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清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清一体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本网访问量:-发布时间:2022-10-24

穗府办〔2022〕26号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清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清一体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广州市、清远市各区人民政府,广州市、清远市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清一体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业经广州市委、市政府,清远市委、市政府审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问题,请径向两市发展改革部门反映。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清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9月21日             


广清一体化“十四五”发展规划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发展环境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构筑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提升“五个一体化”统筹引领水平

  第二节 增强重大发展平台全方位支撑作用

  第三节 联动推进跨区域合作

  第四章 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第一节 加速实现广清现代化交通一体互联

  第二节 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 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

  第四节 全面提高清洁能源服务保障水平

  第五章 构建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聚力打造千百亿级产业集群

  第二节 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第三节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四节 共建产业协同创新与转化平台

  第五节 强化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示范带动作用

  第六章 加强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第一节 提升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能力

  第二节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第三节 提升污染防治科技应用水平

  第七章 推动发展成果全社会共享

  第一节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第二节 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第三节 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

  第四节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第五节 加强文体交流合作

  第八章 打造融通一体的营商环境

  第一节 推动广清政务服务一体化

  第二节 着力营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第三节 加强配套服务支撑

  第九章 完善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

  第一节 加快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改革创新

  第二节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第三节 建立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体制机制

  第十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第二节 加强政策保障

  第三节 鼓励社会参与

  附  件 名词解释

  前  言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考察清远时强调,要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广州、清远两市积极响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十三五”时期以交通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为重点,大力推进广清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广清一体化步入深度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在更高层面、更高质量推进广清一体化发展,助力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重要时期。科学规划“十四五”时期广清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推动交通、产业、营商环境、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一体化水平持续提升,探索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带动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的新路径,创造新时代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广清经验”,将为全省乃至全国推进区域协调及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示范,助力打造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区域发展新引擎。

  本规划在“十三五”时期广清一体化发展基础上,结合“十四五”时期国内外发展趋势特征,依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东广清接合片区实施方案》《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有效投资力度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意见》《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清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进行编制,明确“十四五”期间广清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指导未来五年广清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广州、清远两市加快实施广清一体化战略,通过推进交通互通、产业互连、城市互补、体制互融、服务互享,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一体化框架下,广清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经济稳步增长,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持续向好。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广州、清远GDP分别由2016年的18559.7亿元、1404.3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5019.1亿元、1777.2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5%。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广州、清远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由2016年的12530.2亿元、687.0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8140.6亿元、892.8亿元,占GDP比重分别由67.51%、48.92%上升到2020年的72.51%、50.24%。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2020年,广州、清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8304元、33159元,与2016年相比分别增长了30.79%、41.34%。2020年,广州、清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1266元、17881元,与2016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8.52%、38.52%。

  

  

  图1  广州、清远“十三五”期间GDP增长情况1

  表1  2016—2020年广清两市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指标名称(单位)

2016年

2016年两市合计或加权平均

2020年

2020年两市合计或加权平均

增长情况(与2016年两市合计或加权平均相比)

广州

清远

广州

清远

年末常住人口(万人)

1678.4

388.3

2066.7

1867.7

396.9

2264.6

9.58%

GDP(亿元)

18559.7

1404.3

19964.0

25019.1

1777.2

26796.3

23.74%

其中,第一产业(亿元)

216.0

214.2

430.2

288.1

298.0

586.1

21.97%

第二产业(亿元)

5813.5

503.2

6316.7

6590.4

586.4

7176.8

19.98%

第三产业(亿元)

12530.2

687.0

13217.2

18140.6

892.8

19033.4

25.96%

人均GDP(万元)

11.3

3.6

9.7

13.4

4.5

11.8

12.92%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1393.6

95.6

1489.2

1721.6

123.6

1845.2

23.87%

固定资产

投资(亿元)

5703.6

621.0

6324.6

7611.1

907.3

8518.4

34.69%

城镇化率(%)

84.4

49.5

-

86.19

54.50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50941

25267

-

68304

33159

-

-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21449

12873

-

31266

17881

-

-

  二是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效明显。广清两市以交通一体化为主要推进目标,全面加强交通互联互通。交通枢纽设施效能提升。两市交通枢纽加快整合利用,北江千吨级扩能升级工程抓紧实施,水路货运能力有效提升;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二号航站楼投入使用,同步开通广州东环城际(花都站至白云机场北站),空港辐射一体化能力进一步增强。轨道交通建设稳步推进。全长38.2公里的广清城际一期工程(广州北至清远段)轨道项目正式通车,二期工程广州白云至广州北段、清远至省职教城段均已开工建设。永州经清远至广州高铁项目已开展前期研究。跨市公路加快建设。汕湛高速惠清段建成通车,佛清从高速公路北段、广连高速全面开工。广清大道南延线扩建工程完成项目评审工作。佛江高速北延线、清远至高明高速公路、湖南道县至连山高速公路、韶贺高速公路等4条高速纳入省高速公路网规划。跨市公交加快开通。开通跨市公交线路3条,开通广州至省职教城(清远)的定制班线3条,极大便利两地市际通行。

  三是产业协同共建加快推进。广清两市以共建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强对口帮扶和产业对接合作。产业园区共建水平不断提升。广州有关区与清远省级以上园区平台全部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形成广州(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广佛(佛冈)产业园、广德(英德)产业园、广州白云(英德)产业转移工业园、广州花都(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清远民族工业园等六大产业发展平台。“十三五”期间,六个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约13%,全口径税收年均增长约27%,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占清远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30%增至37%左右。共同谋划推进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建设,形成“三园一城”2管理模式。广清接合片区被列入首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率先探索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产业合作规模进一步扩大。金发科技、欧派家居等一批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产业项目落户清远,助力清远初步形成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产业集聚区。

  四是生态协同治理水平大幅提升。广清两市积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生态服务功能建设,努力打造全省重要生态屏障。环境联防联治机制初步建立。构建广州、清远城市间环保联合执法机制和环境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实现区域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北江治理效果明显。跨界河流水质达标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100%,为广州北江引水工程(水源工程)重大项目提供了生态保障。

  五是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程度不断提高。广州对清远的教育、医疗卫生帮扶力度不断加大,两地加强政务互通,推动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教育帮扶不断加强。广州市、区两级财政累计投入教育帮扶资金逾6亿元,派出专家、教师1925人次,支持清远改善办学条件;清远累计组织有关人员到广州跟岗培训或学习交流5682人次。两市结对帮扶学校总数达到230所,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医疗合作持续深化。广州42家高水平医疗机构与清远32家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广州对清远85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实现对口帮扶,形成了覆盖清远市、县、镇三级的医疗卫生合作网络。政务同城化深入推进。两市签订政务服务跨城通办协议,开通“广清跨城通办窗口”,异地就学、公积金互贷、身份证件办理、社保互办互认、异地就医结算、税务及企业登记等13项政务事项实现跨市办理。两地通过等效凭证互认,实现了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住房公积金互贷资金额度达6亿元。 

  然而,广清一体化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不少短板,主要表现为:两市交通一体化有待加强,区域交通网络化程度不高,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等衔接的效能仍需提升;两市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产业协同亟需进一步加强,产业融合发展需更加因地制宜地注重机制、模式创新;社会民生领域合作有待深入,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仍需提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难题亟需破解,协同发展模式有待改革创新;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善,区域资源配置效率还需进一步优化,政策协同水平仍待提升。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广清一体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顺利签署,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为广清两市深化高水平开放合作、加快培育新动能提供了重要机遇。同时,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全球变局演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给广清两市集聚全球要素资源、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构成新挑战。

  从国内看,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深入推进,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有序进行,广清接合片区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广清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区域和城市发展格局加快重塑,各大都市圈和中心城市加大高端要素资源集聚力度,广清一体化提质发展面临的竞争水平提高,压力增大。

  从省内看,我省着力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省委、省政府以支持深圳同等力度支持广州改革发展,广州都市圈加快培育壮大,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上升为省级战略,为广清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同时,我省经济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短板突出,产业创新、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领域存在不少弱项,对广清一体化在全省区域协调及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清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区域协调发展和省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部署要求,发挥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省会城市核心引擎功能和清远“入珠融湾”先行市的门户作用,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等重大平台为引领,推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营商环境、生态环保等领域一体化全面融合,打造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北部生态发展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先导区,形成合作包容、互利共赢、经济融合、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一体化格局与城乡新型合作发展模式,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带动清远率先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为全省乃至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示范,在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体协同、共赢发展。加快推动广清一体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营商环境、生态环保一体化水平,促进两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协同发展,增强两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广清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破除两市在交通互联、经济互补、营商环境共建等一体化进程中的利益藩篱和制度障碍,营造公平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

  市场导向、优势互补。着眼两市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共建理念,促进要素资源合理配置,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深化重点领域合作,形成分工合理、错位发展、互惠互利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联保联治、绿色发展。坚持以生态保护为先,践行可持续绿色发展理念,完善生态联保联治机制,守住绿水青山,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北部重要生态屏障。利用新技术优化提升传统制造业,积极共建绿色生态产业,实现绿色发展。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注重需求侧管理,着力满足两地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构筑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一体化局面,促进文化交流合作,将“以人为本”切实融入广清一体化建设当中。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实现广清一体化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营商环境、生态环保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建立。

  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广州城市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建设上新水平;清远南部地区3综合竞争力接近广州辖区水平,成为清远的强大发展极,清远北部地区4实现发展方式向绿色发展转型。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探索跨区域城乡融合发展成效明显。两市合力建成广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样板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带动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

  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成效明显。两市产业布局进一步统筹优化,产业分工协作机制更加完善,产业链实现深度融合,主要依托两市产业共建园区培育形成100亿、500亿、1000亿级产业集群。两市重大产业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带动效应大幅提高,到2025年,合作区工业增加值达到百亿元规模。

  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日趋完善。形成多方式、多层次、一体化的互联互通系统,建成以京广高铁、广清城际、广清高速为主骨架的1小时交通圈。北江千吨级扩能升级工程基本完成,北江通航条件大为改善,实现全年可通航千吨级船舶。清远南部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实现交通一体化,形成“半小时通勤圈”和“1-2-3工作圈”5。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力显著提高,现代化水利、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成效明显。

  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基本建立。“放管服”改革取得明确成效,政务互联网化、同城化程度实现较大提升,两市营商环境一体化日趋完善,形成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优质营商环境成为广清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软实力。

  民生事业一体化深入推进。广清一体化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校镇结对帮扶工作成效进一步巩固,医疗帮扶水平实现较大提升,初步建立跨区域的一体化社会保障网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生态环保一体化水平明显提升。环境污染联防联治机制有效运行,区域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北江上中游水源得到有效保护,交界水质监测与预警制度更加成熟。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日趋完善,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生态安全格局,清远建设成为全省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粤北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

  展望2035年,广清全面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区域空间布局及功能分工更趋合理,基础设施体系联网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协同发展,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营商环境显著优化,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区域协调及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引领示范区。

  第三章  构筑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把握“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双城”联动、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重大机遇,围绕广清深度融合新需求,以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导向,以高水平推进“五个一体化”为统筹引领,突出重大发展平台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跨区域联动发展,为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节  提升“五个一体化”统筹引领水平

  在基础设施联通、产业协同发展、营商环境共建、民生福祉共享、生态环保协作等方面持续发力,构建梯度互补、合作共赢的广清全方位协调发展新模式。

  优先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坚持交通先行,以“一张网、一座城”为导向,进一步优化建设多层次衔接的广清一体化交通网络。统筹推进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北江航道等重大交通项目和跨市公交系统建设,推动构建清远南部地区与广州中心城区形成“半小时通勤圈”。加快水利、能源和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

  强化产业发展一体化。以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为引领,打造产业一体化新动力系统。探索“广州孵化+清远产业化”“广州总部+清远基地”等产业合作模式,推动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产业集聚发展,强化产业链链际合作,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效整合广清旅游资源,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

  创新推进营商环境一体化。加快推动广州营商环境优化政策向清远覆盖,有效拓展“广清通办”业务范围,实现广清两市政务服务无差别有效衔接。完善广清营商环境一体化交流对接机制,推动两市营商环境市场规则衔接和政务服务体系协作,建设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

  着力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以更高质量更有深度更加普惠为导向,加快推进广清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教育全面结对帮扶机制,采取线上线下学科研究、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提升清远办学质量。加强广清两市医疗卫生领域交流合作,引导广州高端优势医疗卫生资源向清远覆盖,健全重大传染疾病联防联控体系。

  协同推进生态环保一体化。建立生态环境广清协同保护机制,加强环保监控信息互联互通,完善生态环保事件应急预警机制。加强跨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开展北江、乐排河等广清交界河流治理。联合打击非法转移、倾倒固体废弃物等违法行为。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深化广清绿色金融合作。

  第二节  增强重大发展平台全方位支撑作用

  着力推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等重大平台的开发建设,发挥重大平台推动产业协同、营商环境共融、公共服务共享、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带动作用。

  高水平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加快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重点领域改革试验,促进城乡要素相互自由流动和高效合理配置,打造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先导区。重点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搭建好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与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跨区域城乡融合发展经验和体制机制改革措施,构建城乡融合一体化协同治理新格局。

  发挥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的引领带动作用。将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打造成为广清一体化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发挥广州核心都市带动优势与清远产业承接优势,强化两地产业共建基础,重点推进广清产业园、广佛(佛冈)产业园、广德(英德)产业园和广清空港现代物流产业新城“三园一城”建设,推进高层次的产业共建与产业融合。建立健全跨区域发展平台协同治理机制,创新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三园一城”管理模式,推进先行先试政策制度落地,明确重点产业合作领域以及利益共享机制,激活要素市场活力和产业协同发展动力。

  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加快整合广州北部、清远南部生态文化旅游资源,重点发展休闲旅游度假、健康疗养、商贸购物、文化创意、体育休闲等旅游业态,共同建设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球的世界级休闲旅游目的地,成为辐射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加快建设广清农业众创空间。深化广清农业帮扶,采用政府搭台引导扶持、企业自主运营的方式,抓紧推动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及创业服务平台——广清农业众创空间,将其打造成为广清农业“前店后场”主枢纽。重点构建交易、信息、金融、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等5个平台,加快运营推广清远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清远农家”,逐步形成“生产+加工+科技+品牌+流通+休闲旅游”的全产业链。

  第三节  联动推进跨区域合作

  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与国家、省区域发展战略对接,强化与周边省市的跨区域联动,将广清地区打造成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重要节点。

  高水平共建广州都市圈。充分发挥广州、清远两市的资源及禀赋优势,加快打造广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样板区,加强与佛山、肇庆、云浮、韶关等市的联动,合力谋划打造珠江—北江经济走廊,在产业发展、交通设施、社会事业、生态建设等领域深入协作,实现与都市圈各市信息平台互联、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跨区域分工协同、民生项目互利、城市功能融合。

  加强与“双区”“两个合作区”和“一核一带一区”联动发展。把握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以及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等重大机遇,在广清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发挥广州作为大湾区中心城市作用,带动清远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推动与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湛茂都市圈在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产业链优化布局等方面的对接合作。

  构建新发展格局区域枢纽节点。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广州综合门户枢纽功能和清远贯通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通过广清一体化发展,沿着南北向交通干线,与湖南、湖北、江西等地以及泛珠三角地区加强产业与经贸合作,畅通要素供求、商品市场大循环,打造“广货”北上的省际合作综合枢纽,拓展经济腹地;依托广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商贸中心优势,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章  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则,统筹推进交通、水利、能源和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构建布局合理、一体高效、功能完善、支撑有力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第一节  加速实现广清现代化交通一体互联

  充分发挥广州作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广清两市的轨道交通和道路的高效衔接,共建一体化空港经济圈,推动港航协同发展,构建分工明确的多方式、多层次、多式联运、一体化衔接交通网络,形成广清一体化的枢纽共享体系。

  构建多层次多通道的轨道交通衔接体系。采用合理的轨道交通衔接模式,建立一体化的换乘系统,打造以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为主的快速轨道交通客运体系,实现广清轨道交通网络一体化和换乘一体化。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推进永州经清远至广州高铁项目(广东段)前期工作,尽早动工建设。重点推进广清城际清远至省职教城段(北延线)和广州白云至广州北段(南延线)建设,规划研究广清城际北延线西环段、肇庆经清远至从化城际、广州东至花都天贵城际北延至清远、清远磁浮旅游专线(二期)。加快推动广清城际实现公交化运营,争取推动京广铁路广清段市域(郊)化。研究广清城际与广花城际、芳白城际的互联互通,争取尽早实现清远与广州中心城区的直接连通。

  打造高效衔接的道路体系。构建广清两市以高速公路与城市快速路、主次干道为主体的道路衔接系统,推动两市中心城区以及两市边界重点对接区域(花都、从化、清城、佛冈)道路互联互通。优化完善高速公路网结构,加快建设佛清从高速、广连高速等在建项目,积极争取清远清新至佛山南海高速公路(佛江高速公路北延线)动工建设。加强清远中心城区与广州天河CBD地区、白云机场等重要节点的高快速路衔接。推进花都—清城、从化—佛冈等边界地区的道路衔接,加快推动广清大道南延线、太石路与花都红棉大道对接线工程、清远东环快速南延线等项目建设。

  构筑广清空港经济圈。强化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加快实施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稳步提升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完善广州空港经济区与广清空港现代物流产业新城之间的衔接通道,促进清远南部地区深度融入广州空港经济区,共同打造融合发展的广清空港经济圈。优化区域内机场布局,推进连州支线机场和英德通用机场建设,规划研究广州南沙、从化、黄埔和清远英德、阳山、佛冈等通用机场,提高通用航空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快融入广州国际航空枢纽体系。

  协同推进港口航道建设。加强广州港与清远港的对接合作,以广州港为龙头,整合清远的港口资源,推动清远新港等一批综合性千吨级泊位码头建设。探索建设5G智慧港口,加快两市港口码头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强航道建设,继续推动北江航道扩能升级,实现清远境内北江到珠江口航道网全年可通航千吨级船舶。加快推动清远枢纽三线船闸等项目规划建设,促进清远融入珠三角高等级航道网。

  专栏1  “十四五”时期广清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轨道交通:加快推进永州经清远至广州高铁项目(广东段)前期工作、广清城际实现公交化运营,争取推动京广铁路广清段市域(郊)化,重点推进广清城际清远至省职教城段(北延线)和广州白云至广州北段(南延线)建设,规划研究广清城际北延线西环段、肇庆经清远至从化城际、广州东至花都天贵城际北延至清远、清远磁浮旅游专线(二期)。

道路交通:加快建设佛清从高速公路北段(清远段)、广州至连州高速公路、二广高速连山至贺州支线、二广高速连州连接线、清远清新至佛山南海高速公路(佛江高速公路北延线)、京港澳高速公路扩建,规划研究佛江高速北延二期(清远清新至湖南道县),推进建设广清大道南延线、太石路与花都红棉大道对接线工程、清远东环快速南延线、国道G355线快速化改造、增槎路(广清高速连接线)交通综合整治提升、肇花高速国泰出口至广清产业园G107线市政化改造。

机场:推进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连州支线机场前期工作,规划建设广州南沙、从化、黄埔和清远英德、阳山、佛冈等通用机场。

港航:加快建设南沙港区四期、南沙港区五期、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广州港20万吨级航道、广州港环大虎岛公用航道、广州港桂山锚地(18GSA)扩建,推进北江航道扩能升级上延工程、清远枢纽三线船闸建设、清远港新港公共物流码头、清远市旅游码头综合开发(一期)项目、清远旅游客运码头建设项目(南岸主码头)。

  第二节  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以5G网络、高速光网、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移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建设为重点,共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助力广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信息基础设施领先城市,推动清远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进入全省粤东西北城市前列。高水平推进两市5G网络建设,共同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5G产业融合应用示范区,有序推动区域数据中心建设,统筹土地、电力等要素资源,合理布局建设各类数据中心,形成广州低时延数据中心核心区,主要承载边缘计算、工业互联网(设备控制类)、车联网、网络游戏、金融证券、远程医疗等低时延应用,将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视频播放等中时延应用逐步迁移至清远,助力清远打造数据中心集聚区,为广州都市圈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加强广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工程建设,实施骨干网络优化工程,构建以广州为起点至清远的直达通信链路,全面提高广清两市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深入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建设,大力发展全网赋能的工业互联网,共同打造一批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优质资源,引导广清两市企业“上云上平台”,提升两市工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第三节  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

  优化广清区域内引调水工程布局,合作开发利用珠江和北江的江河资源,加快推进广州北江引水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大中型水库项目和备用水源工程,全面提升广清区域内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完善广清两市防洪工程,统筹广州与清远两市的水利治理标准与布局,协同开展两市跨界流域综合整治开发,加快潖江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工程、英德市北江干堤防洪工程等水利工程建设,继续推进病险水库和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优化城市内部排水系统和蓄水能力建设,着力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提升水利防灾减灾能力,构建广清一体综合防洪减灾体系。以水利信息化和水文现代化为抓手,加强广清两市水利部门的交流合作,打通数据壁垒形成水利数据集群,统一技术标准和建设要求,推动治水从“两市分治”向“两市联治”转变,助推两市共同实现水资源、水管理、水安全的全面治理现代化。

  专栏2  水利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广州北江引水工程(水源工程)项目:项目新建取水泵站1座,铺设长约26公里的输水管道引水至花都区新建水厂,最大取水规模100万立方米/日。

潖江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工程:加固堤围46.406公里(其中新建堤围0.249公里),建设穿堤建筑物44座,改造排涝渠道2.3公里,建设安全撤退道路20.6公里,利用现有设施设置临时避洪点26个,新建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英德市北江干堤防洪工程:建设英德市沙口、望埠、宝晶宫、波罗坑防洪堤工程。

  第四节  全面提高清洁能源服务保障水平

  推动广清两市能源结构调整,科学有序发展煤电,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支持区域内有条件地区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形成多能互补的分布式能源体系。加快5G和NB-IoT技术在电网、气网、热网、油气管道等能源基础设施应用,开展水、气、热、电的自动集采、集抄等应用,实现远程采集、数据共享。实施配电网改造升级行动计划和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打造广州开发区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谋划建设省职教城(清远)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辐射带动清远加快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建设和光伏发电推广应用。加快建设智能微网、储能等新型能源系统,推动煤电超洁净排放改造,全面提升绿色能源服务保障水平。在两市全力倡导绿色出行,推广新能源汽车,提高城市公交、出租车和城市物流配送车辆电动化水平,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配套充电站、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与容量,不断提高两市充电桩配比,共同打造新能源交通服务网络。

  第五章  构建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依托广清两市的资源禀赋和产业比较优势,密切跟踪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产业合作园区为载体,以产业创新与转化平台为依托,以先进制造业、绿色生态产业、现代服务业为切入点,加快打造一批千百亿级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加强两市产业分工合作和有序转移承接,支持清远打造“421现代产业体系”6,推动广清产业联动发展。

  第一节  聚力打造千百亿级产业集群

  以市场主导为基础,有效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深挖广州与清远两市产业互补优势,构建深度对接的完整产业链条,探索“广州总部+清远基地”“广州前端+清远后台”“广州研发+清远制造”“广州孵化+清远产业化”等合作共建模式。以两市产业共建园区为主要载体,在清远全域重点打造新材料及精细化工千亿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汽车整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泛智能家居、医药健康等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数字印刷等百亿级产业集群,共同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战略性产业集群。

  新材料及精细化工产业。以推动技术创新转化为导向,广州重点强化新材料技术研发、检测检验以及交易等服务型环节,引导清远承接广州新材料技术转化与规模生产需求,重点集聚发展车用、电子、装备等领域的稀散金属光电子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特种铝合金材料、新型陶瓷、纳米材料等前沿新材料;推动有色金属、新型建材等先进材料绿色化高端化发展,充分利用清远原材料集聚的优势,重点发展绿色水泥、高端建筑陶瓷等建材产业,铜铝等再生有色金属回收重熔以及有色金属铸件、铜铝加工材等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壮大建材和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利用广州化妆品等日化产品高端化的发展机遇,支持“行业协会+专业运营商”合作模式,吸引若干高成长型化妆品总部企业在清远扩张产能,引导地区中小型化妆品企业在清远集群化发展,联合打造以绿色生态为导向、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美妆日化产业基地。

  汽车整车—零部件产业。以提升广州汽车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为导向,推动广州整车产业与清远汽车零配件产业的产业链融合,充分利用广州向智能汽车整车制造转型升级的发展契机,重点增强广州在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智能系统、汽车电子、车用新材料等领域的研发、设计、检测与整车生产能力,引导清远重点吸引新能源汽车电池及储能材料、智能车载设备等汽车零部件、汽车美容(汽车表面加工)等核心生产及配套环节集聚,积极承接广州市逐步优化外迁的汽配专业市场,高标准打造广清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和展贸综合体,共同培育以新能源专用汽车整车制造为重点的新能源汽车总部基地,形成优势互补、协同配套的广清汽车整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产业。以推动技术产业化及产业集聚发展为导向,依托广州在新型显示核心材料—面板—智能终端研发制造、电子信息专用材料、电子元器件及计算机零部件、电子机电产品制造等领域的产业优势,重点支持清远围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领域的核心电子材料、生产设备、电子元器件技术产品化,吸引具备技术产业化转化及产能扩张需求的高成长性企业在清远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联合打造现代化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以提升地区装备制造产业配套及技术转化能力为导向,创新“总部+基地”协同发展模式,广州充分发挥航空、船舶、轨道交通等装备类总部集聚优势,重点强化装备类总部工程总承包及总集成服务功能,引导清远积极承接广州装备产业分拨和先进技术的应用转化,错位发展内河船舶工程装备、航空装备、机械装备、智能制造装备及重要基础件,打造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泛智能家居产业。以拓展总部产业化发展为导向,鼓励“广州总部+清远基地”发展模式,发挥广州智能家居总部集聚优势,大力发展个性化定制、总集成总承包、工业设计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共建“定制+”泛家居产业基地,引导智能家居生产基地落户清远,同时吸引关键装备和材料制造等配套环节的企业入驻,培育以智能家电、灯光音响、定制家居、空调设备、电梯设备等若干细分专业产业集群,形成覆盖城市楼宇经济、家庭消费、文化娱乐的泛家居产业集群。

  医药健康产业。以联动打造医药健康产业链为导向,依托广州在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体外诊断、干细胞及再生医学五大领域的研发优势以及清远的中药材资源优势,推动清远承接广州在生物医药、现代中药、化学药等优势领域的产能扩张和技术转化,重点聚焦现代中药萃取加工、南药种植与生产加工、化学仿制药生产等领域,建设生态型医药健康产业园区。支持引导广州有关医药企业与清远中药材种植加工特色镇区共建南药健康产业基地,提高岭南特色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水平,优化种质资源,推动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商贸流通和健康服务等全产业链建设,加强药食同源食品和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保健食品、日化产品等开发和应用,延伸中药产业链。推动建设融中药材种植、中医健康服务、中医药文化景观、药膳食疗、健康养生于一体的中医药特色小镇,提升医药健康产业集群价值链。引进一批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型企业等入驻广东省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产业园,共同打造“立足湾区、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示范性公共卫生应急物资生产和储备的智慧生态园区。

  数字印刷产业。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支持广州以3D打印、激光打印、电子印刷等前沿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以及推广为重点,打造具备国际影响力的数字印刷技术平台,吸引大规模数字印刷生产基地以及核心技术孵化产业化环节落户清远,共建“数字印刷+”创新产业园,推动数字印刷与包装、服装等行业融合发展,引导广州纺织服装的中小企业在清远布局转型升级产业基地,推动两地产业转型升级。

  第二节  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聚焦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农业、红茶特色产业进行产业对接,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发挥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农业、红茶产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广清区域内“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广清两市共同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生态旅游业。整合广州北和清远南的酒店、民宿、温泉、主题乐园、观光农业、文化、体育等旅游资源,以广州融创文旅城和清远长隆国际森林度假区两大主题公园为核心,差异化打造特色旅游产品,联合打造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探索设立“广清电子旅游卡”,支持广州北(花都区、从化区、增城区)和清远南(清城区、清新区、佛冈县)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休闲旅游目的地、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创新试验区、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样板。建立互为旅游目的地的客源联动机制,强化旅游信息共享,通过两地的旅游节庆和赛事活动进行互动宣传,加强与港澳旅游行业的对接合作,联合举办省外、境外旅游宣传推介活动,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共同打造广州到清远周末48小时休闲旅游目的地,实现生态旅游一体化建设。

  专栏3  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五大特色旅游线路

都市娱乐旅游线路: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北站—花都会展中心—融创文旅城—中国皮具文化园—德盈新银盏温泉度假村—长隆国际森林度假区—碧桂园假日半岛故乡里旅游度假区—御盛国际马术度假区—绿沃川广州总部基地—广州民俗博物馆—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北站。

北回归线森林运动旅游线路: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北站—叶海生态园—芙蓉嶂—王子山森林公园—颐杰鸿泰狮子湖景区—玄真古洞生态旅游区—古龙峡原生态旅游区—黄腾峡生态旅游区—聚龙湾天然温泉度假村—碧水湾温泉度假村—良口生态设计小镇—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白江湖森林公园—二龙山花园景区。

温泉度假旅游线路: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北站—芙蓉度假区—七溪地芳香小镇—聚龙湾天然温泉度假村—森波拉度假森林—碧水湾温泉度假村—良口生态设计小镇—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石门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海旅游度假区—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增城派潭生命健康小镇。

乡村亲子旅游线路: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北站—炭步岭南古村落小镇—叶海生态园—梯面红山村景区—上岳古村落—大丘园农村景区—溪头村旅游景区—蒙花布村—莲塘村—瓜岭村—大埔围美丽乡村景区。

特色文化旅游线路: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北站—广州民俗博物馆—圆玄道观—石头记矿物园—华严寺—融创文旅城—花山小镇—香草世界—七彩澳游世界文化生态旅游区—莲塘印象园—增城文化公园—1978电影小镇—何仙姑景区—湖心岛旅游风景区—小楼人家景区。

  生态农业。依托广州消费市场、交易平台和农业科技资源,充分发挥清远生态资源丰富和低成本优势,加快广清农业众创空间建设和清远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广州门店建设,推进广清(环霞·龙江源)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集中展示园、广清〔国家〕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广清农业众创空间核心基地)建设,构建新型的“前店后场”合作模式,将清远的优质农产品通过广州推向湾区市场,重点打造广清农业公共品牌“清远农家”。在广州聚焦发展生态农业科技研发、农业品牌展销、大宗农副产品国际贸易等前端环节,加快推进清远在广州天河区花城广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清远)展销中心,支持清远在广州海珠区中州农会运营清远农产品展销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清远配送中心建设,引导发展航空食品配套、生鲜食品冷链物流及加工环节,支持发展“中央厨房”等新业态。鼓励广州农业企业、行业基金到清远投资,引导广州农副产品企业在清远设立农产品种植、生产和深加工基地,两市共同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推进清远鸡、英德红茶等优势产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联合打造广清生态农业经济带。

  专栏4  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清远配送中心

清远配送中心A区:选址位于广清空港现代物流产业新城,计划2022年底开工,拟建设成为集优质食品和农产品生产、采购、仓储、加工、展示、交易、配送、信息、金融等功能于一体的粤港澳“菜篮子”农鲜产品供应链综合体,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的“新中心”、清远农鲜产品加工配送“新高地”、广清空港现代物流产业新城建设“新标杆”。

清远配送中心B区:建设地点在清远市清城区,项目一期主要布局为“菜篮子”配送中心规划展示厅、海关产品检测中心、中央厨房、净菜分拣中心、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冷链物流等功能区,项目二期主要布局为冷链仓储中心、分拣中心、加工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国际农产品商贸中心、综合服务中心等核心功能区。

清远配送中心C区:建设地点在清远市清新区,预计投资建设加工配送中心、农产品检测中心、冷库,加工品种包括所有蔬菜瓜果、猪肉家禽、副食粮油干货。计划引进中央厨房合作机构开展中央厨房配送业务,配送服务范围包括以大湾区为主的广东全省、海南省等。

  红茶产业。充分挖掘整合清远英德红茶种植优势及相关优质茶文化资源,打造特色红茶加工(研发、设计、制造、中试、检测、认证、展示、体验、营销等)及服务(物流、孵化、加速器、教育、金融、商务、电商、文化、旅游、康养等)全产业链条,形成优势独特的绿色产业链,重点打造广德(英德)产业园“英德英红科创小镇”项目。用先进科技特别是农业科技改造传统红茶产业,利用现代工业延伸乡村的红茶产业链条,利用现代服务业丰富红茶产业新业态,带动乡村振兴,助力城乡融合发展。

  第三节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推动广州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市,增强辐射能级,充分发挥广州作为全国首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结合共建广清空港现代物流产业新城的契机和清远制造业升级的发展需求,重点合作发展现代商贸物流和专业服务业,共同打造综合型现代商贸物流枢纽和广清生产力促进中心。

  现代商贸物流。加快推进广州打造新型国际商贸中心,集聚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等供应链管理服务,强化航空物流功能,提升国际大都市物流枢纽能级。支持清远规划建设中国南部物流枢纽,围绕打造广州都市圈北向核心物流枢纽的目标,重点承接综合型物流分拨节点功能,适应航空物流升级、大宗商品物流用地供给需求,布局专业物流仓储交易及物流分拨中心。以共建广清空港现代物流产业新城为抓手,重点选取生鲜农产品、电子元器件、汽车配件等地区优势产品,发展冷链物流、工业电子商务、定制式总装加工、展示交易等产业环节,打造集展示、交易、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展贸综合体。积极探索区块链、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信息共享和物流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应用,提升两市商贸物流的自动化、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专业服务业。以推动两地服务市场共享互通为导向,重点围绕都市农业产品加工、医药制造、精细化工及新材料等制造环节,打造检验检测、中试服务等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鼓励广州成熟品牌园区、专业企业孵化器、加速器运营商在清远设立分园区,开展专业园区运营服务,实现两地园区运营经验、招商资源有效对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广清两地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第四节  共建产业协同创新与转化平台

  以两市协同创新转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为导向,充分发挥广州科教资源高度密集优势,鼓励广州科研机构到清远设立分支机构,有序推动广州科技基础设施、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面向清远开放共享,构建广清科技资源共享体系,加速推动清远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聚焦科技创新转化,探索在广州科学城建设高层次人才交流合作驿站,支持清远市在广州的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等聚集区设立产业共建前端孵化器,引导广州专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到清远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器,共建创新创业基地清远分基地,规划建设省职业教育城(清远)科学园,建立广清“研发—设计—孵化—加速—产业化”全链条科技创新与转化平台,围绕广清两地的主导产业培育孵化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的中小微科技企业,积极培育“独角兽”企业。

  专栏5  广清产业协同创新与转化平台建设计划

设立广清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有序推动广州科技基础设施、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科技信息资源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面向清远开放共享,逐步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资源共享体系。对部分在清远的重点科研机构、高校科研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进口进行减免税。

设立广清产业前端孵化器:在广州荔湾区鹤翔小镇运营广清产业共建前端孵化器的基础上,支持清远市在广州开发区、海珠区、天河区、番禺区等高校或高新技术集聚的区域,建设广清产业前端孵化器。

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器:支持广州专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到清远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器,有效满足园区内技术产业化及高成长企业产能扩张需求。

设立国家商标品牌创新创业基地清远分基地:依托国家商标品牌创新创业(广州)基地知识产权集群及交易优势,引导在泛智能家居、医药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创新技术在清远分基地进行孵化及产业化。

  第五节  强化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示范带动作用

  基于两地产业合作基础与共建重点,对接广清重点产业平台的空间分布,统筹谋划广清一体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重点增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的引领带动功能,联动推进清远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花都(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广州白云(英德)产业转移工业园、清远民族工业园、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广清农业众创空间等园区(平台)建设,加快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高质量打造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立足广州都市圈及广清一体化发展目标,强化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先行先试的示范引领作用。优化合作区功能布局,根据广清产业园、广佛(佛冈)产业园、广德(英德)产业园、广清空港现代物流产业新城“三园一城”的要素禀赋条件,明确产业重点发展方向,避免同质化竞争。率先推进先进制造、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商贸物流等领域的一批产业共建项目,引导汽车零配件、新材料、高端美容产品、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布局建设广东省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产业园、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清远配送中心等重点项目。探索合作区新型开发模式,创新利益分成统计核算体制,按一定的比例分享新增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园区经营性收入,全面推进合作区与两市的互利共赢。着力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等方面先行先试,完善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管理机构,并在指标核算、用地保障等方面创新政策供给,加大要素保障力度,推动要素资源向合作区倾斜。

  推进重点产业园区(平台)联动发展。发挥广州服务、管理、集散、创新等大湾区核心城市功能,立足清远南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北部山区的绿色生态资源,因地制宜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清远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扩容提质,加快广州花都(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广州白云(英德)产业转移工业园、清远民族工业园等省级产业园区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广清农业众创空间的运作模式创新,形成各有特色、错位发展、融为一体的产业分工格局,实现跨区域的产业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

  专栏6  广清一体化重点产业园区(平台)

序号

园区(平台)

功能定位及重点产业

1

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

广清产业园

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及新材料、汽车核心零部件、智能家居、现代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打造湾区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区。

广佛(佛冈)产业园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美容产品、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转化中心。

广德(英德)产业园

重点发展高端制造、新型建材、新材料、生物科技、红茶文化、食品饮料等产业,打造国家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园区及粤港澳智能制造产业标杆区。

广清空港现代物流产业新城

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先进制造、商贸商务、智能装备、都市农业和居住服务等六大产业,打造国家级南部新型物流枢纽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供应链枢纽、城市生产生活分拨中心、自由贸易区和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2

清远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医药制造、汽车整车—零部件产业及交通装备零部件产业、专业服务业的高质量产业体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

3

广州花都(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

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及新材料、医药制造产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协同发展示范园区。

4

广州白云(英德)产业转移工业园

发展智能装备、现代商贸物流、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产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5

清远民族工业园

重点发展高端制造、都市农业、新能源、新材料、非金属矿业,打造粤北生态经济示范区。

6

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

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和文化旅游,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休闲旅游目的地、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创新试验区、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样板。

7

广清农业众创空间

重点构建集“生产+加工+科技+品牌+流通+休闲旅游”全产业链,打造现代农业交易平台、信息平台、金融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和农技推广平台。

  第六章  加强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建设北部生态发展区为核心,建立区域污染联合防控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以环保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打造生态宜居都市生活圈。

  第一节  提升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能力

  衔接两市能耗标准和限制发展产业目录,加强项目节能评估工作,完善广清两地生态环保协调工作机制,联合制定强制性或限制性能源环保政策,建立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跨区域流域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水污染联防联治机制。加快推进北江饮水工程建设,依法依规划定和管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探索建立原水联动及水资源应急供应机制,强化北江引水工程水源地生态安全。加强北江、潖江、乐排河等广清跨界流域河涌综合整治联动,协调统一主要水体的环境要素功能目标、污染防治措施以及评估考核制度,完善广清跨市交界水质监测信息互通共享,继续做好水质安全预警工作,建立系统、长效、可持续的广清水污染联防联治机制。在广清跨界流域沿岸执行严格的产业准入和执法监管,禁止新建印染、重化工、电镀、有色冶炼等重污染项目。

  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严控广州、清远两市高污染行业发展,共同推进工业源污染、移动源污染、扬尘源污染、农业源污染等重点领域综合整治,推动臭氧(O3)、氮氧化物(NOx)、细颗粒物(PM2.5)协同防控,严格实施对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和挥发性有机物等主要污染物的重点行业排放总量控制。开展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统一重污染天气的预警分级标准,夯实应急预案、应急减排措施,在发生区域性重污染天气期间实施区域应急联动。依托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清远服务中心,探索推动清远以北部森林碳汇参与温室气体减排。

  构建固体废弃物处理系统。强化固体废物源头控制,加强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联合打击无证经营、非法转移、乱堆乱倒乱排固体废弃物违法行为,推动危险废物区域协调处理处置。共同宣传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广州生活垃圾分类及处理水平,推广广州全国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经验,共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理体系。加快推进两地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垃圾焚烧厂、垃圾填埋场等环保设施建设与改造,提高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能力。

  第二节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按照区际公平、权责对等、试点先行、分步推进的原则,完善多元化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广两地交界河流流域上下游地区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多种生态补偿模式。强化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投入。推进排污许可全覆盖,健全生态环保评估考核及责任追究制度。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环境管控规划,建立广清合作园区环境容量评估制度。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加快建设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支持清远发挥生态优势,与广州联动开展绿色金融创新,发挥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功能,积极开展碳排放权、水权、林业碳汇等生态资源产权交易。

  第三节  提升污染防治科技应用水平

  推进冶金、水泥、陶瓷、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在广清两市燃煤电厂推广建设烟气除尘、脱硫和脱硝设施,实现超洁净排放改造,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5G、NB-IoT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城市大气环境监测预警、水环境质量监测、生态环境监测等网络,实现对两市河流、湖泊、大气、固体废弃物、土壤等重点污染源的线上线下实时监测,共同打造信息互通、结果互认的区域生态环境和污染源监测监控平台。借助大数据等高新技术,深化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和智慧化管理,加速推动对危险废弃物产生、收集、储存、运输、利用、处置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全面提高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

  第七章  推动发展成果全社会共享

  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进一步提升广清两地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均衡程度,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让两市人民更好更公平地享受广清一体化建设成果。

  第一节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加强两地优质教育资源交流共享,以广东省职教城(清远)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两地产教融合发展,进一步巩固广清一体化建设成果。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共享。支持广清两地中小学建立教育联盟,加强办学合作和教师交流,组织两地青少年体育竞赛、科技夏令营和科技技能大赛,推动广州名师工作室吸纳清远优秀教师作为工作室学员,提升清远市基础教育资源质量。巩固广州学校对清远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成效,打造示范性学校,提升清远办学质量,优先推进教育一体化。

  着力推进省职业教育城规划建设与产教融合。将省职教城(清远)建设紧密融入广清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中,全面发挥省职教城(清远)的比较优势,加快与国内外优质高校对接,提升教育水平,扩大招生规模,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建设中国职业教育高地。加快落实广清城际轨道交通、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与省职教城(清远)对接,完善省职教城(清远)周边的城市配套设施。建立产教融合等系列平台,重点推进省职教城(清远)的产教研融合,建立大学生创业和创业项目孵化联动机制,共建创新性和实战型的实训中心,对接产业园技术人才需求,创新打造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流程,为广清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同时,支持清远根据当地主导产业,建设特色大学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持续推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支持广东金融学院清远校区的建设,引导高等级科研院所在清远设立校区。推进中、高职教育贯通,探索构建广清中等职业教育联盟,推动中、高职贯通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为粤港澳大湾区及广清两地经济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专栏7  广东省职业教育城(清远)

广东省职教城(清远)的规划建设概况省职教城(清远)项目位于清远市中心城区东北部,总体规划面积为50平方公里。目前项目首期工程、二期工程全面建成,已进驻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财贸职业学院等9所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约7.3万人。广东金融学院(清远校区)已于2021年秋季投入使用。第三期工程拟进驻广州体育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项目拟于2025年底全面建成,预计总进驻高校22所,在校大学生将达26万人。

广东省职教城(清远)的发展目标打造一流的“中国职业教育高地”,成为全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全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清远市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样板,为提升我省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主动服务加快融入大湾区作出“清远贡献”。

  第二节  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支持广州大型综合医院、示范性卫生学校等到清远市建立分支机构,探索省市级三甲医院托管清远辖区内医院。推动清远医疗机构与广州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巡回医疗和远程医疗制度,提升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专业技术能力,加强医疗卫生人才联合培养;鼓励县级医院与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县城医疗服务共同体,加强清远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广清紧急医学救援协助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体系,加强传染性疾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以及重大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治等卫生应急联动合作,健全广清联合救援和病人转送机制。依托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动两市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探索逐步推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共享。

  第三节  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

  探索建设广清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实现参保人员信息互联共享。开展养老服务跨区域合作,建设一批高质量养老服务机构,依托优质生态、优美风景和高品质服务,吸引广州都市圈内老年人入住。开展合作区内基本医疗保险异地门诊即时结算合作,加快推动合作区医保目录和报销政策统筹衔接。推进广清两市的工伤认定政策统一、结果互认。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统筹救助资源,在危重病人救助、精神病人救助、未成年人救助、长期滞留(流浪)人员安置等方面深化合作。建立住房公积金异地信息交换和核查机制,推行住房公积金转移接续和异地贷款。推动建设涵盖各类社会保障信息的统一平台,与港澳共建跨境社会求助信息系统。

  第四节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水平。加快覆盖城乡的公路、电力、天然气、供水、信息、物流和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联通广清两市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的基础设施网络。推动农村公路提档升级、电网升级改造、天然气管网延伸布局、宽带网络建设应用、垃圾污水集中处置,鼓励广清接合片区中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统一的供水管网,加强农村饮水安全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便捷高效水平。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多元投入机制,实施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提高区域交通通达能力和其他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水平。

  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落实国家、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农村居民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优化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布局,推动城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加大农村医务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能力。推行城乡社区服务目录制度,促进城乡社区服务标准衔接和区域统筹。

  第五节  加强文体交流合作

  促进广州、清远两市文化资源和文化人才队伍对接,加强两市文学创作人才交流与培训,推动建立文体人才挂职交流机制,共享两地优质的文化体育领军人才。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培育文化消费市场,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快广州岭南文化与清远北江文化交汇融合发展,共同加强岭南文化保护和传承,开展广州广彩、广绣、广雕和清远瑶族刺绣、壮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共建传统工艺传承人工作室,合作申办一批国际性、全国性的文化艺术节、博览会和民俗文化节。推进“广清共创最美乡村”规划设计试点工作,引入专家团队为清远开展美丽乡村规划示范研究。推进“老广游清远”项目。加强区域历史特色文化、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研究,合作开展珠江流域史前文化遗迹的研究和保护。推动两市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持续举办两市图书馆联合年会。加强体育交流合作,联合举办或互相参加竞技性体育赛事和群众性体育活动,推广两市体育场馆面向广清市民开放预订和共享使用。

  第八章  打造融通一体的营商环境

  强化广清两地政策互融互通,着力搭建一体化的政务服务平台,为各类所有制企业营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完善配套服务,全面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第一节  推动广清政务服务一体化

  加快推进广清两地政府自身改革,减少行政干预,促进规则衔接,推动政务服务一体化,为两地企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供更好的政务服务,打造最优的营商环境。

   建立异地联办工作机制。深化推动“广清通办”业务。在两地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互通互办专窗,由专门人员通过远程数字设备协助完成需要当事人现场办理的事项。加大力度拓展跨城办理事项渠道,完善各业务审批系统建设,推进咨询、查询、申请等前端性服务由“网上”向“掌上”发展,推动异地办理自助服务,进一步开拓自助终端通办等渠道,推广更多线下代收代办点,从业务和数据两方面持续加强融合,为广清两地企业和群众提供多渠道、便利化服务,真正实现两地跨区域办理事项“只跑一次”。

  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促进两地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有关公众企业主体服务相关流程与信息的整合,政府之间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数据共享,实施统一标识和全生命周期集中管理,通过大数据对信息进行多类别汇聚、主题化整合、知识化分析和个性化服务,有效提高政务服务能力。

  共同推动营商环境改革。以广州市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经验为基础,推动两市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上的对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技术审查与行政审批相分离、工程方案联合评审、施工图联合审查和限时联合验收等,优化工程项目审批流程。

  第二节  着力营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着力营造广清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增强市场主体和市场经济的活力,推进市场主体健康运行、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推进广清商事制度改革。打造广清一体的市场准入制度,为广清两地市场主体准入提供同质化、便利化的服务。开设广州企业迁往清远、清远企业在广州注册登记的双向绿色通道,便利广清两地企业迁移。进一步推行“多证合一”“证照分离”等,提高社会投资效率。简化和完善两地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注销流程,加速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实行功能性和普惠性支持政策。清理和规范广清两地不合规补贴,废除有名无实的“支持政策”。在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探索推行普惠性金融政策、产业基金股权投资、增加政府市场采购和消费者补贴等措施,弥补市场短板,实现更优化的市场资源配置。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广清高标准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强化司法和行政双保护,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重点健全中小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政策,优化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机制,强化公共服务,推进知识产权纠纷仲裁调解工作,助力中小企业维权。

  完善法治制度体系。共同推进法治建设,健全社会行政管理地方性法规规章,健全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行政复议制度,促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严格规范行政执法方式、行政执法裁量权,共同促进规范、公正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第三节  加强配套服务支撑

  清远推广学习广州依靠优质的全链条配套服务改善营商环境的做法经验,深化广清配套服务合作,加强清远市配套服务支撑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

  优化生活配套设施。打造设施一流、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人居环境,推进清远成为广州的休闲花园。配备高标准医疗服务体系,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构建多元教育帮扶体系,推动广州对口帮扶清远学校建设,打造特色化、精品化和个性化的示范学校,提升教育水平。

  创新人才服务。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推动人才引进“一站式”服务,实行“一站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实现高层次人才办理有关业务“最多跑一次”。围绕广清一体化发展的重点产业领域,探索制定产业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保障等政策措施。制定为符合条件的清远专家发放广州人才绿卡的办法,吸引更多人才到清远发展,建立广清两市培训协调联动体制,促进清远企业与广州高校合作对接,加强引进、培育优质人才。完善高层次人才认定配套政策,推进广清人才互认,针对专业技术人才实现职业资格、职称和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学时三方面内容互认。探索广清两市人才库互联,共建共享博士和博士后科研创新平台。

  推动营商政策融合对接。加快形成广清跨区域的各类市场主体协同联动机制,促进两地营商政策融合对接,推动两地实现营商政策体系一体化。结合广清发展实际制定营商政策,两地政府在企业登记、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投融资、财税分享、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服务等政策领域充分协商,并基于协同方案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逐步取消通信、互联网、金融服务等跨市收费项目。

  第九章  完善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

  坚决破除制约广清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加强广清一体化工作的顶层设计,在两地合作利益机制、资源配置、协调和管理机制等方面深化改革创新。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为重点,积极探索一体化推进广清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打造两地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推动两地一体化发展迈向新高度。

  第一节  加快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改革创新

  深入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整体改革创新,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相互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为关键,积极探索形成以城乡融合为主要内容的“广清一体标准”和以乡村振兴为主要内容的“连樟标准”,力争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广清经验”,塑造跨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合作典范。

  探索一体化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广州引领,广清联动,叠加广州中心城区功能和广清接合片区乡村潜能,着力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壁垒,探索两市互促、融合发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模式。聚焦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11项试验任务,重点围绕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等5项任务改革创新、先行突破,同时在拓展完善农村产权、科技成果入乡转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推进改革探索。

  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因城施策完善落户政策,广州片区降低城镇落户门槛,构建分类弹性落户机制;清远片区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完善市民化配套政策,探索广清接合片区内居住证互认,健全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分担市民化成本机制。建立人才加入乡村激励机制,推动城市科教文卫等人才下乡,服务经历作为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的重要依据,且在广清两市互认。探索制定广州地区高等院校、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等人员服务清远片区的激励措施。

  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合开发机制。依托集体土地整备平台,以托管方式对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合开发、统一招商。健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体系,依法合规推进广清接合片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就地或异地调整入市。制定入市配套文件,完善出让、出租、转让、抵押等制度。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建立健全入市监管服务体系。

  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地区信用、信贷联动,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广清接合片区城乡融合发展典型项目及涉农小微、民营等各类企业融资。拓宽农村产权担保物范围,分步推进农村各类资产资源确权颁证,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林权等抵押融资以及承包地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等担保融资。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抵押担保配套制度,推动广清接合片区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创新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相关保险产品。

  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完善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机制,创新社会资本参与广清接合片区城中村改造的激励机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与社会资本合作改造,支持集体和国有建设用地混合改造。健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配套机制,优先将城中(郊)村纳入“三旧”改造范围,健全村集体和成员收益分配机制。因地制宜通过租赁、合作经营等方式,盘活闲置村集体物业和宅基地,发展特色民宿、创意产业、乡村旅游等业态。

  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以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为重点,支持广清接合片区内花都区北部“四镇”(狮岭镇、花山镇、梯面镇、花东镇)、增城开发区、增城新塘产业集聚区、从化经济开发区、从化明珠工业园、清城区源潭镇、清新区西部“四镇”(太和镇、太平镇、山塘镇、三坑镇)、佛冈县汤塘片区、英德市连樟样板区等区域率先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优化各类城乡协同发展平台。发挥广州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中心城区与广清接合片区产业梯次转移、联动协同发展,创建一批城乡融合发展典型项目。推动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建立美丽小城镇发展机制,支持产业向小城镇集聚。加强产业项目用地保障,推进广清接合片区内有条件的地区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

  专栏8  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东广清接合片区试验重点任务

试验范围:广州市:增城区、花都区、从化区;清远市:清城区、清新区、佛冈县、英德市连樟样板区。

试验重点:1. 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2. 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3. 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4. 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5. 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

“十四五”时期建设目标:广清接合片区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基本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全面形成,城乡普惠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农村产权保护交易制度基本建立,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试验区的引领示范带动效应充分释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体制机制改革措施。

  第二节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破除行政区壁垒和市场壁垒,促进要素在广清两地自由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激发广清市场活力,实现广清两地优势资源互补共用共同发展。

  推进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通过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市场产生、释放真实信息,发挥市场价格竞争性及高效配置资源的信号、激励和导向作用。消除地方和行业壁垒。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建立两地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引导资源按需配置,促进人力、土地、创新等要素充分流动。建立要素市场化配置统一管理制度。加快推进两地标准互认,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规范交易行为。

  第三节  建立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体制机制

  建立广清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机制,立足两地的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和长远发展进行产业布局,促进两地各种产业发展要素的相互补给、高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产业发展中的要素耦合效应、技术波及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共生经济效应。

  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建立产业共建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以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为试点,基于当前广清产业合作财税分配基础,探索建立公平互惠的税收分成制度,并推广至其他合作共建园区。探索成立广清共同发展基金作为投资基金,根据两地经济能力进行共建,专门为共建园区提供公共投资服务。

  健全产业引导机制。制定各园区主导产业目录,明确合作园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注重广清产业互动的有效衔接。鼓励产业引导基金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支持产业园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第十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广州、清远两市人民政府共同组织实施广清一体化发展规划。建立广清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协调机制,健全广清两市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定期会商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协调机制以及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管理机构的作用,强化两市政府部门的对口衔接,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一体化规划实施,研究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年度工作安排,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和重大问题。建立两市职能部门通力协作、高效运转的工作执行机制,两市有关单位要明确各自在一体化开发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切实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重点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并逐项落实。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第二节  加强政策保障

  根据规划目标任务研究制定财税、金融、土地、产业、社会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国家、省有关部门对广清一体化在体制机制创新、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环境容量指标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切实保障广清一体化发展项目的实施,重点关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以及社会民生工程等领域,梳理出与一体化发展相关的重大项目,合规合法加大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力度,建立重大项目推进落实机制,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

  第三节  鼓励社会参与

  鼓励并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发挥各类行业协会以及非政府社会团体组织在规范市场秩序、清除要素跨区域流动障碍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为企业、个人参与广清一体化规划的实施和监督等提供渠道。

  附件:名词解释

  附件

  名词解释

  1.图1广清两市GDP数据及表1的数据分别来源于广州、清远两市统计局,人均GDP根据两地的当年人口加权平均计算得出。表1中除年末常住人口、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外,其余指标的增长情况均按可比价格计算。

  2.“三园一城”:三园指广清产业园、广佛(佛冈)产业园和广德(英德)产业园,一城指广清空港现代物流产业新城。

  3.清远南部地区:包括清城区、清新区、佛冈县和英德市。

  4.清远北部地区:包括连州市、连南县、连山县和阳山县。

  5.“半小时通勤圈”和“1-2-3工作圈”:清远市南部地区到大湾区核心以及广州中心城区30分钟内联通;至深圳先行示范区及湾区重大枢纽实现1小时内通达;与湾区其他城市及粤北地区地级市实现2小时内通达;至沿海经济带地区实现3小时通达,与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发展水平不亚于或略超过大湾区其他非核心城市。

  6.“421现代产业体系”:4是指四大战略性支柱和新兴产业,包括生物医药产业、大数据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和装备制造配套产业;2是指商贸服务和生态服务业;1是指都市现代农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