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嘉祐八年(1063),宋迪游览永州,绘制“潇湘夜雨”等图画,总称“潇湘八景”。不久,在米芾、苏轼等人推崇下,“八景”文化风行全国。绍兴十六年(1147)始,张栻吟咏连州山水,开创“湟川八景”。这,也是最早“八景”之一。此后,文人雅士也将阳山县境八处美景名胜命为“八景”。沧海桑田,古代“阳山八景”有的已消失,仍在人世的也鲜为人知。
稽考方志文献,“阳山八景”始于元朝,《(顺治)阳山县志》有最早记载:双髻朝阳、石掌撑天、书台夜静、三门雪浪、塔溪流月、矶石清风、温水长春、龙湫飞雨。几百年来,“阳山八景”经历五次变迁。第一次在明朝初年,随辖地变迁,“龙湫飞雨”回归连州,以“北山胜概”代之。第二次在清朝初年,战火摧毁“北山胜概”,知县郭升以“石钟清韵”代之。第三次在晚清时期,知县萧丙堃增加“寺门桃李”、“古洞韵泉”,升为“阳山十景”。从人文内涵、旅游鉴赏来看,“阳山八景”更受官民认同。第四次在清朝末年。知县郑敦善改“禹门叠浪”为“回澜挺秀”,改“寺门桃李”为“古洞韵泉”,改“西竺云深”为“三峡源澄”。第五次在民国初期,仙掌石被毁,恢复“三门雪浪”,复称“阳山八景”。名为双髻朝阳、禹门叠浪、书台佳气、三门雪浪、塔溪流月、矶石清风、温水长春、石钟清韵。
双髻朝阳
丫髻山,在城西十里,又名阳岩山。连江西岸的半岭,一峰突起,峰顶开丫,形如少女双髻;此峰高出众山,日出先照,景为“双髻朝阳”。八景中,丫髻山最早见宋代《舆地纪胜》,又见明代《广东名胜志》。山中有座三阳庙,遗址仍在。最神奇的是,山顶的山坳有一眼终年不涸的泉水。清代,知县王惺有诗:
西山高耸碧湾环,双髻迎阳翠黛间。
一抹彩云飞不散,菱花相对映云鬟。
丫髻山,今仍耸立城西,亿万斯年,青春依然。
书台夜静
“书台夜静”,指城北贤令山上韩文公读书台。唐贞元十九年(803),监察御史韩愈为民请命而获罪,贬阳山县令。期间,常于此读书,故名。苍郁的山崖,林荫蔽日,崖隙流出一脉清泉。炎炎夏日,阵阵凉风可解酷暑之热,沽沽清泉宜消舌燥之渴。这里,确是纳凉避暑、读书休闲的地方。韩愈没有独占美景甘泉,赋诗以志,与民共享。诗曰:
所乐非吾独,人人共此情。
往来三伏里,试酌一泓清。
泉下崖壁,刻有宋代以来的景韩诗石刻二十多题。山崖背后,有一个近十平方米的敞口岩洞,冬暖夏凉,光线充足,也是韩愈读书之处,俗称“游息洞”。宋代以后,官宦文人常至读书台追寻韩公遗踪,留下诗文数十首(篇)。夜静之时,常有学子雅士至此徘徊,能隐约听到读书声呢。清代,知县郑敦善诗云:
风高时听读书声,千古文章月旦评。
叹息台空春寂寂,香浓松桂剔寒檠。
宋明时期,修建韩文公庙。光绪廿十年(1894),广东学使徐琪来游,重修庙宇。1964年,庙已毁废,改建远览亭。1978年,以读书台石刻为代表的贤令山石刻列为省级文保单位。2005年,阳山县召开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之际,重修了读书台。今后,以读书台为核心景区的贤令山森林公园,将建成4A级风景名胜区。
三门雪浪
三门滩,在城东南连江上。三块巨礁石横列水中,扼守连江。洪水暴涨,从石上轰然冲下,击起浪花水沫,似飘舞的雪花。明代,知县郑梓赋诗:
城边一水向东来,泻出三门势欲回。
怪石为关危叠叠,飞湍翻雪白皑皑。
晓腾云气天衢近,春泛桃花禹穴开。
惟报锦鳞须奋跃,好从今日起风雷。
五十年代,为疏浚连江河道,炸毁巨礁,此景消失。不久,下游修建拦河坝,往昔“喷浪如雪”之处,成为风平浪静的河湾。
塔溪流月
“塔溪流月”,在城东塔坑水口。塔坑水,源于贤令山,流经元代石塔下,汇入连江,故名。这里,河湾潆洄,涧石错落,溪水清澈,巨榕浓荫,有宋代石拱桥跨溪而过,倒映水中,形如圆月。明代,教谕冯名望吟诗:
古塔孤标碧水浔,流来月色出松阴。
悠悠树杪如悬镜,泛泛波光似跃金。
沙白不关霜露湿,溪清偏见广寒深。
洲前无限光华好,何必庾楼足放吟。
元代涅槃石塔,五十年代列为省文保单位,1960年为修路而拆毁。2008年修筑防洪工程,拆毁石拱桥,成为街区。
矶石清风
“矶石清风”,指城东韩文公钓鱼台。韩愈在阳山,有“手持钓竿远相投”、“采于薄渔于矶”等句。这里,就是当年韩愈与区册、刘师命等弟子钓鱼游乐之地。
钓鱼台,在三门滩下的塔溪水口。这里,树林荫密,溪河水口,滩下深潭,饵料丰富,为鱼群觅食聚集之地。韩公在阳山,政简事稀,读书之余,常携区册等弟子至此游乐,挥竿钓鱼。临江远眺,河水滔滔,鹰击长空,鱼跃江渊。世间万物,生机无限。此情此景,韩愈挥笔题下“鸢飞鱼跃”。此幅深寓人世哲理的石刻,早已传播天下。江岸有块韩愈钓鱼坐憩的石,南宋知县郑伯谦刻有“上游仙迹”。后来,矶石掉入河中。万历廿年(1592),知县吴楚材将矶石移置岸上,参议吴安国题刻“韩公钓矶”。宋代以来,官民在此修建亭台、祠庙、书院,纪念百代文宗。同时,官宦文士常来追寻韩公踪迹,吟咏挥毫,留下大量石刻诗文。韩文公钓鱼台,是岭南最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为明代《广东名胜志》收录。宋代,名臣林槩撰诗:
退之昔负经纶志,作邑当年来此中。
谩道阳山是穷处,先生于道未尝穷。
1952年,阳山中学迁入钓鱼台上的韩山书院、韩文祠。“文革”初期,千年钓矶,毁于一旦,天丧斯文!1996年,韩文公钓鱼台收入《广东名胜古迹辞典》。2008年扩建校舍,钓矶亭遭高楼围困,失去了凭栏远眺宏伟壮观的千秋之景。
石掌仙踪
仙掌石,在城北螺峰下,数石嶙峋,突出平地。二石有掌痕,高二尺多,宛如五指,深一寸多。旧时,有石匠凿石掌,霎时狂风暴雨,飞沙走石,将石匠吹倒在地,不能说话。人们说石匠触犯神明,遭此报应。知县王惺有诗:
巨灵一臂插云端,五指高擎攀抓难。
浑似汉宫承露掌,常从天际托金盘。
民国初年,仙掌石被毁,此景消失。
温水长春
“温水长春”,在县西北连江温泉滩的热水池村。明代《广东名胜志》载,“龙坂滩侧,温泉四时不竭”。龙阪滩,即温泉滩。温泉,俗称“热水池”。该泉富含硫磺,可治疥疮。清末,学使徐琪来游,为浴客遮蔽风雨、观瞻风化着想,重修温泉亭。清代,文学家李调元浴泉有诗:
不谓连江险,亦有温泉流。
停舸笑谓儿:宿疾兹可瘳?
解衣洗积垢,顿觉神脉周。
初疑木焚槐,又若地藏硫。
火布如可浣,斧薪似未抽。
虽有氛雾侵,不复成疮疣。
大胜骊山泉,徒蒙华清羞。
从古至今,温泉是村民沐浴疗疮之处。九十年代,经过科学勘探鉴定,泉水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适宜泡浴疗养。随后,客商投资开发,建成闻名远近的温泉度假村。八景之中,此景最有发展前途。
石钟清韵
“石钟清韵”,在温泉滩上游三里的大理峡。万历十四年(1586),乡民于峡中发现岩洞。洞中天然大厅高约七米,宽二十多米,深不可测。洞内钟乳遍布,龟蛇龙虎,栩栩如生;石田丹灶,维妙维肖。最奇特的是,洞顶下垂的一片钟乳石,挥棒敲之,声响如钟,故称“石钟岩”。不久,僧人入洞建寺,称“龙岩寺”。明朝按察副使游朴、知州高应选与知县吴楚材、冯大受等,清代金石学家翁方纲、书画家戴熙等先后来游,赋诗撰文,至今流传。其中,李调元游洞有诗:
古洞清泠泠,钟乳垂至地。
莫敲石钟声,恐有飞仙至。
1951年毁寺,至今荒芜。2005年,笔者发现洞顶石钟仍在,挥石击之,嗡嗡作响。洞壁上明清石刻,清晰可见。
风雨沧桑几百年,“阳山八景”多凋零。只有丫髻山,风采仍然;唯有温泉,扬名南国。
八景特点
阳山之境,南岭群山环峙,连江一水中流。水多急滩危峡,山是崇山峻岭。“居岭海上游,为楚粤门户”。山川险峻,风光奇丽。造就“阳山八景”的雄奇、秀丽、幽险的自然特点。千多年前,大文豪韩愈贬任县令,韩公不幸,实为阳山之幸,阳山以韩愈而名闻天下,一片江山尽姓韩。治化遗韵,最为深远,形成深厚悠久的崇韩文化。
一是喀斯特地貌,山清水秀,水清石奇。阳山之山,奇峰怪石,随处可见。奇峰之景,号“双髻朝阳”。丫髻山,拔地而起,直冲霄汉;亘古屹立,影照古今。怪石之景,“石掌撑天”。仙掌石,天设地造,自然奇观;神仙迷踪,传说俨然。又,奇石之胜,“石钟清韵”。石钟岩,亿万年岩溶侵蚀,塑造乳石之钟;敲之响应,声清韵扬。阳山之水,多温泉清流。龙阪滩头,“温水长春”。一洗征尘,二疗疥疮,何需羡骊山贵妃之浴?石塔之侧,“塔溪流月”。溪流澄清,古塔明月,倒影水中,亦幻亦真,难为月宫嫦娥之寂。城外连江,三石束水,万马奔腾,气势何等磅礴。遗憾的是,“三门雪浪”之景,早成陈年往事,我辈今无眼福矣。
二是自然景观为主体,景韩文化为菁华。八景中,自然景观占六个,其中奇石二座,奇峰一座,险滩、溪流、温泉各一处;韩愈遗迹二处,一为“书台夜静”,二是“矶石清风”。韩愈贬阳山县令,在任一年多,利民功德,泽被千秋。民生子以其姓字之,山改名贤令,为阳山第一功臣。千百年来,阳山士民,莅阳官宦,文人骚客,常来追寻韩文公遗踪,流连吟咏,题诗刻记,形成深厚的景韩文化积淀。
三是地域上,景观景点,集中县城。八景中,多集中在县城。城北贤令山有“书台夜静”、“石掌仙踪”二景,城东钓鱼台一带有“矶石清风”、“三门雪浪”、“塔溪流月”三景,城西有“双髻朝阳”一景,共计六景。此外二景,在县西大理峡中,一是峡中“石钟清韵”,二是峡口“温水长春”。
四是从现代旅游观赏来看,古代“阳山八景”有景观种类少、范围小、区域集中等缺点。
乡村八景
明清时期,县中乡绅文人附庸风雅,为所居乡村山水吟咏歌赋,作“八景”高雅之乐。明末战乱,江南人、知县李一白无法返乡,携家隐居雷丰乡(今江英镇),赋诗“雷丰八景”。其景为旗山远眺、明远闲居、笔架侵云、宫花映日、珊珠列树、岩水奔潮、狮岭朝霞、渔塘晚浪。清代,县东青莲也有“八景”,名为仙人对弈、渔翁独钓、白石闲居、宝阳高望、石柱擎天、倒流清韵、盐坑瀑布、甑石晴云。清代,县南通儒乡(今七拱等地)有“铜台八景”,名叫铜溪浴月、雾岭腾云、白花四照、明月双辉、古洞潜龙、清江钓月、金狮踏浪、天马奔泉。县西北淇潭(今黎埠等地),有“淇潭十景”,惜已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