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民政局

佛冈“鸭乸坑”,原来在这里~

来源:本网访问量:-发布时间:2021-10-26

      10月22日上午,清远红色地名文化宣传暨甲名村人文历史主题长廊揭幕活动举行,活动旨在挖掘宣传甲名村先进地名红色文化,用好优秀人文历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推动村民“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教育走深走实,教育引导村民继续发扬中国革命优良传统。活动上,市民政局、县民政局、佛冈县史志办等单位领导共同为甲名村人文历史主题长廊揭幕。

微信图片_20211026105015.jpg

       参加活动人员参观了甲名村人文历史主题长廊。该文化长廊以图文形式展现了佛冈的近现代红色历史,讲述了佛冈一批仁人志士的故事,在潜移默化之中起到教育群众、引领群众的作用,使红色文化基因更加深入人心。

       随后,在甲名村古榕公园举办了清远红色地名文化宣传活动,向村民派发地名管理资料,挖掘和讲述地名故事,让红色基因在这里代代相传,教育引导村民继续发扬中国革命优良传统,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据悉,佛冈县迳头镇东南部,有古村“甲名”,俗名曰“鸭乸坑”,乡间有“鸭乸坑,多先生”俚语。甲名村围屋建于明代中后期,是当地最具特色的古建筑群。围屋为悬山顶建筑,三合土墙体,或泥砖砌成,盖灰瓦;河石铺巷道。主门楼是单檐歇山顶建筑,坐北朝南。

       耕读楼处围屋中央,是甲名村标志性建筑,也是村中的育才之地。耕读楼于清代乾隆盛世年间,由朱斐赤(朱兰吉,字斐赤(1669—1743),清康熙年代岁贡生,又称“岁进士”)主持兴建,属岭南建筑风格的“镬耳屋”。民国四年,甲名村乡贤朱翰芬主持门楼重修,刻“耕读楼”匾。耕读楼前为斐公祠,是村里保存较好的祭祖之地。相传,斐赤公曾自豪地说:“耕读楼是我的一支笔,古井是永不干枯的墨砚,鸭乸坑定会人才辈出;耕读楼是我的一支箭,鱼塘是一把弓,鸭乸坑就会越来越大,不愁冇田耕。”

       如果说:“文化传统源流是甲名村的永恒魅力”,则“革命薪火传承是甲名村的世代荣光”。据佛冈史料记载,大革命时期,甲名村是革命仁人志士孕育的摇篮。早期革命人士朱念民,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发起组织两广留省同乡会,出版进步刊物《北江潮》。早期革命人士朱应熊,早年接受进步思想,积极参加两广留省同乡会和农民运动,在甲名村建立犂头会(农会)并任会长。早期革命人士朱日初,是佛冈最早的国民党党员之一,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曾率领抗日自卫队阻击过境日军。

       “鸭乸坑,多先生”,佛冈史料记载,甲名村历代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甲名村籍离休干部有20人,副处级以上干部和高级职称专业人员有10人,大学毕业生50多人,甲名宗亲中有近50人从事教育工作。“鸭乸坑,多先生”名不虚传。

让“耕读文化”成为甲名村传承发展的内涵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甲名村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改善村容村貌,积极培育乡土文化,不断提高村风文明程度。甲名村以耕读楼主体建筑为核心,还原客家围屋的历史风貌,在保留古围屋建筑的同时,保护并改造出古榕公园、耕读公园,耕读广场、甲名村农耕民俗博物馆、朱如泉教育世家,朱翰芬、朱墨缘故居,老围屋民宿等,让“耕读文化”成为了甲名村传承发展的内涵。甲名村还建设了“紫阳书屋”“榕树下的小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清远市孝德文化促进会活动基地”等多处村民文明实践活动场所。

       甲名村的客家传统民俗——舞“鸡公狮”,有数百年历史,以其特色表演“拜四将”和“金鸡独立”,名扬四方。甲名村的客家美食,有“无鸡不宴,无肉不香,无鱼不鲜,无鸭不清”之说,客家腍肉、煎酿豆腐、清水鲩鱼,紫苏焖鸭等特色佳肴,广为流传。2017年,甲名村以丰富的人文历史和优美的山水田园环境,被评为清远市首批特色乡村。



来源:清远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