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西华寺曾与韶关南华寺齐名,禅宗六祖曾在此种茶修道。在佛教界和当地民间,一直有“先有西华,后有南华”的传说,指的是是英德西华寺之名早于南华寺。有研究者认为,从建寺时间看,现今的中国佛教名刹南华寺始建于502年,早于英德西华寺;但南华寺直到公元968年后才改名为现名南华寺,而英德西华寺创建于公元950年之前并一直使用西华寺这个名字,从名字使用时间上说,“先有西华,后有南华”,很有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
《广东省佛教寺庙地址导航》显示,英德西华寺位于英德市英红镇云岭水头村。
全国各地都建有西华寺。作为与南华寺齐名的英德西华寺,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它有怎样的历史文化沉淀?它由盛而衰的因素是什么?
古遗址:白云千载空悠悠
2011年,英德市文博工作者对英红镇云岭水头村西华古寺遗址进行考察。
《重修英德县志·轶祀志·西华寺》载:“西华寺,在中隅乡水头峝,辟自唐云门寺大容讠垔禅师。世久圯毁。崇祯甲戍,雪山禅师讳通碧同法弟雪坡来自南岳,大创梵刹,形胜与南华并,所创正佛殿、千佛楼、禅堂、静室、厨寝、门亭,庄严幽雅。开坛说法,弟子云集,宗风大行。雪山入寂,塔文系香山何公亲笔,载《艺文》。”
英德西华寺的鼎盛时期在明代雪山禅师时期,它既是佛教信众的活动场所,又是群众参观游览的胜地。一时建筑恢宏,香火鼎盛。现在还保留有雪山、雪坡禅师的墓塔。明代以后,历代有维修,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寺庙就湮灭于历史长河里。现仅留下少量灵塔、石碑、石香炉以及寺院的断壁残垣,但从中仍可以想见当年西华寺的繁华景象。
建筑风格:高低错落,虚实对比,给人以佛门深邃、幽静、庄严之感
英德西华山建有寺庙,北距南华寺只有几十公里。
有道是“自古名山僧占多”。英德西华寺遗址处于五郎嶂山北麓,现为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位置。西华寺在五郎嶂山脚,四周山川优美,该寺坐南朝北,背靠连绵的五郎嶂,山势雄伟,气势磅礴。站在旧遗址上向北放眼远望,正对的是两座大山形成的石门,山峦逶迤,林木葱郁,古树参天,风光旖旎。群山环抱,古木掩映,符合中国地理风水学“钳抱”之格局,此等风水宝地,在南粤大地也难以寻觅。
千余年来,西华寺饱经风雨沧桑,屡次修葺。在遗址,我们看不到到西华寺的建筑物。只能凭当地人的口述和有限的史料,用文字还原它的一些基本风貌:与中国各地大多数西华寺的传统建筑布局和建筑风格一样,英德西华寺沿中轴线分别建正佛殿、千佛楼、禅堂、静室、斋堂等。建筑组群除采用传统的庭院式布局外,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即充分利用自然的山形环境营造气氛。依山取势,使建筑与周围环境及自然景观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各座建筑逐级而上,在空间上形成高低错落、虚实对比的艺术效果,并借助自然坡度建造石梯,使建筑显得更加高大,给人以佛门深邃、幽静、庄严之感。同时,规整庄严,均衡对称,既满足了佛门仪轨的要求,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英德西华寺既获取了自然的灵气,又得到了人文的浸染。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周边环境,西华寺自建成便成为一方信众聚集拜佛的宗教场所。一些文人雅士也喜欢在这里雅集,吟诗作赋。有文士如此描述:“山川似锦,园林如画,曲径通幽疑无路,绿竹漪漪藏栖鸦。一树树杏妆粉面,一朵朵桃花点朱砂。何处堪玩耍,庭一树茶,千古花繁堆锦绣,光浓色吐银霞,九蕊难描画,片尔准十八。”时至今日,文中所描绘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只有遗址上仅存的断壁残垣、萋萋芳草依稀还可模拟当年的轮廓。
新推断:西华寺在五代时期是官寺
在英德市西华寺,文博部门发现了一批文物,包括墓塔、石础、重修碑刻、建筑构建、祭祀物品、残碑等。据考古推断,英德西华寺的始建时间可上溯至五代。
在当地民间有“先有西华,后有南华”的传说。
考古专家对现存的文物、建筑形式、风格特征及构造、构架时,进行了分析,初步认为该寺规模较大,形制风格、法式特征、构造特点、材料质地、工艺手法等都属于官制做法,从中初步断定西华寺为南汉官制寺院。还有一个依据,西华寺的最早记载是950年,为南汉时期,史料记载,南汉时期十分注重寺院建设。专家推断西华寺在五代时期不仅是一座官寺,更是宋明时期粤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庙宇之一。
新观点:西华寺之名早于南华寺
英德市职业技术学校已故教师王涛曾对西华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掌握大量资料依据的基础上,他坚持自己的观点:佛教界和民间提到的“先有西华,后有南华”中的西华,所指就是英德西华寺。
王涛认为,据《英德县志》记载:英德西华寺始建于五代时期,创建人是大容讠垔禅师。
大容讠垔禅师,按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冯国栋先生的《〈宋史·艺文志〉释氏别集·总集考》:“大容,即讠垔禅师,五代后晋僧。云门文偃弟子,住英州大容。《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五灯会元》卷十五有其传。其诗文集不见历代书目记载。”
在今西华寺遗址上,现存一墓塔,上刻“□□禅师之塔”,开头两字已不可辨认。大容讠垔禅师,为云门宗的文偃禅师(864-949)的第一代弟子。文偃禅师,已卯岁(公元919年)应南汉王请继灵树法席;癸未岁(公元923年),文偃率领徒众开发云门山,创建云门宗。以此推算,大禅师容讠垔追随文偃禅师应早于公元923年,英德西华寺应创建于公元950年之前,距今已经千年有余。
而韶关曲江南华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天监三年,寺庙建成,梁武帝赐“宝林寺”名。后又先后更名为“中兴寺”、“法泉寺”、至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宋太宗敕赐“南华禅寺”,寺名沿袭至今。
有媒体报道,各地都建有西华寺,近年发掘的佛山南海里水西华寺可能就是与南华寺齐名的历史记载的西华寺。王涛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经过六年三期考古挖掘的佛山南海里水西华寺是一座普通西华寺,而真正的著名千年古刹西华寺,无疑是座落在英德市英红镇云岭村的西华寺。王涛的主要依据有二:第一,各种资料记载西华寺的创建于五代时期。南海西华寺经过六年的挖掘,宋代以前的文物发现很少,明显与记载不相符。据各种佛教资料教记载:西华寺始建于英州大容。而英德西华寺至今有保存完好的创建人容讠垔禅师墓塔。容讠垔禅师,为云门宗文偃禅师的第一代弟子(据《云门寺·云门山志》,所处时代正是五代时期。第二,英德西华寺的遗址上散布的宋明时期的文物较多,如石础、重修碑刻、上山古道等。
王涛进而指出,从建寺时间看,现今的中国佛教名刹南华寺,早于英德西华寺;但南华寺直到公元968年后才改名为现名南华寺,而英德西华寺创建于公元950年之前并一直使用西华寺这个名字,从名字使用时间上说,“先有西华,后有南华”,很有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
论资历:在鼎盛时期英德西华寺与南华寺齐名
王涛认为,英德西华寺的鼎盛是在明代的雪山禅师时期。《英德历史文化·历史社会篇·宗教名人在英德》载:“至今,西华寺原址还有雪山禅师的佛塔,上刻‘明广慧雪山禅师之塔’”。据《英德县志》记载:“雪山入寂塔文系香山何公亲笔载艺文”。雪山禅师生平,中山人何吾驺在《塔铭》一文中述之甚详。何吾驺(1581-1651年),字龙友,号象冈,初字瑞虎,晚号闲足道人,香山(今中山)小榄人。
《英德历史文化·历史社会篇·宗教名人在英德》收录了香山何公为雪山禅师亲笔所撰艺文,题目为《塔铭》,落款:“明赐进士出身资政大夫正治上卿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两奉旨加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保何吾驺撰”。
当地有“一段古”是这样说的,古时小榄何李麦三大氏族中,何氏官最大,李氏人最多,麦氏钱最多。但要说到何氏中官最大者,何吾驺何大人!何吾驺,己未年(公元1619年)进士,祟祯五年(公元1632年)擢礼部右侍郎,六年(公元1633年)再升礼部尚书,后晋升为内阁大学士。当时掌握朝政实权的温体仁图谋起用魏忠贤余党做事,何吾驺与之意见不合,因而被罢官。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福王朱由崧在福州自立弘光朝,召何吾驺任首辅(宰相)。翌年,清兵攻入闽境,何吾驺仓皇返回广州。在广州期间,何吾驺被唐王弟任命为“代天子行事”,建立绍武朝。在后来的永历朝年间,何吾驺再次被任命为太傅。清顺治八年(1651年),南明亡国,何吾驺卒于广州府署。当时书坛四大名家邢侗、董其昌、米万钟、张瑞图等推服其为“树一帜于岭外”。
王涛据《塔铭》中文字记载分析,认为英德西华寺在其鼎盛时期,与南华寺齐名,理由有四:一、雪山禅师来此之前,英德西华寺已经“易世圯毁”。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雪山、雪坡二禅师从南岳来到英德西华寺,至丁丑(公元1636年)雪山禅师入寂,时光仅三年,在短短的三年中,使英德西华寺“竣阁崇楼,一旦焕然”,充分说明雪山禅师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很大。二、雪山禅师在佛教界有较高的地位,是当时南粤的一代名僧。雪山禅师在南岳时,“雖屏居穷谷,而至者骈肩”。来到英德西华寺后,“广度演法,四方走集,弘兴楚江,国王雅慕”。“丁丑,广人士善众敦请雪山,雪山期以菊绽至五羊”,可见雪山禅师是当时著名圣僧。三、雪山禅师作偈入涅,信众将其与六祖相比。“丁丑……忽,是秋微疴,作偈辞众,更沐而逝,异云缭林,四众悼慕若南华祖,尔时入涅。”四、英德西华寺在雪山禅师时期与南华寺齐名。“韶郡岩泉秀濯,梵刹特胜,曹溪其著也,顾英德又有西山西华寺者。南华以大鑑名,否则空山寂寥,千载无闻,是南华自大鑑和尚始;西华之与南华并也,则自雪山和尚始”。
历史故事:禅宗六祖曾在此种茶
王涛先生在研究英德西华寺的过程中,接触了许多当地的老人,他们也会讲一个“先有西华,后有南华”的传说(因无资料为证,王涛暂且把它当成传说):六祖当年最初就在英德西华寺弘法,并教当地人在山上种茶。当地地主为逼走六祖,就在当年西华寺取水的水源处放入小鱼小虾,使六祖无法饮水,六祖被迫而走,去了曹溪。王涛曾感叹,每次上山考察西华寺,望着已然存在的当年取水小溪,内心感慨万千。
《英德县志·物产篇·茶类》中记载:“若中隅西华山茶相传六祖手植”。中隅,即今云岭一带。古时候横石塘、英红、云岭一带称称三隅乡。六祖,名慧能,生于638年,卒于713年,是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唐代名僧,禅宗南派创始人,佛教史上称为禅宗六祖。他于唐仪凤二年(677年)到广东曲江县南华寺传经,著有《六祖法宝坛经》,成为禅宗的“宗经”。
上述记载中提到的“相传六祖手植”是怎么回事呢?史料载:慧能禅师在游历、传播佛禅过程中,曾到到西华山植茶。在我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茶与禅的关系密切,历来都有“禅茶一味”的说法。而在北江流域的茶文化中,一直有六祖慧能手植茶的记载和传说。
道光版《英德县志·卷四·舆地略》记载该县的五狼嶂产香茶,“然山高路险,采者不可多得”。而在民国《英德县续志·卷十六·物产》记载:“赤朱山茶,石莲乡蓝山茶,阿婆嶂岭茶,溪头乡黄岭茶,鹤子乡浮云山茶,皆奇品,若中隅西华山茶,相传六祖手植;又有名葫芦茶者,丛生茎小而长,叶尖如指,能消暑觧毒,煎水治小儿疮疥。”
现在五郎嶂山脚西华寺遗址周围的当地村民,仍保留着种茶的习惯。在五郎嶂的密林中,生长有一种稀有的特产,叫做嶂顶茶,据《英德县志》记载:此茶为当时贡品,乃英德茶中极品。
猜想:西华寺由盛而衰的原因
作为一座曾与南华寺齐名的千年名刹,在很长一段时间,西华寺信众云集香火鼎盛。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逐渐没落,人去院空;如今见到的是青山依旧在,寺庙已荒芜,寺院建筑荡然无存,一片萧条衰落破败景象。
有专家学者认为,西华寺的衰落有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一是重心转移,因西华寺与南华寺同在当时的韶关境内,而且两地相隔仅几十公里,更因禅宗六祖在南华寺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号召力,慢慢的,粤北地区佛教中心逐渐转向曹溪南华寺;二是西华寺地处英德城外三四十公里,偏僻、遥远,又是官办寺院,由于当地政府重视不够财力不足,无暇顾及,扶持脱链,而西华寺本身自我发展能力欠缺;三是雪山雪坡之后,无名气大的和尚进驻,知名度和影响力下降,无法与南华寺相比。等等。
英德西华寺的文化意义
按照清远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英德市实施“三大主阵地”(清远工业经济发展主战场、实施桥头堡战略主阵地、珠三角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地)发展战略,加大产业园区建设力度,全力将清华园、英红园、“两德”经济合作区打造成英德经济增长极,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而其中的英红园和“两德”经济合作区均在英红镇。
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打造英德西华寺文化名片,提升文化软实力,对建设英德文化名城,促进英德文化交流及经济发展,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