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源洞,一个渐渐被世人遗忘的名字,正如它那“环洞皆山”或雄浑崔嵬,或峻峭秀丽,或深壑幽谷的养在深闺,也许错过了首创“连州八景”的张栻,错过了“惟有千山画不如”的刘禹锡,甚至错过了“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的韩愈。
潭源洞处在南岭之脊,距离连州市区50公里,以清溪长流和飞瀑连缀的绚丽壮观赢得世人的赏心悦目以及推崇。然而,一个时代的烙印改变了些许这里的景观,使得这里成为了广东省海拔最高的人工湖泊。莽莽林海,高山杜鹃,古木参天,奇花异草,松柏苍翠,珍禽鸟兽……绵延旖旎风光犹如一幅梦里画卷,动人心弦。
“潭源”、“潭岭”的由来
相传唐朝时期,一青山客云游到潭源洞,见大洞一片平坦,竹木茂盛,遂定居下来垦地开荒,成为了潭源洞的开山祖,随即江西、湖南等地有人陆续迁居于此,潭源洞逐渐形成了36村,后人为纪念该青山客的开山之功,把他奉为“洞主公”,刻神像立“洞主庙”祭拜。
那么,“潭源”之名缘何而来呢?
据民国时人雷霆飞作于辛亥革命之后的《潭源洞游记》表述:“潭源乡即前之潭源洞也,纵约十余里,横可七八里,地处偏僻,境界崎岖。在粤湘之间,踞南岭之脊。东以阳山分水凹界,西以星路鸡栖门界,南则南坑、东流水、潘家洞,北则文珍洞、扒船洞、乌石洞,四界分明。……潭之源皆发于是洞,因以名之曰潭源洞。洞有一河,名曰潭河……”
从文中以及史料可知,连州于1921年始称连县后,潭源洞改名“潭源乡”,而“潭源洞”名字的由来则因潭的水源来自于各洞。渐渐,潭以飞瀑扬名,洞缘膏腴著称。
潭源洞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辖内相继建立了省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而洞区矿产资源丰富,锡、铜、钨、白硅、锌等矿都有一定的储藏量,尤以锡矿最有开采价值,且开采的时间较早,史料记载,从清代嘉庆年间就有民间手工采矿与洗矿。解放前,更有“华记”和“雄达”两家公司经营锡矿。解放后,国家在潭源洞开采锡矿,设“粤北有色金属潭岭锡矿场”,自此,“潭岭”之名因锡矿的名气被广为传诵。1985年,三月桃花初绽时节,著名作家陈残云应邀来连,为潭岭美景高歌一曲:
清明始见碧桃开,潭岭村前远客来。
雨卷云涛飞玉带,山乡明艳胜琼台。
被誉为“星子粮仓”
“潭源洞是个好地方!”潭源洞以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适宜的优势生产着大量的优质农作物,在星子地带被誉为“鱼米之乡”,素有“星子粮仓”之称。
今人提起潭源洞特产,第一时间想到环湖种植了3000多亩的水晶梨,连州因水晶梨品牌,而荣膺“中国水晶梨之乡”称号。其实,除水晶梨之外,潭源洞的禾蛙仔远近驰名。每年农历七月至九月,禾苗收割后,禾蛙成熟可捕,故取名“禾蛙仔”。民间有语“七月十三禾蛙下山,九月十三禾蛙上山”便是对潭源洞禾蛙仔的生动描述,九月过后,它们就进入了冬眠期。因田里稻谷成熟,蛙群纷纷从深山拥向田里。人们捕捉禾蛙多选择晚上,禾蛙夜晚见光,只瞪着眼睛不走,伸手可捉。禾蛙体小活泼,其味清甜,肉嫩鲜美,胜过鸡汤。禾蛙制法一是鲜煮;二是腌制蛙仔酢,把宰好的禾蛙加入食盐、茶油、姜丝、烧酒拌匀,以油慢煎。煎干水分后,再以谷壳烟熏至浅黄,以高度酒密封腌制十余天即可,易于储藏。其肉爽脆,用时加肉片一起煮,味道芳香。
据上世纪九十年代雷绍香、刘判石撰文记述,由于潭源人的辛勤劳作,“二七星子墟,三八进山墟”,更有人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们艰苦勤劳的品质,唱道“洞婆仔,三只脚,天光行到黑”。解放初期,潭源乡开垦良田达15000多亩,产稻谷近10万担,除满足当地群众的吃用外,余粮甚丰。于是,时潭源洞已经是“阡陌田连,鸡犬相闻,土地平坦,人民杂处,殆以万计”。星子墟市传唱:“星子墟米市三条行,潭源洞占了两条。星子墟哪墟潭源洞来的米少一些,哪墟的米价就上涨!”
壮观瀑布与发电
南岭山脉是中国南部最大山脉和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5条山岭所组成,故又称五岭。横亘在湘桂、湘粤、赣粤之间,山峦影幢相连,向东延伸至闽南,大体呈东西向分布,东西长约600公里,南北宽约200公里,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正是它的存在,使得广东在历史的长河里,一度成为了蛮荒之地。
风雨羊肠道,飘零万死身。牛儿朝共载,木客夜为邻。潭源洞“踞南岭之脊”,地处星子河上游,“环洞皆山”成就了洞内集雨面积达142平方公里, 水力资源的丰富成为了连州母亲河湟川的源头。山溪水流汇集成河,从海拔600米今风景区天龙峡谷倾泻而下,到达山崖下的潭下村,海拔陡然下降,落差200米的壮观瀑布声闻十里开外。
据星子地区老一辈人回忆,如此奇观的瀑布,在星子远眺,犹如一匹白布挂在山崖上。民国时人雷霆飞的《记潭源洞瀑布》记载了当时著名的瀑布胜景:“山行八九里,渐闻水声隆隆。而泻出两岸之间者,瀑布也。瀑高百仞,溪水直泻而下,远望之俨若白练悬空,银河倒泻。行近仰观,则似棉絮纷飞,霰雪飘荡……”《星子志》旧“八景”冠名“龙潭飞瀑”:星子镇东向7公里的潭源洞,在诸峰之上,聚大东山百川溪涧汇成的龙潭,碧波荡漾,浓荫掩盖。潭之西面百仞处,潭水垂直朝200米的悬崖倾泻而下,如山崩地裂,吼声震天,远眺如银河倒垂,匹练悬空;近仰似万马奔腾,棉絮纷飞,游其地者,疑身在巫山。
雷氏在《记潭源洞瀑布》感慨:“况瀑高势大,若能利以发电,其力之大无量也。数年前曾有科学家估计,据云:‘如能充分发电,其发电足可供吾粤全省之用’……或计划以利用之者。此何殊骅骝之不遭伯乐。伯牙之不遇钟期乎?噫,亦可惜矣!”这一伟大的梦想终于在数十年后的1957年开始筑造。水库工程淹没耕地面积3658.6亩,房屋面积5万平方米,涉及自然村31个,迁移农户720户3479人。1964年8月,毛主席发出了“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的号召。1967年,广东省水电厅利用潭岭水库水,利用三年时间筑建了专门为连阳地区深藏在粤湘桂战略位置的十几家兵工国防厂群电力供应的潭岭水电厂。面对这一壮举,清远籍诗人韦丘深情吟咏:
银浆玉液沃千垓,逝去飞涛遗石苔。
潭岭桃花开不败,漫山宫粉接君来。
据《连州市志》(2011年版)记载,1957年冬由连县政府抽集劳力共建横水水库土坝,1959年重在原址继而扩大水库土坝,因渡汛工程没有按时完成,上游围堰于1960年汛期被洪水冲垮,被逼炸掉大坝工程而停建。1965年9月由省水利电力厅兴建混凝土坝,坝顶高程海拔647米,最大坝高47米,坝顶宽度5米、长157米,于1966年9月竣工,同年10月关闸蓄水。“晓起登潭岭,宏观一镜开。碧波连翠黛,景色自天裁。”潭岭天湖湖面海拔650米,面积13平方公里,蓄水1.7亿立方米。1970年10月,镶嵌在南岭深山的璀璨明珠——潭岭水电厂,利用巨大瀑布水流发电的梦想终于成真。
山歌:四季流动美
“落云飞则面目失真,彩云出则山川吐秀,诚吾洞之奇观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洞中之朝暮也。野芬芳而万物开,天气温而百鸟鸣,佳木秀而繁茂,暑气蒸而浓荫,凉风生而风霜高洁,严寒至而草木枯落,洞中之四时也。昼观夜息,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何穷多也。”
伫立湖岸,湖水如镜,山色相映成趣。天湖四季,朝幕之间,云海日出,壮丽多姿,形成四季流动之美:春天花山似海,杜鹃含笑,为摄影发烧友追逐;夏天流泉飞瀑,浓荫蔽日,是尝“中国水晶梨”避暑胜地;秋天层林尽染,红叶斑斓,为赏叶度假天堂;冬天银装素裹,雾凇冰凌,惊叹那般,恍如北国梦幻。
潭源洞除四季呈现流动之美,它那独具一格的山歌,也在一年四季的光阴中婉转流动。
潭源洞山歌,从语言上看,分为星子话和客家话;从种类上说,有男女情歌、婚嫁歌、哭丧歌、野外劳作歌、年节娱乐歌等。由于潭源洞地处高山峻岭,人们在山岭野外从事烧木炭、开荒垦地、放牧等劳作,这些山歌实际就是劳动的呼声,故其调要么粗犷豪放,音域开阔;要么婉转抒情,动听缠绵,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岂可负此奇丽壮观之山水,而不使之生色,以至泯灭而无闻乎?”解放后,潭源洞山歌以其悠扬的音韵,优美的节奏,诚挚的情感,曾在1953年举办的广东民歌汇演中,荣获三等奖,由刘石菊领衔独唱的《深山竹子黑乌乌》、《同你分离》,以及雷小香独唱的《夜夜眼泪湿衣裳》等三首潭源洞山歌入选了中国文化部、中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主编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一曲曲优美的潭源洞山歌激荡着一圈圈清灵涟漪,飞出了岭外,走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