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社会救助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实施分层分类救助帮扶;发挥资源优势,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积极谋划深入发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发展……
今年以来,以广东省清远市民政局为牵头单位的驻英德市沙口镇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充分发挥成员的各自优势,围绕驻镇帮扶主要任务精准发力,持续推动乡村振兴见真章出实效。
精准帮扶 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今年以来,清远市驻沙口镇帮扶工作队全力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协助镇政府起草《沙口镇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和《关于开展防返贫监测全面排查和监测对象风险消除工作的通知》,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实施救助帮扶。截至今年11月,按程序新增认定监测对象4户,对10户监测对象进行了风险消除标注。
民政、残联等部门充分发挥兜底保障作用,用好用足兜底政策。今年以来,将3户监测对象纳入低保保障,将16户监测对象调高低保档次,为70名群众发放临时救助金12.2万元。
实施产业、就业和教育帮扶。在2022年乡村振兴驻镇帮扶资金中安排27万元,分两次对监测对象实施就业、产业奖补和教育补助,支持监测对象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帮助3名脱贫群众实现稳定就业。
管好用好帮扶资金资产。帮扶工作队全面梳理28个帮扶资金资产项目情况,将3笔到期的帮扶资金总共1010万元重新入股到优质项目,助力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指导各村(居)将帮扶资产收益合理用于解决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的困难,同时积极发动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慰问和帮扶力度。
补短板强弱项 提升镇村服务能力
2021年下半年以来,清远市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通过单位自筹、争取社会组织和企业捐赠等形式,累计统筹资金97.3万元用于支持帮扶镇村的道路硬化、亮化以及水利设施维修等,并统筹驻镇帮扶资金1202万元实施了人居环境整治、饮水工程等16个项目,努力补齐镇村基础设施短板。
各帮扶单位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断提升帮扶镇村公共服务能力。清远市民政局联系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赠7.8万元用于建设沙口中学音乐室,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统筹10万元完成沙口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升级改造,市残联统筹资金2万元改善了沙口镇康园中心设施。
同时,清远市民政系统重点加强“双百社工”站点建设指导,引导“乐善清远”公益创投项目等慈善资源,定点为困难群众提供各类救助。
主动谋划 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清远市驻沙口镇帮扶工作队积极开展产业扶植、消费帮扶,不断推动帮扶镇村产业发展。
宣传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引导村民开展复垦复耕撂荒地,流转整合土地。今年已累计复垦复耕撂荒地1000余亩,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盘活扶贫车间,新引进的臣泰电子科技公司投产后能够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近200人增收。
各帮扶单位积极开展消费帮扶,累计采购各类帮扶物品近30万元。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扩大沙口镇的农产品销售,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同时,撬动金融力量助力产业发展,引导7个村(居)与银行合作开展信用村建设,为农户发展产业提供融资支持。
党建引领 增强基层治理能力
在驻镇帮扶工作中,清远市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党建为引领,提升帮扶工作效果和基层治理能力。
大力宣传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开展党的二十大关于乡村振兴有关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的宣讲;通过制作宣传横幅板报及创作乡村振兴歌曲、入户宣传、座谈交流等形式,动员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生活污水治理等;与基层村(居)党组织开展联建共建,举办知识竞赛,营造出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加强与村(居)委干部、村小组长、党员、村民理事会成员等联系,构建“网格化+信息化”“网格员+信息员”的基层治理模式,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努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多方发力精准帮扶,多个帮扶镇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基层服务能力水平得到较大提升。新建村通过强化党建示范引领,努力补齐民生短板,以产业带动群众增收,乡村焕发勃勃生机;留坌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制定具有针对性和约束性的村规民约,为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行为规范,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变,还整合了50多亩土地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努力创建特色村庄。(本报记者 张伟涛 通讯员 朱健宁)
来源:中国社会报社
转自: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