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走进清远 > 休闲旅游 > 赏美景

连南瑶族自治县:油岭古排

时间:2015-11-24 08:53:51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访问量: -
【字体:

  云雾散尽时,艳阳拥瑶寨入怀。油岭古排里的百来户人家,陆续有人走出家门,打柴晒谷。阴天持续了近半个月,瑶民们等来了晴日。

  “最好一直放晴。”盘腿坐在门口石坎上,唐四妹抬头望望蓝天,低头继续筛拣簸箕里的红腰豆。2015年11月23日是农历十月十二,离瑶族人的大年“盘王节”还有4天。

  坐落在半山腰的油岭古排,是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目前商业化最淡的一座瑶寨。千余年来,油岭瑶寨数历刀兵被毁,又几度重建。朝代更替,这里的人们瑶歌照唱,瑶舞照跳,瑶衣照穿。原生态的瑶乡文化,透出油岭人的坚韧。

  数日连绵细雨浸润,寨中石板小道边上已有些碧绿青苔,在暖阳下显得古朴,透着生机。

  小道两旁,残缺的吊脚楼鳞次栉比。房子大多泥土夯墙,杉皮盖顶,三间为一单元,楼下堆柴草。为防山中蚊虫,根据祖辈流传经验,寨中所有房屋都只有一面约四五寸宽、一尺长的小窗户。白日屋里也很暗。

  寨中穿梭,偶尔可见坐在门前晒太阳的老人。蹦出几句瑶话如同外语。老人们大多身穿青、蓝色土布制成的瑶服,阿婆多用白色缠腰带绑住襟衣,阿公们则戴着红盘头巾。村中人说,古时以狩猎为生的排瑶人整天穿梭于深山老林,大磨盘一样的头巾可以防止受伤,鲜艳红色也可威慑野兽。

  村中老人表示,油岭排瑶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鼎盛时期,这里曾经住了5000多人。山寨历史上屡遭官兵围剿,数度被焚。现在排瑶的土砖房大都是建国前所建,为数不多的红砖青瓦房,则是明清时所建。

  油岭排瑶坐落在半山腰上条件艰辛,若干年前已经有部分瑶人搬迁到山脚下,建成“油岭新村”。

  剩下的人,继续在山上守望千年记忆。


  晴好时,站在古排顶,透过层层山峦,能远眺十几公里外的连南县城。

  如今尚在古排居住的唐等一公,今年66岁。几十年前,公路尚未修通时,他和同村人去县城卖山货,得走三个半小时。彼时,古排中大部分人已在政府引导下,搬到山下新村居住。

  由于种田为生,唐等一公和百余户人家选择继续留守山上。他的一儿三女皆已成家,除了一个女儿嫁到别地,一家人仍生活在古排里。

  二十多年前,唐等一公也在古排外生活过。那时连南县寨岗镇一带的金属冶炼厂尚未关闭,他在厂里做工人。厂子关停后,唐等一公选择回到古排过熟悉的耕种生活。“还是寨子里好,都习惯了。”

  “外面很好,这里也不错。”唐民滢说。十四年前,古排瑶民唐民滢还是“莎腰妹”(瑶语中指年轻的瑶族姑娘),和伙伴们到深圳打工五年,认识了同村的意中人后,唐民滢又回到古排生活。

  正午时分,唐民滢和一名外地游客结束了闲聊,唤回在古排中嬉闹的一双儿女,还礼貌性地邀请游客到家吃饭。唐民滢说,打算等孩子到了5岁就送下山读书,等他们长大了能外出生活。“我们就算了,还是在这里吧。”

  上午,从村寨上方望去,村中一些“瑶老”们已走上自家天台,晾晒谷物山货。瑶族“阿公”唐盛民和老伴在屋天台摊晒野板栗,台阶边上一个红色盒子里传出歌声,那是20世纪90年代的流行歌曲。

  几个月前,在外打工的儿女买回这个数码播放机,拷贝了不少歌曲,让缺少陪伴的老人们“解解闷”。

  新奇的“小魔盒”让唐盛民爱不释手,平时干活儿也带着,把音量开到最大。老伴笑说,吵死了炫耀什么呀。唐盛民反驳说,这是让大家一起享受,知道孩子们对自己很好。

  如今,油岭古排中的大多数人家都装上了卫星电视接收机,透过小小的荧屏,古寨瑶民们也开始知道一些外面的大世界。

  2014年,40多岁的唐四妹和家人商量后,在古排中开了一家“油岭老寨商店”,专做游客生意,不再耕地种田。11月23日,天气放晴,筛拣完红豆,她还要赶做几件瑶绣,备货迎接下一批游客。

  “做成包包,可以装手机啊装钱包,实用又好看。”午后,有零星背包客到来,唐四妹热情推销。“包包有大有小,小的才一百来块钱,都是我自己一针一线绣的。”

  见游客无意购买,唐四妹又打开放在店中的几个袋子。“你看,黑芝麻、山楂叶、黄豆,还有这些番薯,都是我亲戚种的。”

  没有说动游客,唐四妹有些失望,然而片刻后她又礼貌招呼:“没事,下次来再买。欢迎来玩。”

  路线指引

  从连南县城出发,向东南行约12公里到达三排镇,根据路牌指引,继续前行约7公里到达油岭新村。因山路狭窄多急弯,大型车辆难以上山,可步行约5公里上山到达油岭古排,脚程约半小时;小型车辆可小心上山,车程约10分钟。

  油岭瑶寨东与三排村交界,南与南岗村相邻,西与涡水镇接壤,北同山溪村为相接,距清连高速公路约22公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