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银发经济”日益旺盛,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老人迫切追求健康、防骗能力低、维权意识弱的特点,对他们频频下手。老人保健品消费投诉日益增多,近期各级工商部门收到多宗该类型消费投诉,不良商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手法诱骗老人上当:
一是使用免费攻略。不良商家通常采用“免费抽奖试用”、“免费体检”、“免费旅游”等促销手段,甚至雇用“托”在一旁现身说法,诱使老人上当受骗。
二是实施小恩小惠。不良商家通常利用老人渴望亲情的心理,通过采取像“儿女”般的关怀,对老人的经常嘘寒问暖,免费为老人量血压及健康指导,大方地免费赠送各种小礼品,等混熟之后软磨硬泡诱骗老人上当。
三是夸大宣传效果。不良商家在取得老人的信任后,为达到高价推销保健(用)品的目的,通常使用含有绝对化用语和不实承诺,如“根治”、“药到病除”等字眼,或者以“无效退款”、“无毒副作用”等承诺欺骗、诱导老人。同时,还推出各种所谓的优惠宣传,以“多买多送”承诺让老人觉得“划算”,诱骗老人用昂贵的价格购买一堆无用的保健(用)品。
四是经常流动作业。不良商家搞这类推销活动往往都是租用临时场地或借用一些固定店铺进行,有的会在影院、饭店或高档宾馆的会议室进行,时间往往只有两至三天,诱骗成功后马上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
五是冒称名医名校。不良商家在社区打着“名医义诊”的名号,让销售人员穿上白大褂充当“名医”,用虚高的检测结果忽悠老人。还有一些不良商家利用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学术机构、行业组织的名义和形象,推出所谓的“科学或研究发现”、“实验数据”等“权威证明”,为产品的功效作说明。
六是挂羊头卖狗肉。部分不良商家在销售保健品时会事先办好正规的手续,而且保健品说明书、宣传单上并不存在夸大宣传。但在推销过程中,销售人员往往是暗地里向老人肆意夸大功效,对于产品的疗效多以口头承诺形式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