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溪若问连州事,惟有青山画不如”,唐朝大诗人刘禹锡的一曲咏叹,千百年来成为宣扬连州奇山秀水的经典。水,连州以湟川(湟水)著称;山,则以巾峰山为代表。
巾峰山位于连州市郊东面3公里处,107国道沿着山腰盘曲延伸。因山峰独立突兀,像极古代男子头上的纱巾而得名。巾峰山并不高,海拔约455米,相对高度350米左右。
若从清连高速城西出口入城,立马可见巾峰山,它与广场阶梯、连州大道、连州大桥连成一线,挺拔气派,构成连州新地标。
古时,巾峰山是连州八景之一,不乏文人骚客题诗刻字,最有名如周敦颐的石刻“廉泉之源”、张虻氖“巾峰远眺”等。该峰最神奇处,系山顶“佛光”———夏秋两季,雨后清晨,登临山顶,有缘人可见宛若“峨眉宝光”之奇景。
■传说
孔子头巾变化成山
连州位处粤西北,东汉之前,被视为蛮荒之地。传说当时,有位名仙叫费长房,他善观气象,能卜凶吉。他寻访天下名山胜处,驾起祥云从泰山一路往南海方向闲游。
不一日,费长房来到连州境内,向下一望,但见一座壮丽的山峰,面向群山围抱囊黄宽广原野巍然独立、端正稳坐,峰巅峭壁悬崖,氤雾缭绕,有灵秀之气。于是他按下云头,在山顶捻须观赏,只见山下稻田金黄,零落的农舍炊烟袅娜;远处城郭井然有序,一条溪水轻柔缠绕,好一派田园风光。
就在他赞叹之际,天上忽然阴云骤起,天色黯淡下来。观此天象,费长房心知有异,他掐指一算,原来有一妖孽,带着瘟疫想在这里作怪祸害百姓。费长房不禁皱起眉头,苦思如何化解这场灾难。
倾刻间大雨滂沱,他便化作凡人老翁,来到山脚一户人家避雨。户主老刘,生性淳朴,见费长房冒雨而来,便热情招待,还煨了姜汤给他补身御寒。山民如此热情,费长房深受感动,知道这里民风淳良。
他告诉老刘,到了二九之日,这里就会有大灾难。费长房指着不远处的山峰说:“九月初九那天,你就到那上面登高,喝菊花酒,头上插上黄花,用红布袋盛上乌珠,对天供奉,就可以免灾祛难。你万万要记得,照我的话去做。”
语毕,费长房飘然离去。老刘见他须发皆白,颇有仙风道骨之势,心下信了八分,便召来村民坦诚相告。有些村民不以为然,以为他喝了酒说傻话。
到了九月初九,老刘带着家人和一些村民头插黄花,登高遥拜。下午回到家来,发现家中的鸡鸭猪牛都瘫卧在地,几天后全都死了。而村中没有去登山的人先后都得了怪病,陆续死去。人们这才明白,原来老刘说的是真的,那避雨的费长房是个仙人,是来救大家的。
老刘于是在家里摆设神位,天天供奉膜拜。有一天晚上,费长房托梦给他,说起了这座山峰的来历。原来那悬崖般的山峰,是当年孔子扔掉的头巾变化而成,故名巾峰山;这山再经历九九八万一千年风雨,吸收了南岭的佛光灵气,便会成仙。那妖孽前来作怪,便是想独占此山修炼,所幸如今已被驱除。
费长房感于老刘的淳朴,便提醒他说:你明天天亮之前再登上山顶,进香三柱,向东北方向叩拜三下,喝下三碗酒,你的子孙就会前途通坦,好运不绝———但天机不可泄漏,无论如何不能对别人说,否则要失灵。
老刘一觉醒来,天还没放亮,想起梦里费长房的话,便带着祭品来到山顶烧香叩头,喝了三碗酒。下得山来,老刘酒意发作,醉眼蒙目龙地看见巾峰山确实就像一顶头巾,于是忘了费长房的告诫,高兴地向村民说这山叫巾峰山,还把费长房的话复述一遍。从此,连州人便把这叫做巾峰山,并把它作为心中最神圣的山。
老刘酒醒后,村民笑他犯了告诫,子孙享受不到荫福了。但老刘不懊悔,他认为不劳动白享福,不付出有收获,那做人有啥意义?依然乐呵呵地过着自己本来的日子。
千百年来,每年九月初九登临巾峰山,已成为连州百姓的风俗。平日里,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的巾峰山也成为市民锻炼、休闲的好去处。
典故
张蛞魇“巾峰远眺”
南宋绍兴16年(公元1146年),连州巾峰山上,一场春雨把参天古木洗涤得青翠欲滴。清明刚过,巾峰山顶来了一老一少,父子俩凭栏远眺:只见湟川如带,群峰如涌,连州城内房屋磷栉比次,人流熙熙……
长者是张浚,字德远,曾为南宋宰相,因力主抗金,触怒奸相秦桧,被贬谪居连州。他遥望东南的临安,想着这风雨飘摇中的半壁江山,想着在金人铁蹄下困苦不堪的宋国百姓,想着高宗不思进取、听信奸臣、贬谪抗金志士……国事艰难,他不由感慨万千。
在他身边的是大儿子张,其时张虿13岁。因自幼聪颖、好学,颇得父亲的欢心,时时带在身边。这次被贬来边远的连州,张蛞哺随父亲来了。之前父子俩游了燕喜山之后,张浚还亲笔手书勒石为记:紫岩张浚携子蛴窝嘞采……这段摩岩石刻历数百年不灭,现仍在燕喜山的崖石之上,证实这段历史的存在。
这天父子俩一同登上了巾峰山顶。此刻张蛘驹诮矸逯巅,历史风云、天下时势,一时在他年俚男靥胖屑さ幢加,他不禁随口吟道:我闻路将军,威棱着湟水。又闻韩吏部,风流遗燕喜。徘徊巾峰阿,遐想千古意。天地多黄埃,凭栏频徙倚。
诗中路将军即汉伏波将军路博德。他曾率领军队由湟川水路南下平定广州。韩史部即唐代文学家韩愈,他曾被贬为阳山县令,而来连州游玩并作《燕喜亭记》以传世。
巍巍巾峰山因为有了张蛘馐住督矸逶短鳌范成为一大风景。被张蛱饷并作诗的还有另七处,分别是“圭峰晚霭、秀岩滴翠、昆湖叠献(音)、静福寒林、双溪春涨、楞枷晓月、龙潭飞雨”,和巾峰山一起合为“连州八景”。
张蛞恢备随父亲张浚,十几岁时就能为父亲出谋划策,让许多幕僚都自愧不如。张蛐“连州八景”诗时不过十三岁,此诗一出大受当时连州知州王大宝的欣赏,不但收他为学生,还资助他们父子俩。
张虺ご蠛笥肫涓敢谎力主抗金,其父张浚退位后汤思退为宰相,立刻一改张浚的抗金主张,罢兵议和,致使金兵又举兵入侵。张虿还烁瞻焱旮盖椎纳ナ,立即赶回朝廷,直言进谏,终于说服了孝宗,再次起用抗金将领以拒金兵。
张蚧故侵名的学者,一生所著甚丰。特别在理学上有研究,连理学大家朱熹也自愧不如,曾说:已之学乃铢积缋鄱成,如敬夫(张),则如大本卓然先有见者也。他所著的《论语孟子说》、《太极图说》、《洙泗言仁》、《诸葛忠武侯传》、《经世纪年》,刊行于世流传至今。
近千年过去,连州八景只剩下四处尚存:“巾峰远眺”,即登上巾峰俯视连州远近景色,1983年,著名文学家秦牧还为山上的远眺亭作序;另外还有“秀岩滴翠”、“双溪春涨”、“楞枷晓月”、“龙潭飞雨”。
张蛞圆┭Ф嗖拧⒂掠诖右宥彪秉史册,他的“连州八景诗”已成为连州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周敦颐手书“廉泉之源”
广州有“贪泉”,连州有“廉泉”,虽名字不同,但同为告诫官者“警贪婪念,扬廉洁风”之意蕴。连州的“廉泉之源”,为北宋理学宗师、千古名篇《爱莲说》作者周敦颐手书,刻在巾峰山麓一股清泉旁的石崖上,至今仍保存完好。
周敦颐曾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相当于现今的省高等法院院长),由此与连州结缘,期间两次前来巡视和游玩。
据《连州志》记载:“宋熙宁元年,广东提刑周敦颐游巾山,刻此四字于巾山南麓石壁上,长宽各二尺,字体朴拙而笔笔还丁”
在巾峰山麓,有一条荆楚古道,道旁有一口清洌的山泉,泉水一年四季潺潺不绝。遥想当年,周敦颐在诸多官员的陪同下来到此处。立于山麓,遥看连州,周敦颐想起了连州的历代名贤刘禹锡、刘瞻、黄损、石文德……这些名贤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如被贬连州任刺史的刘禹锡,为官清廉,他的“功利存乎人民”的为政之道至今仍为人所称道;身为宰相的刘瞻,一生清风俭德,史载其“安数亩之居,仍非已有”,赢得了世人的景仰推崇而流芳百世……
心潮澎湃的周敦颐仿佛找到了连州人文的发源,他思如泉涌,命人侍候笔墨,在泉水之侧的石崖上奋笔写下了“廉泉之源”四个大字,并命工匠凿入岩石中,既昭古人又示来者。
千百年廉洁文化的浸润,积淀成连州“崇廉、尚廉”的精神内核,以独具特色的“廉政文化教育生态链”延伸廉洁文化教育链条,引起较为广泛的关注。
■奇景
摄影发烧友
巾峰山上拍到“佛光”
唐朝杨蒲勋曾经赞巾峰山是一座宝山,在他著的《杨公记》有诗云:“巾峰山势高百丈,恰似醉翁无两样,三百里龙来顾祖,千千步步水长生。小房细头先折桂,中长两房财禄旺,金榜题名是果然,凌渊阁上添图像。”2005年,连州摄影发烧友“成哥”在巾峰山顶拍到了神奇的“佛光”。
“成哥”原名刘志成,在连州摄影界大有名气。他爱摄影,也爱登山。2005年9月19日清晨,刘志成大汗淋漓地登上巾峰山顶,无意间在云海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周围有淡淡的彩虹。惊喜间他意识到罕见的“娥眉宝光”在巾峰山出现,赶紧拿出随身携带的相机把景象拍下来,不一会“佛光”就消失了。这是刘志成第一次拍到“巾峰佛光”。
实际上,“佛光”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物理现象,是太阳自观赏者的身后,将人影投射到观赏者面前的云彩之上,云彩中的细小冰晶与水滴形成独特的圆圈形彩虹,人影正在其中。峨眉山的摄身岩就是一个得天独厚的观赏场所。19世纪初,科学界便把这种难得的自然现象命名为“峨眉宝光”。
“巾峰佛光”摄影作品后来在首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连州馆展出,令人惊奇,也有人怀疑是不是真的在巾峰山上拍到的。因为“巾峰佛光”看不到巾峰或连州特征。
“佛光”在巾峰发现,为连州著名的“巾峰远眺”景点增添了新的景观内涵,因此,刘志成暗下决心要拍到有明显巾峰或连州特征的“巾峰佛光”。
几年来,他攀登巾峰山不下百次,守株待兔般静候“佛光”的出现。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志成接连拍到了清晰而有连州特征的“巾峰佛光”。“佛光”呈祥,这让登山的人多了起来,人们认为:能看到宝山巾峰的“佛光”,定会给自己带来好运。
刘志成总结多年登巾峰拍摄的经验,认为能见到“佛光”,有如下两点要留意———
首先是时间和天气。每年5月初至9月中旬,大雨后的两三天上午九点前,此时若有较强阳光,“佛光”出现的可能性极高。
其次要有毅力和耐心。“佛光”的出现需要阳光、地形和云海等众多自然因素的结合,只有满足了以上条件才可出现。有些人连续几个月攀登都见不到,有些人第一次上去就遇上,可遇不可求。因此要有毅力和耐心。(南方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