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台上的阳山中学
钓矶亭
韩公钓矶碑
简朝亮《谒韩文公祠》诗
韩山书院(瓷画)
一座八百多岁的小亭,一座险被拆毁的古亭,多少人熟视无睹,多少人千回梦萦。它,是今阳山县城阳山中学校内的“钓矶亭”。有谁知道,它是大文豪韩愈予阳山福泽,是隐形千年阳山文脉的龙头……
百代文宗——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孟县人。唐代文学家、教育家。幼失父母,勤学苦读。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十年后官四门博士(太学教官)。元和元年(806),充国子博士(太学教官)。后迁员外郎、郎中,擢刑部侍郎,贬潮州刺史。元和十五年(820),官国子祭酒(国家最高学府太学校长)。官至兵部、吏部侍郎。死后谥“文”,又称韩文公。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阳山钓翁——县令韩愈
唐贞元十九年(803),监察御史韩愈请宽灾民徭赋而获罪,被贬阳山县令。时阳山地僻人稀,政简事闲,韩愈无法施展报国治世之才,却让其读书、创作、育人、钓鱼的爱好得到发挥。
韩愈阳山诗中,常见“青竹时默钓”、“投竿而渔”、“手持钓竿远相投”之句。明初《明一统志》载“阳山县东,唐韩愈读书于此”。《(万历)广东通志》载“钓鱼台,在(阳山)县东半里三门滩下,韩愈为令日,钓鱼于此”。三门滩下小溪口,古树参欤竹影婆娑,韩愈常与学生区册等来此读书。课读之余,师生们挥竿钓鱼,游水嬉戏,十分快乐。
钓鱼台,印证了韩门师生读书游乐的千古佳话。
阳山地标——韩公钓台
一年多后,韩愈离开了阳山。此后,官民为纪念贤明县令,将其读书钓游之地叫做“韩文公钓鱼台”,简称“韩公钓台”。韩愈坐的矶石叫“韩公钓矶”,矶上之亭称“钓矶亭”,矶旁之景曰“矶石清风”。
一千二百多年来,历代官民视台如宝,屡有修葺。宋代至今,至少重修了十九次。过往官宦文人,慕名而至,景仰前贤,追寻遗风。最有名者,当数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米芾、理学奠基人周敦颐等。元代,有文学家郑潜等。明代,有广东参政游朴、吴安国,及岭南学者郭等。清代,名家学者,接踵而来。有隐身江湖的文学家屈大均、文献学家严可均、画家程颂万、经学家简朝亮等,更多是高中进士而出入翰林院的清流文人,文坛领袖,如文学家李调元,书法家、金石学家翁方纲,文学家、书法家夏之蓉,书法家李星沅,道光皇帝老ν虺蟹纾画家戴熙,同治皇帝老师、宰相翁心存,书画家徐琪,书法家、词学家朱孝臧等。在阳山官民悉心爱护与名家学者追慕宣扬之下,韩文公钓鱼台被载入国史方志及名家文集之中。明代“阳山八景”,晚清“阳山十景”,都有“矶石清风”一景。近年,《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名胜古迹辞典》收入了“韩文公钓鱼台”条目。外乡人知你是阳山人,常问“韩文公钓鱼台,今还在吗”?
韩文公钓鱼台,始有以来,一直是阳山标志性地点,是阳山的地标!
阳山神庙——韩文公祠
县志记载,阳山县署、读书台等地有四处纪念韩愈的祠庙,以钓鱼台韩文公祠最早,影响最大。宋宝元二年(1039),林概官连州知州。期间,到钓鱼台拜谒韩退之庙,有诗:
退之昔负经纶志,作邑当年来此中。
漫道阳山是穷处,先生于道未尝穷。
此诗是阳山现存最早的景韩诗,也记载了阳山最早的景韩建筑。
明代,改庙为祠。《(嘉靖)广东通志初稿》载“钓台,在(阳山)县三门滩下,唐韩愈钓于此,后人建祠台侧纪之”。万历二十年(1592),知县吴楚材重修钓鱼台及韩文公祠。之后,历代重修。
韩文公祠,坐北向南,前临连江,砖木结构,上盖瓦。从大门入内,首进的左右为厢房,二进中厅为祠堂,后壁正中嵌有韩公石像,两旁陈列明清时期碑记。置有祭田十九亩、铺面二间,收租专供祭祀、修葺、看护。韩祠祭祀,是阳山官方最重要祀典之一。春祭钓鱼台,秋祭读书台。同治三年(1864),胡鉴官阳山知县。三月三日,到钓台春祭韩公,撰联:
其人如泰山北斗,
是日也天朗气清。
此联上联切人,“泰山北斗”引自《唐书·韩愈传》;下联切日,“天朗气清”引于王羲之《兰亭集序》。浑然天成,了无痕迹。选入民国《古今联语汇选初集》、《对联话》专著,成为传世名联。
韩愈是阳山官府列入祀典的二名阳山历史人物之一。钓鱼台韩文公祠,是阳山历史最长、人气钔、影响最深、传播最远的神庙。
阳山文源——钓台书院
韩愈到阳山后,不久,南海区册、京城窦存亮等闻讯而来,拜师求学。韩愈也乐意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后辈人才。后来,阳山官民为纪念韩愈,一直把最高学府的书院设在韩门师生读书的钓鱼台上。
书院,源于唐,盛于宋,是讲学读书、培育人才的地方。宋代,阳山官民在钓台创建尊韩书院。《明一统志》“尊韩书院,在阳山县东,唐韩愈读书于此,后人因建书院”。明隆庆二年(1568),知县张襄创建仰止书院。后屡增修。明末清初,毁于战火。清康熙十七年(1678),知县裴振李创办阳溪书院。之后,不断修葺扩建,几度易名,先后改名培风、宗韩、斗山、桂香书院。道光二年(1822),知县陆向荣改名韩山书院。聘请南海举人陈桂瀛、顺德举人邓佩衡等为主讲,最有名者当是客家才子杨懋建。
杨懋建,嘉应州(今梅州)人。清代诗人、小说家。绝世聪明,放浪不羁。道光十三年(1833)会试第一,违例除名。此后历尽坎坷。同治三年(1864),主讲韩山书院。著有《蕊珠旧史》、《┗杂录》等。
钓鱼台的书院培育人才中,最杰出者为御史郑士超。
郑士超(1755~1808),阳山县七拱人。少时随祖父从台湾迁居阳山。家贫,一边放牛,一边读书,牛走失了也不知道。聪颖过人,名传百里,考入钓鱼台的书院读书。一天,入城逛街,见小姑娘卖桃子,问桃子怎样卖?小姑娘说,桃子不卖,若能对出我的下联,桃子就送给你。郑士超说,对就对,还怕你小姑娘不成。小姑娘说出上联:
鸣凤在竹,竹破篾,篾织篮,篮装菜,菜重篮轻;
郑士超一听,果然利害,连续五重的顶针长联。
沉思良久,才对出下联:
起剪颇牧,木界板,板装船,船出海,海咸河淡。
小姑娘说,“起剪颇牧”(指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剪、廉颇、李牧,“颇牧”谐音“破木”),牛头不对马嘴,不算数。郑士超说,凤本栖树,你的凤却“在竹”,也不合理啊。说完,双方大笑起来,小姑娘还是将桃子送给郑才印
乾隆六十年(1895),郑士超高中殿试第六名进士。嘉庆六年(1801),钦点会试同考官。于工部历官主事、员外郎、郎中,清正廉洁,称为“工部三君子”之一。后官监察御史,刚直不阿,誉为“台中二凤”之一。郑氏成为清代有名诗人,事迹散见《中国人名大辞典》、《四库大辞典》、《清史稿》、《清通鉴》等书。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院址上创建官立速成师范,开创阳山现代教育。1952年秋,阳山中学迁入钓鱼台,以韩文公祠、韩山书院房屋为校舍。至今,一直是阳山中学校址。
千百年来,钓鱼台长期是阳山最高学府所在地,不知培育了多少英才。近五十多年来,阳山中学培养了一批专家教授等高级人才。
所以说,韩文公钓鱼台是阳山才的摇篮,是阳山文化源头!
阳山文脉——钓台文化
钓鱼台上,除了韩祠、书院之外,还有韩公遗物、遗墨,崇韩建筑、石刻,历代钓鱼台诗文等,构成悠远深厚的韩文公钓鱼台文化。
(一)韩公遗物。《(万历)广东通志》载“钓鱼台,在(阳山)县东半里……下有钓矶石”。宋嘉定元年(1208),县令郑伯谦于钓矶上题名。后矶石沉于河中。明万历二十年(1592),知县吴楚材将钓矶从河中移到岸上,便人参观。县志记载,矶石长四尺五寸,阔一尺余,高二尺五寸,“其一面莹滑处,题咏殆遍,多宋元人笔”。上世纪“文革”中,韩公唯一流传千年遗物钓矶石被毁,令人痛心不已。
(二)韩愈墨迹“鸢飞鱼跃”,原刻早佚。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教谕何健从士民家发现后重摹刻石,嵌于钓鱼台的书院。不久,知县潘元音又摹刻于贤令山的山崖。之后,“鸢飞鱼跃”从阳山走向全省、全国。其中,省内连州中学、清远飞来峡、乐昌韩泷祠、广州萝峰寺、肇庆七星岩、潮州韩文公祠等地,以及河南、山东、河北等省也有不少摹刻。今天,已成为广东最有名的古代摩崖石刻。
(三)韩愈石像。明隆庆年间(1568~1571),知县张襄重建钓鱼台,摹刻韩文公石像,早佚。清顺治十七年(1660)知县熊兆师重镌韩文公石像,嵌于韩祠壁。解放初,石像被毁。今存拓片,也为世所罕见。
(四)崇韩建筑。明代,钓鱼台上建有尊韩堂、怀贤堂,早废。清康熙四十六年(1708)知县王毓越建识韩亭,早l。钓矶亭,宋嘉定元年(1208)县令郑伯谦修建。明末,亭于韩祠左边,坐北向南,中壁嵌“韩公钓矶”碑,壁后嵌《祭韩文公》碑。历世屡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最后重建,今存。砖木结构,四柱,硬山顶,卷草纹饰。1987年,列为县级文保单位。今是钓鱼台上唯一仅存景韩建筑。
(五)景韩石刻。历代文人至钓鱼台追寻文公遗风,感慨之余,勒石纪之。符翕《题韩公钓矶石有序》称“刻竟就拓,好事者争得接踵,亦一时金石韵事也”。钓鱼台石刻,为金石学家重视,收入《粤东金石录》、《寰宇访碑录》、《语石》等专著,计有24件。其中,唐代1件,宋代3件,明代8件,清代12件。
(六)景韩诗文。代远年湮,如烟翰海中拾获历代景韩诗文有:古联2对,古诗44首,古文9篇。其中,宋诗2首,明诗13首,清诗29首;明文2篇,清文7篇。沧海遗珠,殊为珍贵。
(七)其他。钓鱼台一带,除儒家景韩文化之外,有佛教东华寺,道教玄帝宫,乡民修镇江祠,军队建关帝庙,D民创萧灵祠,水客葺天后宫,又有供奉烈士的忠义祠,奉祀节妇孝子的节孝祠,救济贫民的养济院等。这里,是官绅迎宾送客的码头,也是百姓过往河川的渡口。如今,八百年石桥仍便民来往,南宋涅石塔即将修复。
从上可见,小小一片方圆百米的韩文公钓鱼台,俨然是阳山鲜活的历史文化博物馆。蕴含政治、文化、教育、建筑、宗教、交通等人文历史,何其丰厚?千百年来,引来多少名家大儒、翰林帝师!弹丸之地,文物渊薮,精华荟萃,人间有几?
韩文公钓鱼台,以韩愈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历史地位,一千二百多年的丰厚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为岭南第一钓鱼台,属中国古代十大钓鱼台之一!
今天,阳山中学所在的钓鱼台,前临浩荡连江,后枕巍峨贤令山,左环清流塔溪,右见卧波长虹,校园中书声琅琅。江山磅礴的雄势,合韩公英灵的文气,久积必勃发,方兴而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