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清远市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意见的通知

来源:清远高新区管委会访问量:-发布时间:2012-07-01


清府办〔201171





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清远市信息化与工业化

深度融合意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关于加快推进清远市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意见》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经信局反映。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关于加快推进清远市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转发省信息产业厅经贸委关于加快推进我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833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积极推进‘数字清远’建设,加快信息化进程”的部署,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提升城市化,信息化加快国际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深度融合,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载体,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是提升工业化的动力。信息化不仅拓展和丰富工业化的内涵,更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市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已存在两者互相促进和深度融合的强烈内在需求。把握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加快促进两者深度融合,有利于提升我市产业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提升我市城市管理效能、现代化建设水平和改变城乡面貌,实现城市发展转型;有利于促进我市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我市产业特色和布局,坚持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为追求目标,以自主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均衡协调为发展途径,加强政府协调引导力度,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应用、渗透和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壮大支柱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发挥政府的政策引领作用,加强引导和扶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切实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

2﹒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信息化发展现状,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整体规划。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循序渐进。

3﹒推广应用与管理创新相结合。推广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是推进管理创新的过程,要对企业原有的管理理念、方式、体系进行创新,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管理规范的组织和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挖掘信息化的潜力。

(三)发展目标。

1﹒到2020年的远期目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的深度和广度有较大提高,作用效果明显增强,工业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大幅提升,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领域普及应用,生产控制过程中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2﹒到2015年的近期目标:

1)工业产品电子信息化率有较大提高。电子信息产品普及应用。

2)传统产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有较大提升。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传统产业整合和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从技术深度融合发展到业务深度融合、产业深度融合、部门深度融合。通过深度融合互动,推动制造业从简单加工装配为主向深度加工和全过程设计制造方向升级创新,推动制造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带动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从数量主导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推动经济从总量优势型向总量与效益并重型发展。传统产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技术的应用率达到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率达到4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工业信息化应用产品。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4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普及率达到100%,流通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广泛开展。

3)信息化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明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技术自给率达到30%以上。

4)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信息服务业保持高速增长。电子信息制造业和现代信息服务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约15%

5)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将发展方式转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上来。重点耗能企业普遍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建立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对节能的贡献明显增大,对减少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推进产品开发、设计与创新的信息化,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产品上的渗透深度融合,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进生产装备与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推广综合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推进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以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物流效率,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提高企业的业务管理能力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传统产业整合和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

1﹒着力推行工业研发设计电子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研发设计的深度融合,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研发设计过程信息化水平。加大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编制(CAPP)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不断扩大应用面,深化应用领域,提高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效率,加快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到2015年,力争在陶瓷、家用电器等传统优势行业和电子信息、汽车配件等新兴行业中扩大网上协同设计、虚拟装配、仿真测试等先进手段的应用覆盖面,提高企业新产品设计水平和开发能力,特别是多企业间的协同能力。

2﹒着力推进产品构成数字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产品构成的深度融合,针对我市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特点,将信息技术渗透到主要工业产品。推进传统产品信息化改造,发展各种嵌入式软件、个性化定制等新技术应用,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家用电器要朝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要通过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深度融合和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产品竞争力。

3﹒着力推行生产过程智能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生产过程控制的深度融合,实现设计、制造、测试全流程的信息化。重点推广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分散控制系统(DCS)等信息技术,促进生产过程数据的即时采集和传输,完成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控和管理,故障诊断和分析,性能计算和控制,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网络化。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引导陶瓷、建材、电力、纺织、有色金属等重点耗能行业落实节能降耗措施,通过引进、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信息技术,改进生产流程和工艺,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减少物耗能耗,发展循环经济。

4﹒着力推进经营管理科学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经营管理、决策的深度融合。积极引导企业加快改革创新步伐,鼓励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经营管理科学化。积极推动大中型企业应用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应用系统,提高企业领导决策能力和生产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全面提升企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力。鼓励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制定与企业信息化相适应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实现对资金、人力、物资、客户等信息的深度开发,使企业内研发、生产、供应、营销各环节相互协调配合,实现管理方式的科学化和高效化。到2015年,力争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应用率达到100%,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应用率达到50%,企业制造资源计划(MRPII)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应用率达到60%;六西格玛(6σ)管理应用率达到30%,中小型企业实现财务、物料和营销管理信息化的比率达40%以上。

(二)大力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产生的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推动信息化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深度融合,繁衍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制造业领域,优化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液晶平板显示产业、半导体照明产业、数字家庭产业、电子元器件产业、数字内容产业以及机床电子、娱乐玩具电子、汽车电子等新型工业,加快工业从生产型制造向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创新型制造和服务型制造转变。在服务业领域,推进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结合,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扶持软件产业、互联网产业、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顺应现代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

(三)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

发展面向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推进冶金、有色金属、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精确度、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实现实时监测和调控,减少资源浪费。发展面向高污染行业的绿色生产信息技术应用,重点针对冶金、有色金属、电力、化工、建材、造纸等高污染行业开展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联网的监测。加强信息化在节能环保行业的准入、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应用。

(四)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促进产业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

充分利用信息化对技术创新、扩散、传播的优势,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知识的学习、消化、吸收,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研究与开发合作,缩短创新周期,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降低创新成本。面向市场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展关键信息技术,构建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社会知识开发和应用能力,支撑面向科学理论、产业技术、商务模式、管理机制和公共服务的创新。

(五)深化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应用,促进工业化发展。

加快信息化与生产、消费服务的深度融合,重点提升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工业设计和管理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以现代服务业促进工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涵盖信息传输服务、数字内容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的现代信息服务业。推进电子自动识别、无线通信技术在生产制造过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应用,推进商贸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企业经营模式创新,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营销、消费服务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改进交易方式,扩大市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加快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不断创新电子商务模式和服务内容,为电子商务应用主体提供灵活、便捷、安全、高效服务。鼓励企业链接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和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开展面向中小企业以及不同行业、区域和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服务,促进企业经营方式转变和商务模式创新。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物流、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加快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的深度融合,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物流企业和商贸企业,加快培育现代流通企业,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一体化运作。推动无线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等自动识别和跟踪技术在物流、供应链管理各环节中的应用,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工业化的各个方面。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管理咨询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金融、保险和管理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引导信息服务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区域和行业技术创新中心、信息服务中心、数据中心以及信息咨询、培训、评测和监理等中介服务机构,加大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信息服务项目的支持力度,逐步完善全市现代信息服务业产业体系,以信息化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对现代工业的有力支撑。

(六)加快县域经济信息化步伐,促进农村城镇化与工业化。

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互联网等手段拓宽乡镇招商引资和产品销售渠道,以信息流动带动市场流通,引导企业吸纳当地劳动力,促进农村城镇化与工业化。加快利用标准化、流程化的信息技术和工业生产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全市产业布局优化升级。通过信息网络促进生产技术、物流、市场信息、金融、劳动力流动等方面的交流和对接,扶持有条件的专业镇、工业园区、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和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促进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四、基本策略

总体推进策略是: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以点带面、逐步深入。区域推进的重点是清远南部地区,行业推进的重点是工业十大产业,加快推进的切入点是企业信息化,形成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整体推进战略。

(一)区域分类推进策略。

1﹒清远经济开发区、清城区、清新县、佛冈县要重点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工业做优做强,实现好中求快。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运用信息技术推进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半导体照明等先进制造业发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产业集聚和带动效应,积极承接新一轮以现代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转移,加快发展高端信息服务业。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环境监测和污染控制中的应用,发展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注重培育新兴产业,支持各种面向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以信息化手段拓宽乡镇招商引资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

2﹒英德市、连州市、阳山县、连南县、连山县要因地制宜,在大力发展特色工业的同时,重点加大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提高工业化发展水平。改善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制造业转移。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环境监测和污染控制中的应用,发展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注重培育新兴产业,支持各种面向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以信息化手段拓宽乡镇招商引资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

(二)行业分类推进策略。

1﹒电子信息产业。以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推进电子信息产业优化升级,形成工业化强大的产业支柱,同时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2﹒电器机械产业。重点提升产品信息技术含量,推动装备制造数字化和家电产品数字化,发展工业数控、家电工业设计、家电智能控制等技术和设备。

3﹒冶金、有色金属、建材、化工、森工造纸产业。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降耗和防污减排的应用,改造优化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推广应用节能控制和污染治理信息技术和设备。

4﹒纺织产业。重点是提升服装设计生产能力,推广应用三维测量、服装设计和裁剪缝纫自动组合技术及设备,实现服装设计和制造的集成。

5﹒食品产业。以推进产品质量控制为重点,在食品加工各环节推广生产过程状态监视、质量控制、快速检测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提高食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6﹒医药产业。大力推动医药产品创新,深度融合运用化学、生物信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技术对新产品进行分析筛选,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研发。

(三)企业信息化推进策略。

1﹒对信息化基础较弱的小型企业,重点引导企业在公共服务平台上收集、发布产品信息和宣传企业形象,开展企业会计财务和办公自动化应用,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逐步开展网上客户服务和网上贸易洽谈等商务活动。

2﹒对处于单项信息技术应用阶段的中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提高生产过程控制水平,推动业务集成与应用集成,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监控,建立企业预算控制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对处于集成应用阶段的中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改造业务流程,实现企业业务统一集成,开展网上询价、采购和营销等非支付型电子商务。

3﹒对处于集成应用阶段的大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建立信息共享的集团财务管理、集团控制、结算中心、分销管理、决策分析等系统。对处于信息深度融合阶段的大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以优化价值链为核心,开展协同设计与制造和支付型电子商务应用,实现商务运营的电子化和管理决策的智能化。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要建立以市领导挂帅,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机制。市有关部门要在统筹协调、规范引导、完善环境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各县(市、区)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共同协调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大问题,指导本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工作。加快形成政府宏观指导有力、市场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各部门密切配合的推动机制。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科研院所和各行业企业广泛参与,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同时要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组织机构,完善工作制度,落实企业信息化职能。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企业信息主管(CIO)制度,把信息化建设与技术进步、管理体制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二)加强资金引导,突出扶持重点。

按照企业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原则,通过直接投入、补贴、贷款贴息、奖励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源积极参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各级政府和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的扶持力度,支持有关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等项目的发展,扶持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普及应用。主要扶持范围:

1﹒扶持3类信息化试点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工业设计电子化、产品构成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经营管理信息化、电子商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及无线宽带接入平台等内容的试点和示范,探索解决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一是扶持一批示范企业。选择一批信息化基础条件好、管理规范的行业龙头企业作为示范企业。二是扶持一批示范项目。选择一批行业带动性强、技术水平高的信息化项目作为示范项目。三是扶持一批示范服务商。选择一批服务质量好、开发能力强的信息化技术服务机构作为示范服务商。对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和示范服务商实行动态管理,根据行业属性、业务类型、基础管理水平及信息化改造内容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强化3项信息化推广普及工程。一是大力支持宣传推广工程。充分发挥媒体、通信运营商等社会力量的资源,采用多种形式宣传推广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利用媒体宣传、举办论坛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整个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树立全民信息化意识,为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大力支持培训教育工程。依托职业技术院校、各类培训机构、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源,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若干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基地,建设信息化先进经验推广、技术咨询和服务、专家人才资源等3个服务体系。充分调动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信息化服务商的积极性,利用信息技术培训基地、培训中心开展信息化课程培训。三是大力支持成果展示工程。组织举办信息化论坛和信息化成果展览,展示优秀应用成果,推荐优秀服务商以及优秀信息化方案和产品,促进信息化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各级各部门推广应用信息技术的信心,营造关心、支持和参与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

3﹒建设完善5个信息化服务平台工程。重点完善在产业链中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一是建设完善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发挥现有的制造业优势,构建以工业设计为主题的产业链,提供网上协同设计、整合工业设计资源、促进设计培训服务的专有解决方案;建立标准设计图库,缩短设计时间,通过差异化设计,提升技术创新价值,建立分时租赁系统,降低中小企业使用设计软件和仿真测试软件的成本。二是建设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创新服务平台。整合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信息服务商、行业专家等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产品研发、检测和质量认证、技术支持以及教育培训等服务。建设信息化创新服务中心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带动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三是建设完善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充分发挥制造业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以产业链为基础,供应链为重点,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的相关资源,实现企业与企业业务流程的深度融合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构建产业带动的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关联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以产业集群、产业园区、专业市场和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支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和完善,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证书认证、在线支付和物流信息等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提高商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四是建设完善物流管理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数字认证、全球定位系统(GPS)、无线射频识别(RFID)、地理信息系统(GIS)、公共数据库为基础,以电子口岸为核心应用,有效整合海关、税务、工商、外经贸、检验检疫等部门信息资源,加快实现综合物流信息资源的互联共享,减少信息交流成本。五是建设完善产业集群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建设以专业镇、产业园区或龙头企业为依托的产业集群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政府部门业务咨询,软件租用、产品研发、质量认证、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

(三)实施人才战略,加快发展步伐。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信息化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队伍体系,实现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1﹒拓宽信息化人才培养渠道。根据我市信息化人才需求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系统性、实用性的培训工作,分层次、分阶段、分内容进行培训,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供人才保障。鼓励职业技术院校面向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采用专业培养和定期脱岗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各类行业信息化应用人才。支持有关信息技术企业与职业技术院校合作办学,推进与行业应用相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各类行业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各级信息化、科技、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及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企业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中小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培训,重点提高企业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信息化知识水平,尽快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

2﹒建立信息化人才引进机制。落实我市一系列人才优惠政策,进一步改善创业、激励、法制、治安等外部环境,增强对信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立信息化人才分类指导目录,多形式、多渠道引进人才。高度重视“走出去、引进来”工作,吸引国内外公司、学校和研究所到清远创办研发、服务机构,鼓励国内外的高级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参与清远信息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

(四)完善政策体系,优化推进环境。

落实国家和省扶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研究,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全面指导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建立科学的投资保障机制和效益评估体系,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同时要加快引进、制定和完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保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顺利实施。

进一步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宣传力度,及时总结和推广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技术成果和成功经验。积极开展群众性、趣味性、多样性的信息知识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的信息化素质,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和工业业务流程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建立完善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机制。鼓励企业组建本行业、本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联盟。

各县(市、区)应根据本意见提出的思路和原则,结合区域实际,抓紧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实施办法,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和机制,指导、协调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

 

 

 

主题词:经济管理  信息化与工业化  意见  通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