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杜步,脑海里立即浮现的就是那缠绵不休的群山和高架桥。
只要走过清连高速的人,恐怕不会对那穿山入洞、贴山而行的杜步高架桥毫无印象。它横跨两座山峰,长832米,由52根圆柱撑托而起,最高的柱墩离地面有70多米,入地还有30多米,建成时是我国最高的墩柱式公路高架桥,也是亚洲最高公路旱桥。
站在桥底,你不得不叹服建桥者的伟大。高架桥破山而出,又插入另一座山,仰望一眼,已经让人头晕目眩……
杜步境内隧道多,仅白须公隧道就有1、2、3号。穿山架桥,清连高速公路就像一条长蛇,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
在高架桥上,眺望杜步,只见难得的一处平地上,阡陌纵横,村庄散落其中。
杜步境内鱼水风景区山水交融,一些人喜欢称之为“小桂林”。全国不知道有多少个地方号称“小桂林”,所以这个别号显得有些俗气,杜步人还是觉得鱼水这个名号更贴切更有味道,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
高架桥给了杜步以故事,但是杜步人对清连高速高架桥可谓爱恨有加。清连高速在杜步有个出入口,这多少对杜步的考核中经济指标略重有一定影响。实际上,杜步主要以种植为主,水稻、砂糖橘——近年受黄龙病影响,减产严重;还有一个比较出名的是东山腐竹,产自著名的广东扶贫四大金刚之一的东山村。
东山村古名九十九崆,遍地石头山,是全省贫困县的“四大金刚”之首,由于缺水,当地人有“上了锁的水柜、不上锁的门”的形象说法。
在东山村,至今仍广为传颂着香港人谢士恒的故事,他是治病救人的医生,退休后1999年来到东山村,在石灰岩山区成功植树“造水”,使当地5000多人告别了到十多公里外取水的历史,喝上了清甜的自来水。现在,昔日光秃秃的荒山已变成美景如画的生态景观林带和物种植物园,“云茶植林区、石井植林区和东山水库植林区”三大植树蓄水风景区位列其中,整个林区共生物种180多种,山岭间渗出多股山泉。
早在1999年,谢士恒到阳山植林“造水”时已身患血癌,医生说他只能活几个月的时间。面对死亡,谢士恒仍坚持往来于香港与阳山之间,一面与病魔斗争,一面身体力行植林造树扶贫济困,也许他的善心感动了上苍,奇迹般地活了几年,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帮助更多的人。
杜步试图在农村综合改革中破题。阳山土地确权在杜步、小江两镇试点,杜步旱坑村正在组建的农会可能是全市第一个村级农会。
杜步镇
杜步镇地处阳山县东南部,东与英德市岩背镇交界,北与阳城镇相邻,西与七拱镇相接,南与清新县石潭镇接壤。全镇总面积152.86平方公里,总人口3.1万。
杜步镇水陆交通条件便利,是阳山县通往珠江三角地区的“南大门”。107国道贯穿全镇南北,省道260线呈东北西南走向横跨全镇。建设有小水电站3座。
杜步镇全年平均气温20℃左右,农作物以优质水稻、杂交玉米、番薯等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蚕桑、水果、淮山、黄豆、花生、木薯、芋头、板栗、毛竹、反季节蔬菜和腐竹加工等。镇辖区内矿产资源主要有东山墨玉、铅锌、重晶石、钨、铋、钼、硫铁、方解石和煤等。镇内现有生态公益林面积1万多亩,丘陵和谷地生态保护较好,山川河谷风光绮丽,资源开发潜力较大。
元江村
参天古树、龙潭村落、田园风光……这是杜步镇元江村带给来客的第一印象,但对于当地村民来说,村公路硬底化、治安视频监控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带来的巨大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4年12月,在广东名镇名村名单中,元江村荣获“广东名村”称号。
元江村最吸引村民休闲的是龙潭水。穿村而过的溪水源于山脚,源头处少有波澜,位于村尾的下游却突然湍急。村内时有农人牵牛路过,岸边成群水鸭嬉戏,淳朴村风伴着乡间小道,无比惬意。
2014年来,元江村理事会理事长陈天房协调全村103户人拿出所有的土地统一调配,千方百计推行土地互换整合,让每家的地都完整、连片,解决土地零碎化问题,于上周先后亮相中央电视台和广东卫视,引起国内外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