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洞位于县城西北8公里处的花尖山南麓,土名太和坑。始建于何时不详,清咸丰四年(1854年)以前已有殿宇二座,是年由28名道士牵头,募集资金复建,新庙宇名为桃源仙观,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扩建七八丈,增建十余丈。民国9年(1920年)毁于山火,翌年重修,并陆续增建、扩建,最高处有三帝殿,群真楼,其下是桃源仙观,左有逍遥台,右有自在观,背后有桃源宫、观音殿、大成殿,以及弘毅轩、映日亭、惜步亭、听泉亭、凝碧亭、桃李亭、澄心亭、大观亭、自然亭、成已楼等。
太和洞环境清幽,层峦叠嶂,登上海拔706米高的花尖山峰远望,可见俨如玉带的滔滔北江和无边无际的绿色平原;近看,则见群峰如浪涌,泉鸣溪涧流,浮云脚下踩,松涛景色美,带水回环,古木奇花,中藏八景;山的西南端,有一近百丈高的巨石,平整莹洁,是著名的“玉带飞泉”瀑布,泉水盈溢时,宛如一幅大水帘,飞流而下,颇为壮观。
太和洞周围有许多奇特的石景,如:跨坐在大坑底下的“出山蟾蜍入山猪”,蹲立在石壁上的“石鹰”、“五老归洞”、“老人观月”、“子母狮”、“猛虎下山”,藏在路边矮树丛中呈五彩金光的“观音被”,横卧在山巅之上的“石仙高卧”及“石仙桃”、“石莲花”、“石鹦鹉”等。
由于太和洞地近清城镇,交通方便,景色幽雅,不但是邻近地区各阶N-A士节假日休息游憩的场所,更留下了不少文人墨客的诗词和遗墨笔迹。但自50年代末以来,失于管理,各个景点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特别是在1972年5月下旬,以“利用旧物,兴建水利”之名,将所有的建筑物全部拆毁;1982年5月12日特大洪灾,又把绝大部分潭、洞等自然景观以及陂、路等设施冲毁,仅残存少数景点及19处摩崖石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