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走进清远 > 了解清远 > 历史文化 > 清远史志

【清远历史文化村】潭村

时间:2024-07-01 18:38:08 来源:本网 访问量: -
【字体:


图片

潭村村貌(许明辉 摄)

  潭村,位于阳山县七拱镇南部,隶属七拱镇潭村行政村,距镇政府约4千米。始建于明初,许姓族人迁至此地定居而形成村落,取村名为许屋巷;明末,村民许长三叫原居住在车头村遭受山洪袭击的结拜兄弟陈殿贵带领族人迁入居住;后许姓族人基本外迁,陈姓族人为感恩,以“饮水思源”而取村名为潭村。曾用名重光乡。2012年,潭村民居、潭村古庙胜形祠、潭村古井被阳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

  潭村有孔府武官家园之美誉,是阳山县保存最好的传统古村落之一,现存传统民居近400座。这些民居建于清道光年间,坐北向南,建筑占地面积16820平方米;房屋多为硬山顶,镬耳山墙,村内的通道用青石铺砌,房屋的用材以青砖和木瓦为主,现存建筑基本可以反映原貌及规模。

图片

古民居(李学森 摄)

  镬耳楼是潭村古村落最显著、最具特色的建筑。其主体是镬耳形山墙。镬耳形山墙也叫鳌背墙,是清一色由青砖砌成的屋宇山墙,墙高于屋顶,顶部形似龟背,上面呈半圆流线型飞檐滴水,构成起伏有致的天际轮廓线,形似镬耳,故称“镬耳楼”。镬耳楼墙檐及窗台上方多描有灰底白画的卷草或动物图案,部分还有立体的灰塑图案。潭村古村落另一个显著特色就是村内巷道全部用大理石或麻石铺设,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巷巷相通。据说,石板巷道底下可作为逃生通道直通村外。

图片

镬耳楼(许明辉 摄)

  外翰第门楼,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门额悬挂“外翰第”牌匾,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冬日吉旦陈煜焱立;有门联“衣冠绵盛德,诗礼蔚通儒”。

  贡元门楼是潭村的正门楼。古时,门楼有对联“潭活清潮涌,村树栋樑材”,上联全带“水”,下联都有“木”;现对联为“门高司马,楼羡元龙”。大门左右两侧原有"肃静”"回避”高脚牌。

图片

贡元大门楼(许明辉 摄)

  高厅,是潭村现保存下来仅有的楼房,也是清朝秀才、民国律师陈其修的住宅。楼高三层,楼板下以桁梁、楼板支撑,上铺薄砖或红毛泥(水泥)。以木质大板梯上下,每层为一厅二房。门窗上有灰雕,两边有楹联,墙壁上有题诗的彩色壁画,屏风、床具外围饰以木雕。二楼床架有楹联“智水祥光涵叠阁,仁山佳气护层楼”。三楼东侧房门有楹联“群山高拥连奎璧,曲水环流浸斗牛”,西侧房门有楹联“水抱山环千古画,鸟啼花放四时春”。中厅床边有楹联“钓鱼公摆到床前看,撑渡子移来榻上观”。

  陈嘉言房系古建筑,大门楼为“太学第”,“太学第” 三字由广东布政使李某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为太学生陈介康所题。

图片

  太学第门楼(李学森 摄)

  陈恒言房系古建筑,大门楼挂有“文魁”匾额,来历不详。文魁门楼前壁上有绘于1934年的壁画兼书法。

  村内建筑还有中山门,青砖木结构,高两层,用桁梁木 板支撑,墙体上、下层均有防御枪眼。用“孙中山”之名, 命名为“中山楼”。此外,还有形胜祠、英武门、永安里等古建筑。

  村内有3口古井,其中位于潭村村委会右侧的古井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井深约8米,水深6米,井壁用青砖砌成,井圈及周围用青石砌成,圆形,口径70厘米,井面用水泥灰砂铺成;井水清澈甘甜,水源充足,一直沿用至今,是研究当地人口迁徙历史的宝贵材料。

图片

古井(许明辉 摄)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