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信息化是促进河湖管理信息共享和业务处理的便捷通道,是构建河湖长效管护机制,是使河道治理体系迈向“智能化、数字化、可视化”的重要实践,对筑牢水环境基础,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有着重要意义。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河长制管理中尚未得到全面应用,巡河过程中存在因环境、时间限制而产生的巡河效率低、监测不全面、涉水舆情监控分析和预警手段不足等问题。连州市在河长制工作中不断探索高效、科学的智慧治水模式,通过多样化的巡查监管、大数据共享、全天候河道保洁等方式,逐步构建智能化、大纵深、多层次的立体监测网络,为河长制提供了精准、高效的河湖管理服务。
一、打通堵点,启用飞行“河长”
连州市共有河流151条,河道长度1129.68公里,河流大部分流经偏远山区,或是树木林立、杂草丛生,或是天堑悬崖、道路不通,人员和车辆通行多有不便,容易存在巡查“死角”。2019年1月,连州市开始探索使用高科技巡河,以“人巡+机巡”的方式破解巡河难题。在取得良好的经验反馈后,连州市不断扩大创新“战果”,向市、镇两级河长办派发了无人机14台,全面推行无人机智慧巡河。大疆Phantom Pro v2.0无人机、御2Maic 2、TY3型无人机、大疆M600PRO激光雷达扫描无人机、水下地形无人测量船陆续投入使用,通过无人机航测和无人船水下地形测量,记录水域岸线内的堤防、护坡等涉水建筑物现状和空间分布,利用岸线分区规划数据进行河湖划界,并实现常态化陆空水面巡查监测,水面漂浮物、非法排污、“四乱”问题等情况都一览无余。无人机担任“飞行河长”、“河道医生”,精准把脉河道问题,实现高科技产品为我所用,创新成果为我所有,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无人机除了巡河,还可以充当‘侦察兵’。”九陂镇副总河长钟世勇使用无人机巡查时说道,利用其速度快、灵活性强的特点,通过鸟瞰式监控,对违法捕鱼、乱丢垃圾等行为进行现场侦查和取证,给破坏河流生态健康的行为予以威慑,提升了护河执法效果。同时,也能辅助侦查山火和地质灾害隐患,为三防部门提供即时、精确的影像资料和信息数据,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规避风险。
二、解决难点,打造智能“河长”
经过巡河实践和分析比对,人工巡查一般一天最多巡查20公里,光靠人力显然不够,更何况有些河道环境复杂,巡查车开不进去,巡查船驶不过去,巡查人员走不进去,巡查难度大;而遥控无人机则存在续航能力差、不能形成常态且数据采集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对重点监测区域的“四乱”问题、涉水违法违规行为进行高频次的巡查监测能力稍有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市河长办编印了连州市重要敏感河段分布图,制定了无人机河道精细化巡查与无人值守智能机巢巡查平台建设方案,在全市各重要敏感河道集中分布区域设置智能无人机巢,利用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机器监测采集数据,打造“智能”河长。“智能”河长远程一键启动,自动打开舱门,无人机自动飞出,开展全自主巡查,自主飞回降落。基于前端设备和人工智能算法的边缘智能识别技术,在水环境巡查的同时,可自主识别监测河道重点区域的环境问题,包括对侵占河道、非法采砂、乱占滥用以及山洪灾害的监测与灾后评估等;面对河流及周边沿岸污染源分布隐蔽、地形复杂等情况,无人机也能高效、快速获取流域内污染源信息和空间分布信息,智能诊断识别水质变化和疑似“四乱”问题,后台的数据综合处理系统自动生成巡查报告,完全实现可视化、无人化管理,河长足不出户即可全面掌握河道总体情况,及时发布相关工作指令。
三、直击痛点,上线探头“河长”
星子河支流长家水镇区河段河道保洁员刚把河道垃圾清理干净,不久又有塑料袋、剩菜叶子等垃圾出现。如何及时制止乱倒乱排行为,还群众一个清洁干净的河道环境?
连州市在星子镇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在全市重要敏感河道安装天翼云视频监控探头77个,通过前端探头采集的河流信息通过网络自动传输至天翼云平台,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在各种恶劣条件下,“探头河长”都可以对河道保持24小时全天候的监控,对涉河湖违法违规行为进行预警监控和录像取证,各级河长可通过手机APP或电脑视频监控系统调阅视频录像和控制摄像云台,查看相关辖区内有无污废水直排河道、水利设施设备损毁和乱倒乱堆垃圾等情况,对河道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此外,该系统还接入了水利三防视频监控点,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并对有需要的部门开放数据端口,力争消除信息孤岛,构建精准高效、覆盖全面、开放共享的连州市河湖管理视频监控中心。
下一步,连州市将以建设常态长效的多元化管理机制为目标,充分发挥河湖管理信息化对河长制的重要作用,深化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逐步推广遥感监测和水质自动监测等新技术,不断健全河道水陆空三位一体的立体化监测体系,全面提升河湖信息化服务水平,守护好连州“一江碧水”,早日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