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口村村貌(骆志刚 摄)
冲口村,位于连州市西岸镇中部,距镇政府约5千米。地处大龙山余脉石脚坑、天良坑、盐步冲、石马迳4条山冲的出口,素有“十里冲、八里口”之说,因此叫冲口村。村庄始建于宋代,陈姓族人自金陵(今南京)辗转迁至现址定居。北宋皇祐年间,双桂村陈铨、陈铸兄弟二人同登进士,人们称其为“双双折桂”,得名双桂村。此后,陆续有何姓、黄姓、梁姓等10余个姓氏迁入聚居,形成双桂、崇德、启明、何家(竹园)、达巷5个村组,俗称“五坊寨”。至清初,冲口村已是连州东陂区域第一大村,有居民300余户2000多人,形成了城墙、碉堡环抱的格局,故又称冲口城。冲口村于 2009年被评定为广东省古村落,2013年被评定为中国传统村落。
冲口村代表性古建筑有双桂门楼、崇德门楼、西华献瑞门楼、陈氏宗祠、何氏宗祠、进士亭。
陈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为砖木建筑,三进二井带两廊。硬山顶、人字形灰塑博古封火山墙。头门门额挂“陈氏宗祠”木匾。上款阳刻“光绪五年岁在乙卯仲春月合复立”,下款阳刻“赐进士出身翰林院检讨前任广西学政即补府署连州直隶州正堂袁泳锡敬书"。袁泳锡,山东历城县进士,翰林院检讨,记名御史,广西学正揀发广东候补知府。清同治四年(1865)署理连州,爱士恤民。前厅屏门挂“名登仕殿”匾,上款为“钦命广东等处承宣司布政使魏元为”,下款为“道光元年佳后□二职员候补□州陈德祥立”(方框处的字已无法辨别,以方框代替)。
宗祠的灰塑脊饰清晰明亮,脊饰大多为写意之福、寿、喜、禄、祯、祥团花,上厅、天井左右山墙有神话故事题材灰塑。宗祠有数通石碑:“鼎建双桂宗祠”碑叙明建造宗祠和进士亭的缘由,“置买尝田碑记”碑、“捐地”碑记载了置办蒸尝田产,“禁砍伐树木”碑规范家族财产管理。1918年夏,连阳土匪聚居西岸,不久攻陷东陂,时任西溪高等小学校长陈松年带学校师生回村避难,在陈氏宗祠复学。
进士亭与宗祠相接,为纪念陈铨、陈铸兄弟同登进士而筑。八角形歇山顶,16柱穿斗式梁架,由圆木、方木一层层榫接,106个榫头撑起一个通高5.2米的建筑空间,尽显岭南建筑艺术文秀朴实之风格。
进士亭(邱贵星 摄)
村中的文德巷是当年陈铨、陈铸兄弟带着 “双双折桂”的喜悦披宫锦、骑大马走过的,是村民心中的吉祥幸福之巷。每逢娶亲、入伙、贺寿、添丁等喜事,喜庆的队伍一定要走一趟“双进士”当年走过的巷道,以沾喜气、讨彩头,期盼日子越过越红火。
文德巷(吴秋伟 摄)
崇德门楼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清同治六年(1867)重修。青砖青石脚,石块叠砌1.4米高。砖墙搁檩十一檩单间二层楼房建筑,人字形封火山墙,四角飞檐。门额挂“文蔚清奇”匾,两侧有对联“文蔚振家声种植文武及第,清奇继于后缔练创业人才”。史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连州发生一场瘟疫,凡感染者“朝发夕毙”。该村名医陈廷佐妙术仁心,施治病患,赢得良好口碑,州府为其所住之地赐名“崇德坊”。
崇德坊门楼(罗敏 摄)
冲口村人杰地灵。兄弟双进士、名医陈廷佐、名儒陈松年的故事历久弥新。草根医生陈良,也有妙术,救治了很多病患。他的医庐,青砖黛瓦,四角飞檐,檐下、窗棂、门楣有水墨绘画,灰塑。花卉、鸟虫、瑞兽图案将古朴的砖墙点缀得端庄而雅致。
陈良医庐窗口上方灰塑(石振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