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民政局

清远市民政局关于市政协八届一次会议第20220211号提案答复的函

来源:清远民政访问量:-发布时间:2022-09-19

黎丹丹委员:

       您提出的《加强农村社工人才队伍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第20220211号)收悉,现根据我局的职责,并结合相关协办单位意见,作出以下答复意见:

       近年来,我市民政部门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我市农村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大力优化培育环境,建立联合监管机制,推进我市农村社工人才队伍健康有序发展。

       一、主要做法

       截至2021年底,我市持证社会工作者共有2817人,其中初级2339人,中级478人,相比2013年我市仅有212名持证社工,增多了2650人;全市共有社会工作服务机构60个,相比2013年14个,增多了46个。2017年我市启动广东社工“双百计划”项目,2021年“双百计划”上升为“双百工程”,全市建立了85个社会工作服务站,开发了800多个社工岗位。到2022年年底,将有1400多名双百社工驻扎村居,将社会工作服务延伸到基层村居。近几年来,通过政府各部门的努力,我市社会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我市持证社工人数占全市常住人口的6.64‱,已超额完成《清远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中提到的“每万人配置不少于5名持证社工”的目标。

          (一)以政策制度为保障,推进社会工作人才规范化建设。为更好规划我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我市组织调研组赴广州高校、枢纽型社会组织、慈善基金会及社工机构学习交流,并结合我市社工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借鉴广州先进经验,印发了《清远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五年实施方案(2021-2025)》和《关于推进“全民社工”工作实施方案(2021-2025)》,研究实施清远本土社工领航人才培育计划,开展清远社工领军人才评选活动,完善我市社会工作服务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培育本土社工人才和吸引外地社工人才、留住高质量社工人才。

       (二)以人才培养为基础,推进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化建设。我市与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清远市民政局与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民政事业产学研发展基地的合作框架协议”,共建社会工作事业产学研发展基地。结合疫情情况,为做好社工证考前辅导培训工作,我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我市考生提供公益考前辅导。此外,分别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韩山师范学院开展“慈善社会工作志愿服务能力提升”研修班,进一步提高全市慈善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管理人才、服务人才的理论和实务水平,促进“慈善+社工”、“社工+志愿”的融合发展。

       (三)以人才使用为根本,推进社会工作人才科学化建设。我市以人才使用为根本,通过开发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训机制等方式,实现“以用为本”的根本目的,有效解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岗位平台缺乏、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一是打造社工人才发展平台。我市通过降低公益类社会服务机构登记准入条件,鼓励支持成立社工类社会组织,数量从2013年底的14家发展到目前的60家,其中12家获评3A级等级社会组织。各级政府不断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目录,目前社工服务涵盖20多个服务领域和综合服务类型。以高校及社会组织为依托建立全市社工人才培育基地和实训基地,促进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良性发展。二是推进社会工作均衡发展。多年来,将社工助人自助理念引入社区工作,积极协调设置开发城乡社区社工岗位。三是推动实施“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全市建立了85个“双百工程”社会工作服务站、321个社会工作服务点,通过招聘拟有1400多名一线社工提供专业服务,将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延伸至基层村居,打通民政服务最后一米。

       (四)以人才交流为支撑,推进社会工作人才多元化建设。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加强与社工机构、社工的沟通联络,营造良好互动的工作氛围;通过举办“岭南社工宣传周”、清远市社会工作人才联谊会、社工沙龙、社工发展研讨交流、清远市社会协同创新中心的供需社会服务对接、“双百社工站”的团建等多种形式活动,推动全市社工行业组织的相互合作、共谋发展,为扎实推动社工人才培养本土化奠定良好基础。在抓好社工人才市内交流的同时,尤其加大本土社工机构跨界交流,组织与广州、深圳、东莞等的正阳、启智、北斗等社工机构的合作,牵头清远市社会工作师联合会同广州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建立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

       三、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当前,我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仍明显存在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岗位设置不规范、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低等问题:

       (一)社工人才区域分布不均,岗位设置不规范。我市经济欠发达的县区存在缺人才、缺资金、缺路径的困难。目前,我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仍未成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推进社会工作较为缓慢。此外,社会工作岗位设置不到位,部分应该设立专门社会工作岗位的行政部门或事业单位没有设立,让行政人员兼职从事社会专业工作。

       (二)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和素质与社会发展不适应。我市现从事一线社会工作人员规模小、数量少,而且还有部分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工作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难以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的专业服务。

       (三)社会工作人才建设机制不健全。系统推进我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发展需要创新投入体制、用人体制、培训体制、激励体制等一系列体制机制,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和大力推进。目前我市推进社会工作仍是单靠主要责任部门,相关部门推进力度不大、积极性不高,我市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人才培养机制。

       四、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设想和建议

       (一)分类推进岗位设置,加大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规范力度。民政、编办、人社、财政等相关部门,采取“明确一批、增设一批、开发一批”的办法,指导具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城乡社区按实际需要开发社会工作岗位。积极引导社会组织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慈善组织、社会服务类行业协会和基金会、民办养老机构等社会组织结合自身需求与特点开发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根据需求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

       (二)合理确定薪酬待遇,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资水平。各单位各部门要根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从业领域、工作岗位和职业水平等级,落实相应的薪酬保障政策。对聘用到事业单位的正式工作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工资待遇;对以其他形式就业于基层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事业单位、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和企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由用人单位综合职业水平等级、学历、资历、业绩、岗位等因素并参考同类人员合理确定薪酬,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社会保险和公积金。各县(市、区)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体工资水平,考虑社工薪酬自然增长原则,动态调整乡镇(街道)直接聘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薪酬。社会组织、企业可参照调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

       (三)科学建立职级体系,畅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通道。民政、人社、财政等部门应积极推动实行国家社会工作者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与相应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相衔接,通过考试取得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人员,用人单位可根据工作需求,聘用(任)相应级别专业技术职务。

       1.初级社会工作专业技术岗位。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助理社会工作师一级岗位、助理社会工作师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至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

       2.中级社会工作专业技术岗位。中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社会工作师一级岗位、社会工作师二级岗位、社会工作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

       3.高级社会工作师以及社会工作员的岗位名称、等级划分待国家出台具体办法后另行规定。

       (四)有效构建教育培训体系,推动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民政部门联合组织、政法、人社、财政等部门,共同推动我市有效构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加强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培养我市急需的高层次社工师资力量和实务督导人才;应依托各级党校、高等职业学院等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探索社会工作产学研发展基地建设模式,积极开展我市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争取实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不低于全市户籍人口千分之一的省级考核目标;应加强社会工作知识普及教育培训,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参与支持,大力营造关心、理解、尊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浓厚社会氛围。

       (五)有序健全激励机制,激发社会工作人才服务潜能。我省已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现有表彰奖励范围,对政治坚定,业绩突出、能力卓著、群众认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给予表彰奖励。我市各相关部门应按照(粤民发〔2019〕83号)中确定的工作职责要求,履行各自职责,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推动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的建立健全,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地位,激发社会工作人才的活力。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全市社会工作人才工作的统筹谋划,加大对建设全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资源和资金的扶持力度,推进社会工作重点服务领域人才队伍的建设。

       (六)推进实施“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全面加强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能力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全面覆盖”的原则,到2021年底前全省乡镇(街道)建成社会工作服务站,到2022年底前全省村(居)建设社会工作服务点,实现全省社会工作服务站(点)100%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特别是发挥双百社工扎根村居贴近群众优势,打造农村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队伍,建立具有广东特色的兜底民生服务体系,有效满足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需求,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七)争取资源保障,切实发挥好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作用。围绕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加强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构建农村社工人才培育体系。可在农村社工人才招募时,着手制定社工人才培训计划;面向已在岗驻村社工,结合乡村振兴工作具体实际,联合财政、发改、住建、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乡村振兴项目立项申报,提供项目开展实务培训;面向技能专长型农村社工,择优开展农村电商、直播、产业规划等定制化培训,构建全覆盖、全链条社工培育体系。通过系列培训,提升农村社工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本领,助力农村社工更快进入乡村振兴工作角色。另外,联动各单位出台面向农村社工的嘉许激励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组建爱心商家联盟,为农村社工提供多角度的激励优惠,提高农村社工的社会认可度。



清远市民政局

2022年9月15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