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禾岗村(许明辉 摄)
大禾岗村,位于阳山县七拱镇南部,距镇政府6千米。该村始建于1923年,朱海均从附近朱屋排村迁至此地居住而形成村落。因村民大多种植大禾(稻谷)而得名。该村的学发公祠于1987年6月被列为阳山县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2月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学发公祠,亦称朱海均旧居,由爱国华侨朱海均先生为纪念其先父朱学发而建造,始建于1923年,落成于1935年,坐西南向东北。总结构分前、后座及东、西两厢,占地面积10941平方米,有住房182间。前排建筑由海均家塾、高阳世第、学发公祠、海均私第、朱子家风5座建筑及二横屋组成,总面阔90.8米,总进深120.5米。各门为凹门斗式门面,花岗石门框,砖木结构,主体建筑为典型封火墙、龙船脊,砖木和钢筋、水泥结构。前排楼房属中国传统建筑,置七门(一正六辅),正门为中堂,辅门为侧厅,且门框均用上等石料镶边,并刻联。房与房相通,厅与厅相连,每个厅中都设有天井用于通风和采光。后排建筑由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主楼及两杠横屋组成,前低后高,连成一体。祠墙庄严肃穆,墙体厚70多厘米,夯筑时混合砚壳灰、沙子、黄泥、石灰、黄糖、糯米粉等材料,极具黏性和韧性,坚固难破。
学发公祠(许明辉 摄)
门楼的门框上镶嵌坚硬的麻石条,与硬实厚重的木门构成一个稳固的防御体系。墙上则散布着若干大小各异的枪眼、炮眼和观察孔。因整个建筑群酷似拉萨布达拉宫以及“其宏壮之规模为北江数府州所未有”,故而称之为“广东布达拉宫”。
学发公祠主楼的廊、柱、顶、窗、门大量使用西方建筑样式,如门窗上分层灰塑重叠的弧形,门的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等巴洛克建筑风格。房屋门楣、窗楣的壁画和泥塑图案、花纹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还有大量寓意吉祥的图案,如镬耳山墙上灰塑蝙蝠和铜钱,寓意“福在眼前”;灰塑蝙蝠、寿桃和铜钱,寓意“福寿双全”;在窗楣上灰塑两条鲶鱼,寓意“年年有余”;灰塑牡丹、蝴蝶,寓意“富贵瓞来”;灰塑云纹、蝙蝠,寓意“流云百福”;墀头灰塑松、竹、梅岁寒三友,颂扬品德高尚等。每层楼都设左、右两个回廊天井并采用绿釉陶瓷作围栏,木阁楼板上铺设花阶砖。楼顶还设有平台,中路平台顶部的装饰图案具有伊斯兰建筑的神韵,精美独特。
窗楣灰塑(李学森 摄)
公祠前后座的石门框上刻有11匾13联,阳刻。11匾中,原国民党党政军要员余汉谋、李汉魂、陈济棠、邓泽如的手笔各占其一,余下7匾及13联均为清末科举榜眼朱汝珍所作。题写人身份与匾联水准之高,在粤北实属罕见。近百年过去,学发公祠仍保存完好,不仅被阳山人视为全县瑰宝,更成为当地知名景点。无论从建筑规模、风格, 还是从文化底蕴看,学发公祠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后座主屋正门石楹联(李学森 摄)
黄埔中正中学(现广州市第六中学)曾在此临时办校。1944年,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生邓震亚及部分黄埔校友在韶关市东河坝创办黄埔中正中学;日军进犯韶关时,该中学曾迁于学发公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这座拥有182间房屋的大厦被分给农民居住,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政府将其用作华侨农场和农业种子示范场,安置部分归侨和农场职工。
天井(李学森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