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走进清远 > 休闲旅游 > 赏美景

英德市:水边“四点金”

时间:2013-10-19 02:48:00 来源:清远日报 访问量: -
【字体:

 

  四点金,老民居,老建筑,老炮楼,水边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2010年8月,清远市公布了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的清远十大文物新发现,英德市水边镇四点金古民居建筑赫然在列。

  青青翠竹默默静守清澈的水边河,斑驳旧墙、沧桑石板见证往昔繁华;美丽的水边河畔,一条沿河而建的窄小商业老街,矗立着一座气势恢弘的古民居建筑;整幢建筑早已人去楼空,一楼大厅里几十只叽叽喳喳、欢蹦乱跳的走地鸡,增添了一丝生气和活力。这就是水边镇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四点金古民居建筑。

  水边镇四点金作为不可移动文物,蕴含着怎样的建筑思想?承载着怎样的历史文化?展示着怎样的人文风俗?

自成一体,凸显防御功能

  在英德市水边镇水边居委水边墟中街新民居后面,四点金静静矗立,雄姿不减,雄威依旧,像一位垂垂老者,默默见证着水边镇的沧海桑田。这座建于清代的五层古民居,坐南向北,面对着水边河,背倚着水边新街。面阔18.06米,进深17.92米,高约20米,建筑面积323.64平方米。正门花岗岩石门夹、石枕、木趟栊,建筑四周均有角楼一座,构成完整的整体,为典型的“四点金”围楼。角楼高五层,硬山顶,平脊,木梁瓦面,三合土墙。每层墙体上设有花岗岩石枪眼和花岗岩石窗,窗内嵌铁枝,窗顶设窗檐。楼内设四房一厅,内设木楼梯、楼板,楼梯可直上五楼。对研究英德地区客家民居建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旧木栊进去,可见,大楼内部为板木结构,共四层。微微的霉味、厚厚的灰尘,飘飘的蜘蛛网,无不提示着这里已好久没有人居住。从邻近的居民楼望过去,四点金四楼顶层上,四个角楼中间围成的瓦顶。而从层层都设置的内大口小的枪孔,可见当年楼主在建筑这幢大楼时强烈的自保防御意识。

  据介绍,“四点金”的主人是刘某公,祖籍英德市原沙坝镇(现西牛镇沙坝村)锣鼓滩村,与五角村山水相连。早年刘某公经商赚到了钱,家境殷实人丁兴旺,于是斥资建造了此高楼大屋,曾经轰动一时。四点金的建筑格局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见不到围墙,从左边廊门进去,一水井至今仍可用;一进门就是前厅,两边的房间叫前房;两边各有一房间,一间作为厨房,称为“八尺房”;另一间作为柴草房,一般称为“厝手房”。后面的大厅是祭祖的地方,两边的“大房”是长辈居住的卧室,门厅两侧的“下房”是晚辈与仆人的居室。“阁仔”与大房之间有通往外面的侧门,称“子孙门”,取多子多孙出入之意。

  水边四点金形体庄重,极象一个人体:后座的厅堂为身躯,“大房”为两肩,“伸手房”为双臂,“下房”为交手,它中间敞开的庭院天井是其虚怀纳气的空间。这种格局和风水学中“山凹环抱”的“风水美格”是相同的。

  水边镇四点金的窗里大外小,据说以前窗只开向内庭。这是因为屋主笃信“凡屋以天井为财禄,以面前屋为案山。天井阔狭得中,聚财”。“财气”从大门或从上天降临积聚于天井后,再通过各房门窗“吸”进屋里,若对外开窗就是葫芦漏气,财气外泄。

  水边镇“四点金”格局方正对称。古时,这样的格局极易扩展为宗祠和家庙。王国维在《明堂寝庙通考》中言古代宗庙、明堂、宫寝“皆为四屋相对,中涵一庭或一室”,指的就是这种布局。

“四点金”

  水边镇四点金是当地客家人最经典、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它与北方的四合院格局基本相同,但形式又有所不同,四合院合而不相连,只是四排房屋相向,排屋与排屋相接处形成通道。四点金却是紧紧相连,成口字状,也就是排屋与排屋相接外筑成四个四门相向的小阁,俗称阁仔。

  有民俗专家对水边镇四点金的得名,是因为整座围楼“有四个金字形脊头,故叫四点金”的说法提出了质疑。住房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如何建造一个宜居环境是人类最向往、最爱追求的目标。过去客家人建房子很有讲究,总请风水先生进行总体设计、规划。而风水先生为了显示自己的本事,也为了美观吧,喜欢把五行,也就是金木水火土,溶入房屋脊头的外形中。如圆形的脊头称金,方形的脊头称土,三个半圆形连成一体的脊头称水,脊头向外延伸,形成喜鹊尾状的称火,下方上尖的脊头称木,因为有此讲究,有时一座围楼因方位或其它风水问题脊头有多种形式。如果说四点金是由四个金字形的脊头而得名,那在一些保存下来的四点金中,好多就不能叫四点金了,因为一些是方形脊头,也就是木星。按这种逻辑,该叫四点木了,一些前座脊头为金,二进脊头为土,那该如何叫呢?所以这种说法是想当然的说法。

  民俗专家进而指出,水边镇四点金的得名其实是与四个阁仔有关。什么叫阁,阁的平面是方形、长方形、或多边形等,一般四周设隔扇,民间多称扇门、最早在汉代一些文献就有提到阁,指堂的东西两侧和堂毗连平行的的房子叫小夹室、小阁,四点金中的阁仔刚好与此描写相吻合。阁仔现代主要指供游息、远眺、供佛,或藏书之用的建筑物。但在过去主要是指女子住的地方,如闺阁等。木兰诗中就有二句关于阁的描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这里的阁指的就是女子住的地方。儒家思想可以说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因为尊古训,阁仔在过去的客家人中,多为女儿住或作女红的地方。如若家里男丁多,住房紧,女儿也就只能住阁仔了,如果人丁少,住房多,就成了女儿做女红的地方。

  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女人足不出户,整天呆在家里,如果家里来了客人,还要回避,而阁仔四个门中正好有一个门面向大厅前走廊,因而门上还要吊上竹帘,若有客来便把帘放下,让人无法见到里面,而里面的女人们却可以在里面偷看来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阁仔还是女人们了解男人的一个窗口。女人在过去多被称为千金,而阁仔主要是女人们居住和做女红的地方,因而多被人们称为千金阁,四点金因里面有四个阁仔故被人们称为四千金,可能是因为千金与点金谐音,也或许是重男轻女的观念在作怪,后来,慢慢地被人们称为四点金,这个解读很有道理。

围楼里外的故事

  水边老街,何时开埠,无人知晓;老街,不宽,约四米。临街两边的斑驳旧房子,大多紧闭木门;只是残留的一个挨一个的街铺旧柜台,可让人想象昔日之熙熙攘攘。老街,很静,少见居民,偶尔的几声狗吠声、摩托车声,响彻整条街。

  “这是水边镇当年唯一的一条商业街,每逢墟日,人挤人,非常热闹!”80多岁岁的李老伯,在这条街上住了几十年,谈起老街,不胜感慨。

  当地刘氏后人说,此楼是英德市西牛镇沙坝锣鼓滩人刘某公在水边经商致富所建,已约有150多年的历史。主人共生有7个儿子,在当时可谓是大户人家。

  “我8岁就做‘童养媳’进了这幢楼生活,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直到解放后!”年届九十的的许杨凤阿婆,是刘某公的孙媳妇,坐在这幢楼大门口的小板凳上,她讲述着楼里楼外的真实故事。

  这座四点金围楼,在最鼎盛时期,生活了刘氏家族好几十口人。后来,刘氏儿孙辈们渐渐迁居外地发展,有的到了珠三角、有的到了香港。

  与此楼有关的故事还有:作为当年小镇上最具规模的建筑,曾住进过国民党军队;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飞机还进行轰炸,不过,炮弹飞偏了,炸到田里;又曾住进过解放军;解放后,还长期作为当地的粮库,直到1982年那场大洪水……

  “当年日本人来抢掠,水边人就躲进这幢楼,关起门来,日本人进不来,还打了这铁窗几枪,至今还留有枪眼。”一位老人说。果然,在一楼铁窗上发现了数个几厘米大小的枪眼,印证了他的说法。

  “老街在不久的将来,将会被拆迁,建造防洪堤;而古建筑‘四点金’围屋,将作为历史文物加以修缮保护!”水边镇党委书记肖贞响说。

  很多土生土长的水边人对四点金也有着特殊的感情,有空,也过来用相机拍拍照,以期留下这座楼、这条街的点滴影像。因为他们知道,老街,将会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而历经百年风雨沧桑的古楼,必将见证和谐美丽幸福水边的崛起!

 

木闸,默默地守候着这座老房子,那些无以言辞的坎坷,掩埋在时光过往的褶痕里

暮色下的神龟山。据说“四点金”的主人刘某公正是看重此地的格局,才花重金建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