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民政局

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2021年度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集萃④

来源:本网访问量:-发布时间:2022-05-07

图片

    为进一步总结推广各地基层治理实践创新经验做法,宣传展示各地加强基层治理进展成效,营造全面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氛围,民政部办公厅发布了2021年度27个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各地如何因地制宜开展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探索形成符合本地实际的基层治理模式?一起来看!

北京市昌平区:多管齐下 破解“回天地区”治理难题

  “回天地区”是指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地区、天通苑地区,曾是北京著名的“堵城”。2018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回天地区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的三年行动计划,从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到基层治理的软件创新,一步步破解治理难题。

  以党建引领促全面统筹,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一是坚持高位统筹推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出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创新模式——“回天有我”。市级部门分工协作,昌平区委、区政府将“回天有我”作为一号工程,与市级部门统筹联动、整体推进。二是强化党组织领导能力。加强街镇党工委班子建设,不断提升统筹区域发展能力、整合辖区社会资源能力、破解社会治理难题能力,将“赋权”“下沉”“增效”的要求落实到回天地区社会治理实践之中,圆满完成街镇机构、街道综合执法、协管员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任务。三是加强区域化党建。完成区—街镇—社区三级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组建工作,实现“回天地区”街镇和113个社区的全覆盖。开展区域党建工作议事协商,7个街镇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共发动114家成员单位参与疫情防控。

  以“五方共建”促难题破解,提供有效力量保障。一是组织开展全民疫情防控。依托“回天有我”行动计划,运用“五方共建”机制(“五方”即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社会组织),动员全民共同参与疫情防控。二是多方参与垃圾分类。各街镇指导社区积极宣传动员,组建垃圾分类工作各相关队伍,引导督促居民正确分类。昌平区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联合7个街镇成立“回天环保联盟”,联合20余家垃圾分类上下游企业举办线上线下活动。三是加强楼门治理示范点建设。通过楼门院治理示范点,引导居民在垃圾分类、减量、桶站值守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以回天文化促居民融合,提供深厚人文基础。一是培育回天文化。打造“回天有我”“回天好人”项目,建设一批文化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选树一批回天好人,一场周末绿跑、一曲回天有我、一台回天春晚让“回天精神”释放更大力量,区域生态与人文环境相辅相成的社区文化竞相释放。二是壮大文化队伍。各街镇指导社区建立文化队伍,涌现出“回天两张网”“唱好一点”等一批优秀的文化类社会组织。三是开展特色活动。打造“回超联赛”“回天跨年狂欢”“回天周末绿跑”“聚力天通苑”等一批特色品牌项目,形成了广泛的带动效应和影响力。

  以民生服务促公众参与,提供有力硬件保证。一是完善社区便民服务。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社区之家”“心理服务中心(站)”等建设。二是改善社区服务用房。采取建租并举的形式解决社区办公用房问题,积极推进“回天地区”10个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项目,保障社区用房。三是规范调整社区规模。按照《昌平区规模设置调整实施方案》,完成天北、回龙观街道等8个5000户以上社区规模调整,增加9个社区,选举工作实现了与2021年的换届同步进行,社区运行良好,各项服务管理工作有序展开。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一件事”集成改革 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探索建立部门联动对接、条块上下承接的“一件事”治理协同机制,为基层治理提供新动能。

  坚持党建引领,打造“党政统筹、制度衔接”的治理引擎。一是坚持人民立场,把握党建“定盘针”。建立以区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职责裁定制度,压实主体责任,建立系统联动机制,探索党建引领下按需服务的分类治理、集群发展模式,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二是强化制度保障,做好改革“加减法”。围绕“一件事”改革,坚持高位谋划,密集出台《江北区关于加快形成“一件事”政务服务“整体智治”新格局的工作方案(试行)》等一揽子政策及配套文件,明确深化“一件事”改革的基本任务、实验举措、实施步骤和工作要求,完善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

  编制流程清单,形成“权责集中、功能集成”的治理闭环。一是立足需求导向,精准画定“流程图”。面向基层群众诉求,突出质效并重,对行政服务中心和乡镇(街道)治理“四个平台”掌握的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判,梳理涉及政务服务“一件事”87项和街镇属地管理事项清单83项,健全权责分明、运作规范、简约高效的基层服务体系。二是聚焦流程重塑,理顺业务“上下游”。遵循“条块统筹,上下衔接”原则,自2020年10月起率先试点开展规范“属地管理”工作,明确执法主体、厘清执法边界、规范执法程序,明确涵盖16个部门的83项《属地管理清单》,解决多头管理等问题。

  强化数治协同,营造“整体智治、协同安全”的治理生态。一是创新终端平台运用,强化数字协同治理。在全省率先开发、投入并使用首个消防生命通道数字化管理系统,打破部门数据壁垒,实现精密智控和精准治理有效结合。努力探索基层数据协同治理新模式,动态归集业务部门执法数据,通过区块链技术实时上链,利用“云玺”智能综合执法平台终端加密保存,借助数据系统跨部门自动提取,有效提升基层政权智慧治理能力。二是系统爬梳环节隐患,加强数字风险管控。从“一件事”集成改革着手,倒查梳理服务事项全流程可能出现的风险点,持续迭代升级基础模块,加强提升住建、环保、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和属地智慧感知功能,通过平台处置,形成“源头查控+应急处置+精密智控”的风险管控机制。

  深化队伍改革,提高“为民便民、行政执法”的治理能力。一是整合服务力量,提升行政执法能力。建设一支由综合执法、市场监管、自然资源和规划、派出所和交警中队等五大职能部门统率,其他执法部门紧密协调配合的“一专多用”的综合执法队伍。同时,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整体智治”平台基础上,大力推广“一体化综合执法”数字应用模块,实行监管执法“多网合一”,并探索建立线上联合执法指挥系统,与基层治理“一件事”相结合,在数字化基础上探索实现一体化综合执法模式。二是推动资源下沉,增强为民服务能力。深化乡镇(街道)改革,以资源下沉、服务下沉、力量下沉不断增强基层政权的为民服务能力。坚持动态管理派驻机构人员力量配置,加强乡镇(街道)对派驻机构的管理,做到人员、资金等向基层倾斜,实现权随事转、人随事转、费随事转,持续夯实基层治理根基,推动基层治理创新。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油地共建双向融合 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以建设全省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为契机,着力打破长久固化的油地分治壁垒,创新打造“六维双向融合”的社区治理共同体,油地融合发展的根基全面巩固,群众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有质感。

  党建融合,重塑油地共治格局。一是调整社区设置。打破油地界限,将85个油田移交小区和18个地方社区统一调整为64个城市社区,明晰社区四至范围,变“小区封闭管理”为“社区区域治理”。二是完善组织设置。设立驻区油田单位、共建单位等党员任“兼职委员”的社区“大党委”,织密“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宇党小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三级组织体系。三是优化网格设置。推动区域网格化工作体系和信息平台向油田延伸,整合16类工作网格,统一划分为946个综合网格,实现油地治理“一网统管、多网合一”。

  机制融合,增强协同联动合力。一是建立协调机制。成立区委城市基层党建和社区工作委员会,与油田社会事务服务单位密切对接,油地单位主要领导全面参与、顶格协调。二是深化交流机制。街道、社区相关负责人和油田社会事务服务单位负责人相互挂职党(工)委副书记,发挥街道的桥梁纽带作用。三是融合运行机制。全面融合推开“三社联动”“社工带动”“错时工作”等油地先进模式,形成富有特色、运行高效的社区工作制度体系。四是完善自治机制。成立楼栋—网格—社区“三级议事会”,推行听事—提事—议事—办事—评事“五步协商法”。

  阵地融合,打造功能集成矩阵。一是集约化布局。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党群服务驿站—党群服务点”3级阵地180处,明确层级功能,实现全域覆盖。二是标准化建设。统一打造“一厅两站一中心”(服务大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退役军人服务站、综治中心)和特色功能区“121+N”的服务空间。三是社会化运作。盘活社区闲置房屋资源,吸引社会力量,拓展家政、康养、托育、电商等亲民服务单元,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

  队伍融合,壮大力量互补势能。一是配强专职力量。采取地方选派、油田输出、居民选举、社会招聘等方式,配备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等专职人员1700余名。二是强化职业管理。制定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及“1+6”职业发展体系,建成全省首个社区工作者培训中心,加快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步伐。三是推进赋权增能。推动499名党员干部、7类执法力量进社区入网格,建立起“吹哨报到、快速反应、逆向评价”机制。

  服务融合,提升多元供给质量。一是下沉公共服务。将与群众最密切的80项公共服务事项下沉社区,推行社区工作者“全程代办,一次办好”。二是拓展社会服务。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实施1000余个“社创+”“邻里+”等油地融合服务项目。三是创新智慧服务。积极推进社区数字化服务改革,率先打造出嵌入式智慧医养、智慧物业、数字广场等样板。

  文化融合,增进人文情感认同。建设“油城”主题公园、文化广场等社区文化空间,还原共同的文化记忆。推动油地文化资源共享、设施共用、活动共办,油田移交小区一体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播电视网络资源实现联网互通,举办“油地一家亲”群众性文化活动千余场,打造出“家”文化,凝聚起“心”动力。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疏堵结合 着力破解社区“万能章”顽疾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采取四项强力措施,对社区需开具证明办理的事项和证明开具单位“双管齐下”,破解“万能章”顽疾,切实减轻群众和社区双重负担,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堵”开具源头。针对证明事项取消后居民“来回跑、多头跑”问题,充分发挥县委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抓总作用,多次组织召开基层自治组织出具证明座谈会、讨论会,走访社区对证明事项进行追溯根源;针对梳理出的88项证明事项逐一查阅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依法确定清理80项不合理的证明事项;定期组织人员对各村(社区)督查、回访,第一时间将督查结果向涉及部门单位发放“工作提示函”进行反馈,从源头堵住“胡乱开证明,胡乱索要证明”的乱象。

  “建”规章制度。出台《中宁县清理整顿证明事项工作方案》,对没有法律依据随意要求群众和社区开具证明的,明确提出惩处措施,切实解决“群众性自治组织万能章”“群众性自治组织成为证明大本营”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及“小鬼难缠”等突出问题。制定《中宁县实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目录清单》,将取消的36项证明事项,用告知承诺代替证明。启动问责机制,县纪委监委、县委督查室对凡没有法律依据随意要求群众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具证明特困供养等26项“代办”事项,全面落实“群众办事党员干部代办”制度,由工作人员按照所办事项要求,一次性收集所有资料,并在规定时限内代办完结,交付群众。三是对项目投资、招商引资和土地流转等9项需多部门联合审批事项实行“陪办”,由工作人员陪同到区政务服务大厅进行办理。另外,对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耐心向申办人解释说明。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或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通过开辟“绿色通道”“上门服务”等方式,尽最大努力帮助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疏堵结合,着力破解社区“万能章”顽疾的涉事(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具体办事人员问责。

  “疏”办事路径。为切实解决证明出处地,明确哪个事项应该由谁来办、怎么办的问题,中宁县本着于法有据、方便群众的原则,制定《中宁县证明事项职责清单》,明确社区办理事项,打破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推动各项服务资源下沉,打通联系服务居民群众“最后一公里”。

  “优”服务机制。将证明事项以及各类事项的办理程序和指南,通过社区网格员、政务代办员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让群众清楚办理路径,明白什么事应该到哪里办、怎么办,以及什么证明应该到哪里开。同时,在群众需要时,网格员、政务代办员可帮助群众直接代办,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解决自己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真正服务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

图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