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草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的通知》《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方案(2023-2027年)》,市政府立足本地实际,研究出台《清远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7年)》(以下简称《教育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服务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我市县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补齐乡村教育短板,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二、《教育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
《教育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分为主要目标、主要任务、组织保障三大方面,共24条工作举措,内含12项重点工程任务,主要内容如下。
(一)主要目标
到2025年,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基本建立,城乡教育差距缩小,均等化水平提高,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连南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建成至少5个目标明确、权责清晰、有效运行的城乡教育共同体,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高。
到2027年,城乡教育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乡村教育独具特色,乡村学校“美而优”,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实现零的突破。至少2个县(市、区)达到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标准,3个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标准。有效提升普通高中整体办学水平,培育出1-2所特色优质普通高中,创建1-2所省融合教育示范区、示范校,县域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教育服务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
(二)主要任务
围绕优化县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乡镇学校联城带村功能、补齐乡村教育发展短板、构建县域良好教育生态、提升教育服务支撑能力5大方面提出了20项工作措施。
1.优化县镇村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县域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优化城乡布局结构,制定完善城乡学校布局规划;全面改善办学条件,补齐学校办学条件短板;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学校发展提升计划,提升县中办学水平;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推进多种集团化办学模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统筹用好外部教育帮扶资源,助力本地教育发展提质。
2.强化乡镇学校联城带村功能,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施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和公办寄宿制学校(以下简称“三所学校”)质量提升工程,着力办好“三所学校”;加强乡镇学校管理,健全乡镇学校管理模式;创建城乡教育共同体,探索推进实施以县(市、区)为单位的大学区化、城镇村一体化办学管理模式。
3.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全面振兴乡村教育。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乡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深化城乡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巩固“县管校聘”改革成果,完善交流轮岗管理和评优机制,推进乡村教师“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职称工作;完善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全面巩固落实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两个不低于或高于”政策要求;推进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4.着力构建县域良好教育生态,提升教育育人成效。指导督促各地落实国家和省的工作要求,全面规范办学行为;健全特殊群体教育关爱机制,充分保障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残疾儿童、家庭困难学生、学困生等特殊群体平等受教育权利;发挥乡村学校教育浸润作用,促进家校共育。
5.持续提升教育服务能力,高质量赋能区域协调发展。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发展能力;夯实乡村人才振兴基础支撑;支持高校开展科技服务。
(三)组织保障
包括加加强组织领导、把握重点环节、强化督导评价、营造良好氛围4项内容。
三、附件的主要内容
附件为教育提升行动重点任务。具体包括城乡中小学校布局优化工程、县中托管帮扶工程、“三所学校”质量提升工程、乡镇学校管理模式优化工程、城乡教育共同体创建工程、选优配强乡村校(园)长工程、乡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工程、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三年行动工程、特殊群体关爱教育工程、乡村温馨校园创建工程、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和净化优化教育生态环境工程等12项重点工程任务。
四、《实施方案》的主要亮点
一是以实现更公平、更高质量基础教育为着基点,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教育数字化、城乡一体化、办学集团化、教育关爱制度化,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支持力度,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推进普通高中学校多样特色化发展,坚持特教特办,推进融合发展,着力破解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切实增加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二是以办强乡镇“三所学校”为着力点,构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新型城镇化要求及人口变化趋势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受生育政策调整、人口城镇化等多因素影响,基础教育学龄人口的规模和分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资源配置也需相应调整。通过实施城乡中小学校布局规划优化调整,重点发挥乡镇一级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集中力量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和公办寄宿制学校“三所学校”,同时加强中心城区公办学校建设,推进农村地区保留并办好必要的小规模学校,实现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三是以深化办学模式改革为关键点,构建县镇村中小学校(幼儿园)“齐头并进”共同发展新格局。支持连南瑶族自治县创建5个省级首批城乡教育共同体,探索推进以县域为单位的大学区化、城镇村一体化办学管理模式,为每个共同体选择一所质量好、指导能力强的城区公办学校作为牵头校,通过实施“城区优质公办学校+‘三所学校’+乡村其他学校”办学模式,充分发挥“三所学校”上联城区学校、下带农村学校的“支点”作用,推动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下沉辐射乡村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