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民政局

传承地名文化 守护清远记忆--普济桥

来源:本网访问量:-发布时间:2022-03-07

图片

图片


图片


       地名,不仅代表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而且还反映当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虽是一个个简单的名词,却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为充分挖掘清远地名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清远市民政局联合清远日报社共同开展“传承地名文化,守护清远记忆”清远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本专栏文章围绕清远本土地名的起源和演变,叙述有关的事件、人物、民风乡俗、逸闻趣事、地方掌故等,以文载史,具有一定史实性、故事性和可读性。

图片

浸潭镇普济桥

图片


图片

浸潭镇普济桥。(记者 邱炜民 摄)(资料图)

       普济桥是一座九拱石桥,位于清新区浸潭圩镇东边滨江河上,由于建筑风格独特,且历史悠久,被列为清远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长98米,宽5米,分9孔,形状呈两头低中间高,为我国古桥常见的倒马鞍形结构。桥身两侧有麻石桥栏,上有石狮子四对(己毁),桥下有大小九个孔道,可通帆船来往,桥墩桥身全部用大青石块逼拱而成,桥形雄伟美观,质地坚实稳固,为古建桥史上的精品。

       普济桥东西两端原来各有十三级石阶,两边桥头各有一副石刻对联,其中东边桥头对联曰:“当路难逢中立客,知君原是过来人。”西边桥头对联曰:“大前程终难驻足,好晚景及早回头。”据说,此对联是清代举人陈谟所撰,可惜现在已被毁坏。

       清光绪庚辰年(1880年),曾任广东潮阳守备的浸潭人冯锡章与乡绅陈经秦、邹思廉、冯永鉴、黄桂宗、左宏武、杨上帮、陈子康等人倡议建桥,并积极捐筹建桥资金,由湖广(湖南、广东、广西)石匠王祥义等120多人承建,历时3年,共耗资白银一万一千多两。

       清远知县罗玮为桥题额为“普济”,寄予了“普度众生、济世为怀”的禅意,也喻意着这座桥和建桥者为当地老百姓所做出的贡献。浸潭籍举人、国史馆誊录陈谟为普济桥撰写的碑记,真实地记录了这段建桥史实。

       普济桥的建筑材料全是平板大青石,每块约重三四百斤,当时建桥在完全没有机械辅助,那一块块的大青石,从哪里用什么方法运来,又用什么方法把它逢合架设成桥,真是不可思议。普济桥建成后的第二年夏天(1885年),滨江河山洪暴发,汹涌的洪水冲坍了普济桥东面的第一、二孔。次年修复,此后再也没有损毁。

       清(远)阳(山)公路通车时,当地人用水泥铺平石级和桥面,从此,普济桥上整天车水马龙,南来北往的车辆和行人川流不息,络绎不绝。近年来,随着清连一级公路的全线贯通,新的107国道取代了古老的清阳公路,普济桥也告别了车马繁喧,寂静地横在河面上。

       滨江河水从远处的崇山峻岭蜿蜒而来,仍然是那样清澈,它缓缓流淌,流向浸潭,流向飞鹅岭,流向与之搏击了130年的普济桥。一个多世纪以来,普济桥静静地屹立在滨江河面上,身经百年风雨洗礼,依然雄姿焕发,风韵犹存。

       在《浸潭方志》中,记载了众多与普济桥有关的神话传说,其中家喻户晓的当属“金狗守银滩”。据传,九拱石桥普济桥下,滨江河水滔滔,终年不断。有一年,距离九拱桥上游二十米左右的河面上,突然显露着一块像狗头形的花岗石,人们叫它“狗头石”。当地人口耳相传,这块“狗头石”是玉帝的神犬所化。

       传说有一年,龙须带山岭上有一条孽龙作祟,弄得滨江河两岸百姓遭殃。孽龙在河上翻身卷尾,洪水便泛滥成灾,后被玉帝知晓,即令金龟神犬随同白马将军下凡,征战孽龙,为民除害。结果,孽龙大败,毙命于龙须带山领上。后来,玉皇派下的这班神兵猛将,羡慕眷恋人间春色,不愿回天庭,竟各自坐地成佛,神犬便选择在滨江河中,化作神石,护卫百姓安宁。

       神犬化成的这块大石,伏于河面。春天,它抑制洪水泛滥;夏天,它喷水冷却炎阳;秋天,它扇风调节气候;冬天,它压风降雪兆丰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每更每点,神犬都发出阵阵吠叫声,为人们护更守夜,为人们报信,使百姓安居乐业。百姓从心底里敬重那块浸在水里的“狗头石”,后来把它誉称为“金狗石”,浸潭也因此被称为“金狗潭”(又名浸狗潭)。

       浸潭这块“狗头石”的神奇故事传开后,金狗潭和狗头石的名字竟名噪一时,吸引了许多猎奇、参观、经商的人来此聚居,浸潭一时繁荣起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蒸蒸日上,尤其是商业发展很快,商店林立,一派兴旺,有小广州”之称。

       摘自《清远历史文化行》


来源:清远市民政局、清远日报


图片



图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