩洞前生下马驹,于是认为此地是添丁的宝地,便从韶甫迁到此地立寨,取名马带,也称金马坊。世居唐、曹、石、许姓村民。马带村于2009年被评定为第二批广东省古村落,2013年8月被评定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马带村传统民居为明清建筑风格,青砖黛瓦,四角飞檐,檐下描花卉丹青。民居围绕门楼而筑,金马世第门楼与儒林世第门楼之间以围墙“白城仔”连接,形成封闭的居住空间,远望如一座古堡。代表性建筑有金马世第、儒林世第、南门楼及唐氏宗祠、古戏台。

  金马世第门楼始建于北宋元祐元年(1086),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清道光八年(1828)重修。儒林世第门楼始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两座门楼均坐东北向西南,青砖青石脚,石块叠砌1.2米高为脚,为砖墙搁檩架单间二层建筑,硬山顶,四角飞檐。

  唐氏家族在北宋时期曾有“公孙三进士”荣耀。祖唐元,北宋雍熙二年(985) 进士,历任渝、韶、陕等四州知府,后累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父唐静,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登进士第,任大理寺评事,为官清廉,执法严谨,为张士逊、陈尧咨、晏殊所推重,范仲淹亦以兄事之。孙唐炎,北宋景祐元年(1034)登进士第,为太子赞善大夫。

1702370660(1).jpg  

  “金马世第”匾(石振明 摄)

  关于“金马世第”匾,有一个传说。唐炎喜欢看戏。有一年元宵节唐炎忙完事务后去看戏。但戏台前已坐满观众,因此要在拥堵的人群中找座位,便淡了看戏的雅兴。宋太子获悉后,找来一只灯笼,上书“金马坊”,让护卫提着灯笼护送唐炎入座。此后,每逢看戏,观众看见“金马坊”灯笼,都主动让道,让太子敬重的老师顺利入座。据说,太子题写的“金马坊”三字略显仓促,“马”字的四点用拖笔法,两点就解决。后贤将太子题刻拓印,镌刻在门楼石匾。现今仍可以见到这块“金马世第”石匾,“金”字一竖穿顶,“马”字下方是倒写的“丷”。

  儒林世第中居住的是五代楚水部员外郎石文德后裔,分支始祖为清代出任廉州府灵山县儒学训导的石扬祖。门楼内有祖屋,供奉石扬祖牌位,神龛镶“好义可风”匾。至今,石姓居民仍使用阿B声(大明时期连州城的通用语言)交流。

1702370677(1).jpg  

  儒林世第门楼(石振明 摄)

  古戏台选址村南,与唐氏宗祠相对。戏台用石块做基石,舞台铺木板。单檐歇山顶,四角飞檐,中间饰宝瓶。戏台四角各有一对木柱,垫素面覆盘形石柱础。中堂绘大幅南极仙翁像,上方挂“永乐盛世”匾,两侧对联为“永乐庆无疆自有笙箫雅韵,盛世钦萃荟常闻钟鼓锣声”。左右设厢房,房门上方书“出将”“入帅”。栋梁书“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岁次戊申仲秋月吉日合乡众信等重建”。早期有唐仁喜、石玉琴、唐金安等连县“莲花彩”采茶戏班主要演员,后他们被调入韶关粤北采茶戏团。

1702370689(1).jpg  

  古戏台(西岸镇政府供图)

  唐氏宗祠,单层砖木结构,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宗祠三进结构,分前厅、中厅和正厅。祠堂内有殿、厅、轩、廊和天井,分别悬挂4块木匾:大门为“唐氏宗祠”匾,前厅为“金马世第”匾,中厅为“簪缨世杰”匾,正厅为“直上云衢”匾。正厅前走廊两侧的砖柱有楹联“自蓝湘而至连城进士家声昭万古,由白鹤而迁马带晋阳世泽振千秋”。镇守祠堂大门的是一对以青石为原材料,雕刻精细的石狮子驮鼓。

1702370700(1).jpg  

  唐氏宗祠(石振明 摄)

  马带村有3口古井:大井、沙石井、 深井。大井、沙石井水源相通。大井形状为六角形,青石条叠砌,两层井栏。井水清洌、微甜,井中有水藻、鱼虾。村中新娘嫁入当天,由接嫁娘带领去大井担水。打水前,往井里扔两枚铜钱,称买“迎新(娘)水"。老人辞世,大孝子提一只水桶到大井打水净身再入殓,打水前也要扔两枚铜钱,称买“辞别水”。

1702370715(1).jpg  

  六角井(张仁敏 摄)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