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民政局

关于《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重点内容解读

来源:本网访问量:-发布时间:2020-12-30

       为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加强对行政区划变更的管理,民政部根据《行政区划管理条例》于2019年12月制定了《实施办法》,共26条,并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实施办法》从行政区划变更界定、申报、审核、实施、管理5个方面,对行政区划变更作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规范性。

       一、关于行政区划变更界定

       《实施办法》第二条规定,行政区划的变更包括6类:

       1、行政区划的设立;

       2、行政区划的撤销;

       3、行政区划隶属关系的变更;

       4、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

       5、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

       6、行政区划名称的变更。

       行政区划的设立是指按照《行政区划管理条例》规定设立新的行政区,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比如民政部公告,国务院批准海南省三沙市设立西沙区、南沙区。

       行政区划的撤销是指按照《行政区划管理条例》规定撤销原有的行政区,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比如2001年调整南宁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郊区。

       行政区划隶属关系的变更是指行政区划整建制由其原上级行政区划划归另一个上级行政区划管辖。比如原属南宁地区的横县、宾阳等五县划归南宁市管辖。实施办法新增了一项与此相关的内容,即在不改变行政区划隶属关系的情况下,将行政区划整建制委托另一个行政区划代管或者变更代管关系,参照行政区划隶属关系的变更办理。

       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是指将一个行政区划的部分行政区域划归另一行政区管辖,两个行政区界线随之发生改变。比如,撤销邕宁县设立邕宁区、良庆区,原邕宁县的长塘镇、伶俐镇等划归青秀区,青秀区与原邕宁县的行政区域界线相应发生变更。

       人民政府(派出机关)驻地的迁移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派出机关)驻地跨下一级行政区划(派出机关管辖范围)的变更和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驻地跨村(社区)委员会管辖范围的变更。

       行政区划名称的变更是指改变行政区划名称的专名。地名通常由专名和通名组成,比如“南宁市”地名,由“南宁”专名和通名“市”组成。

       二、关于行政区划变更申报

       《实施办法》从两个方面对申报作了规定:

       (一)针对不同变更类型的特点,《实施办法》明确了各类变更方案的制订、申报主体。

       第一类,变更方案由本级人民政府制订并申报。涉及的情况是:1、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2、行政区划名称的变更;3、在撤销行政区划的同时设立新的行政区划且行政区域不变的变更(如撤乡设镇、撤镇设街、撤县设区、撤县设市等)。

       第二类,变更方案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制订并申报。涉及的情况是:1、行政区划的设立,2、行政区划的撤销,由拟设立行政区划或者拟撤销行政区划的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制订变更方案。如在撤销的同时设立新的行政区划且行政区域不变的,可以由拟撤销行政区划的地方人民政府制订变更方案。

       第三类,变更方案由多方共同制订并申报。涉及的情况是:1、变更行政区划隶属关系,2、变更行政区域界线。这种情况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先行协商并共同制订变更方案;如未能取得一致意见时,可以由单方、多方或者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制订变更方案。

       (二)着眼规范统一,对申报材料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是增加了报送材料。与以往相比,申报材料增加了:1、风险评估报告,2、专家论证报告,3、征求社会公众意见,4、行政区划变更组织实施总体方案等。

       二是对报送材料内容进行了规范。主要涉及:

       1、申请书包括的内容;

       2、风险评估包括的内容和方式;

       3、专家论证包括的内容和方式;

       4、征求社会公众等意见包括的内容和方式;

       5、行政区划图和变更示意图的尺寸、颜色等地图要素要求;

       6、行政区划变更组织实施总体方案。

       为做好对新增内容的落实,在《实施办法》中,对风险评估、专家论证、征求社会公众等意见的主体、方式、内容、工作要求等作出了细化规定。如风险评估可以委托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等第三方进行,专家论证可以采取论证会、书面咨询、委托咨询论证等进行,征求社会公众等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实地走访、书面征求意见、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三、关于行政区划变更审核

       《实施办法》吸收了近年来审核行政区划调整事项中形成的有效做法和经验,对行政区划变更审核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是明确了审核主体。《实施办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上级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是审核下级人民政府行政区划变更方案的主体。

       二是明确了审核内容。在实施审核时,主要是对变更事项的合规性、完整性、真实性审核。在审核变更方案时,若是涉及设立行政区划的,在变更方案中要明确拟设立行政区划的名称、建制类型、隶属关系(含代管关系)、行政区域界线和人民政府驻地;若涉及撤销行政区划的,在变更方案中要明确行政区划撤销后其所辖行政区域的归属。

       三是明确了实地调查。调查可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个别访谈、随机访或者暗访等形式进行实地调查。

       四、关于行政区划变更组织实施。为确保行政区划变更的平稳顺利实施,《实施办法》在《条例》有关规定基础上,细化了变更的后续工作任务,明确了时间要求,明确了责任主体。

       一是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在收到上级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行政区划变更的批复文件后,及时向社会公告批准行政区划变更的信息。

       二是及时将变更情况报省级以上民政部门备案,省级以上民政部门确定、公布变更后的行政区划代码。

       三是依法在行政区划变更完成时限内完成行政区域界线的勘定和报告工作,及时厘清管辖范围。

       四是当地人民政府要及时启动变更实施工作,及时将完成变更情况报告报送审批机关。

       五是申请地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将更新后的行政区划图标准样图报批准行政区划变更的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核并按照地图管理有关规定送审后向社会公布。

       五、关于行政区划日常管理。

       为确保《条例》贯彻执行,《实施办法》加大了对行政区划日常监管,明确了制度规定。

       一是明确了行政区划变更信息报送制度。每年1月31日前,各省将省本级及下一级人民政府1年内批准的行政区划变更事项相关信息集中,并以省人民政府名义报送国务院民政部,上报的行政区划变更信息应当包括行政区划变更事项列表及相关行政区划变更批复文件。

       二是明确了违规处理要求。第二十四条规定,上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发现下级人民政府存在违反条例规定情形的,应当建议其及时纠正,或者提出建议报本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