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走进清远 > 休闲旅游 > 赏美景

清新县:大围古村

时间:2014-08-02 02:24:00 来源:清远日报 访问量: -
【字体:
  清远市清新区龙颈镇河洞村委会大围村,这个古村落既有古街市、古庙宇,又有古码头,是昔日赫赫有名的河洞乡所在地。河洞扼滨江河上游咽喉,往西,就是石马、南冲、广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河洞四周群山环绕,自然形成了一个大盆地,仿如陶渊明先生笔下的“世外桃源”,历史上吸引了众多南迁人士在此定居,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自然形成了不少大村落和大家族,而大围村的张氏就是其中的名门望族之一。

  河洞旧圩市 隐藏古民居

  大围村位于河洞旧圩,与北面的新圩隔河相望,往南一里之地,就是另一个古村落凤塱围。大围村作为昔日河洞乡公所驻地,曾经非常热闹和繁华,加上十天两次的圩日,更令大围村成为各色山货的集散地。

  行走在大围村的“资深居”,古朴的村貌令人流连忘返,原汁原味的清代建筑,爬满青藤的围墙,爬满青藤的椿墙旧屋,保留完好的鹅卵石巷道,饱经沧桑的门楼和更楼,总能把游人的思绪牵回前朝往事。

  “资深居”的建筑风格为客家围屋特色,四周以民居围拢,墙体厚度为0.8—1米的黄泥灰砂椿墙,厚实坚固,即使枪炮攻击,也无隙可乘。民居上方设有射击用的枪眼,只要敌人靠近围屋,就会遭到围屋内的人射击而毙命。围屋中央,是井字型的房屋,三间两廊结构,冬暖夏凉,应该是长辈居住的地方,或者是族长议事的地方。围屋内的排水设施隐蔽而纵横交错,即使下起倾盆大雨,也绝无水淹之虞,由此可见张氏前辈的智慧。

  “资深居”旁边矗立着两间祠堂,一间是建于乾隆甲申年(1764年)的“泰阶张公祠”,一间是光绪辛丑年(1901年)重修的“龄瑞张公祠”,令人惊讶的是,“龄瑞张公祠”的牌匾,竟然由“赐进士出身花翎三品衔浙江即补道张乔芬书”。这个张乔芬,因与光绪年间“百日维新”重要人物康有为有过一段恩怨情仇,最后闹得沸沸扬扬,要光绪皇帝下诏重新核实他道员身份的真伪,说起来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真假道员张乔芬 恩怨情仇康有为

  话说清末民国以来,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派”形象深入人心,凡与康梁意见不同者,多被简单地定位为“保守派”或“顽固派”,其实历史上并不尽然。来自广东的礼部尚书兼总理衙门大臣(从一品)许应骙就是被误解之一,除了观念之争,更重要的还是权力之争,甚至还夹杂着私人恩怨。这段时期,康有为和许应骙在京城搅起满城风雨,与张乔芬在广东斗得你死我活。康有为为何与许应骙、张乔芬结怨?这事与康有为在广东参与的一桩讼案有关。据许应骙《明白回奏折》称:“盖康有为与臣同乡,稔知其少即无行,迨通籍旋里,屡次构讼,为众论所不容。”

  许应骙所说的“屡次构讼”,就是指因老家广东南海县的“同人团练局”的事情,康有为与回籍知府张乔芬之间的冲突。光绪十九年,康有为联合乡绅攻击负责局务的张乔芬,迫其交出管理权,由康氏大弟子陈千秋管理,双方由此结怨。张乔芬托御史余联沅弹劾康有为,康有为又托御史王鹏运弹劾张乔芬,后来又牵连到“庇护”张乔芬的两广总督谭锺麟。

  对于“结怨甚深”的张乔芬,康有为更是痛下杀手。“谕军机大臣等,有人奏:广东近年盗风猖獗。南海局报案,自光绪十四年起,至十八年止,共报盗案一千三百余起,省城西关……群盗以劣绅为窝主。……如南海县之张乔芬、番禺县之韩昌晋,皆劣迹彰著。张乔芬有弥缝窝贼手书石印传观。地方官隐忍坐视以致盗案愈酿愈多……著谭钟麟督饬该地方官设法严拏。务获渠魁张乔芬等,如有窝盗情事,即著从严惩办。(见《大清德宗景皇帝[光绪朝]实录》)

  康有为这招确实是阴招,更是想置张乔芬于死地的绝招。好在两广总督谭钟麟秉公而断,为张乔芬洗脱了“群盗主脑”的罪名,否则,一项“罪魁祸首”的帽子,张乔芬即使有十个脑袋也会搬家。只是查出了他“捐案”中的“候补道员”身份是假冒的。也就是说,张乔芬的“三品衔浙江即补道”的官衔是流料也。

  张乔芬聪明慧敏,为同治七年(1868年)丙辰科进士。能文善书,随手拈来游刃有余的楹联炉火纯青,遍布商店庙宇,平民百姓,爱不释手,观之无不啧啧称赞,难怪河洞张氏家族要到广州南海找到这位宗亲,不惜重金求匾呢。

  张乔芬做过知府,职务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市长,解组回籍后非常热衷于家乡公益事业,曾经与康有为及其弟子有过恩怨,几乎遭受飞来横祸。河洞大围村能保留一块张乔芬题书的匾额,也是弥足珍贵的文物了。

张氏族人保存完好的牌匾。清代的贡生别称“明经”,而“学正”则为明、清时代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为正八品文官。

张氏族人保存完好的牌匾。清代的贡生别称“明经”,而“学正”则为明、清时代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为正八品文官。
  张氏渊源 始于鱼台

  据修于同治六年的河洞大围村《张氏族谱》载,原始祖张琳,祖婆曾氏,原籍山东兖州府鱼台县宜城乡十八图人氏,元顺帝至正十三年,白莲教起义,是时群雄四起,刘福通、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揭杆响应。时徐达为朱元璋军队先锋,四出讨粮,攻破谭家寨时将张琳虏走,并留在身边参赞军务。张琳原为武举教习,颇有谋略,凡参与策划的战役无不取胜,朱元璋大喜过望,授予张琳官职,连升副将。洪武元年,朱元璋定都建业(今南京),先封徐达为开平王,后封为定国公,封张琳为胜祖侯,赐铁券、御棍,予世袭指挥使。张琳奉诣镇守陕西潼关,传至二世张英,袭荫为京城卫指挥使。正德帝(明武宗)南巡,张英持谏疏、黄土数升、刀一把,跪跸道哭谏,不允,持刀自刎。左右侍卫见张英手携黄土,疑惑不解,遂询问。张英说,我恐怕自刎时污染帝京,故用黄土洒土掩血而已,众人皆感动而泣。张英传至三世张贵,成化元年调任广东省广州府清远卫指挥使。成化三年,张贵在城隍庙西平凤凰冈建造卫衙,命名为凤凰街,子孙从此以后入籍清远,世居于此。张贵成为清远始祖,死后葬于城郊西门聚龙冈白马塱,墓有石碑和张贵将军墓志,距今近六百载。张贵生有三子:长子定元、次子定贞、三子定斌。

  在“龄瑞张公祠”门口墙壁上,镶嵌着一块大理石碑记,让张氏子孙后代铭记自己的家族史:“始祖张贵袭荫调动来粤,在清远县任职,死后葬于城郊,距今近六百载。张梦鹤字龄瑞,乃张贵八世孙,以炀公之四子也,自始祖来粤,官于清邑,迄今子孙昌炽。1994年重修祠堂。”  

  “百忍”成金 和睦相处

  话说隋朝末年,唐王李世民曾单骑到占据任城(今山东济宁)的徐圆朗的军中刺探军情,但不幸被徐圆朗的人认出,于是立即围攻捉拿。李世民奋不顾身杀开一条血路向西北方向逃走。当他来到寿张县张家庄(今濮阳市台前县桥北张村)前,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河上只有一条独木桥,此时的李世民,已经身负重伤,加上人困马乏,不幸马失前蹄跌入水中。恰好这时张公艺带领几个青年在河岸边习武,他见一壮士跌入水中,连忙叫人救起抬到家中给他治病养伤。此事令唐王李世民一直惦记,直到他登上皇位,也一直没有忘记张公艺救命之恩。所以在贞观九年特赐亲书“义和广堂”金匾派使臣前去张家庄旌表。

  麟德二年(665年),唐高宗偕同皇后武则天,带领文武百官去泰山封禅,归来时路经寿张县访贤庄,当时张公艺已经88岁高龄。当唐高宗问张公艺治家的方法时,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并详细说明了“百忍”的具体内容。唐高宗听后倍受感动,当即封张公艺为“醉乡侯”。

古色古香的泰阶张公祠,掩映在一片绿竹丛中。清新区文物工作者正在进行田野调查。

古色古香的泰阶张公祠,掩映在一片绿竹丛中。清新区文物工作者正在进行田野调查。
  建于乾隆甲申年(1763年)的“泰阶张公祠”历经了两百多年风雨,曾经龛毁廊倾,幸得人们慷慨解囊,于1997年重新修葺。在祠堂大门前的空地上,有三对大理石旗杆夹,从模糊难辨的字迹中,可估计这些旗杆夹已经历了数百年风雨侵蚀。

A07_A07_0003


  在祠堂墙壁上,挂着一幅张家子弟张师高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张师高1924年参加清远县石马农民自卫军,1926年参加河洞农民自卫军,同年在石马作战中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于1984年3月28日为其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张师高生有一子张树森,已移居香港新界。

张氏祠堂是大围村的标志性建筑,横梁上雕龙画栋,极尽手工之能事。

张氏祠堂是大围村的标志性建筑,横梁上雕龙画栋,极尽手工之能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