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全力推进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清远”为核心的各项工作任务,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运行质量有所提高,产业转型升级有所加快。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经省核定,全年完成生产总值(GDP)1286.2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1.3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748.1亿元,增长20.0%;第三产业增加值396.8亿元,增长8.0%。
(一)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652亿元,同比增长23.3%。从轻、重工业看,重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470.8亿元,增长21.2%;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81.2亿元,增长29.1%。从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完成增加值281.5亿元,增长43.4%;国有控股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生产增速有所回落,分别增长14.3%和8.2%。从34个主要行业大类看,优势传统产业增幅较大,如食品制造业增长1.5倍;饮料制造业增长1.4倍,非金属矿采选业增长59.4%。
(二)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提升。从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来看,全市工业实现利税401.3亿元,利润307.1亿元,分别增长1.4倍和1.8倍。在全市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1个行业利润保持同比增长势头,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皮革制品业、文教体育制品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塑料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再生资源加工业增势迅猛,实现利润达237.1亿元,占全市利润总额77.2%,同比增长2.0倍。从全市财政收入来看,来源于清远的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大关,实现221.3亿元,同比增长29.6%;一般预算收入84.3亿元,增长21.5%,其中税收收入55.3亿元,增长21%。
(三)投资规模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6.1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68.6亿元,增长34.7%,拉动整体投资增长10.4个百分点。基础产业及基础设施投资336亿元,增长15.2%。投资结构出现积极变化,第一产业和民间投资增幅均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民间投资增长23.7%,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长18.3%,分别高于整体投资7.6个和2.2个百分点。文化产业投资速度加快,全年完成投资20亿元,增长13.6%。
(四)消费品市场保持畅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3.7亿元,同比增长 18.2%。城乡市场共同发展,城镇、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为336.6亿元、97.1亿元,分别增长18.7%和16.4%。批发业增速较快,实现零售额增长52.8%。食品、服装等日常生活品保持较高增速,全年食品饮料烟酒类和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41.8%和19.5%。随着国际油价的上涨,石油及制品类增长55.5%。房地产市场稳步发展,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为353.6万平方米和158.4亿元,分别增长8.4%和16.3%。商品房销售旺盛,也带动了建筑及装璜材料销售的走高,全年增长2.4倍。
(五)对外贸易发展较快。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45.4亿美元,同比增长20.4%。出口总额23.4亿美元,增长21.2%;进口总额22.0亿美元,增长19.5%。对外贸易结构得到优化。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上升,全年达27.7%,同比提高5.0个百分点。对欧盟、日本等国家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增速分别增长38.6%和20.2%。利用外资数量和质量有明显提升。全年新签项目54个,比去年增加13个;实际利用外资3.84亿美元,增长20.1%。其中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比提高 4.4个百分点。外资大项目增多,新批、增资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36宗,增长1.1倍。
(六)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工业现代产业得到较快发展。2011年,全市工业现代产业企业数达到345家,实现增加值347.6亿元,同比增长26.9%,快于全部规模工业增长23.3%的水平,所占份额同比提高了0.3个百分点。其中,先进制造业企业95家,完成增加值114.5亿元,增长31.5%,快于全部规模工业增幅8.2个百分点,所占份额同比提高了0.9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企业26家,完成增加值18.2亿元,增长18.5%;优势传统产业224家,完成增加值244.8亿元,增长26.0%,快于全部规模工业增幅2.7个百分点,所占份额同比提高了0.1个百分点(见下表)。电子机械等产品产量增长加快。例如印制电路板增长1.6倍;电力电揽增长15%;交流电动机增长6.6%。
(七)农业生产保持平稳。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1.7亿元,同比增长8%。种植业主要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79.4万吨,增长1.6%;蔬菜产量209.9万吨,增长6.5%。水果产量保持较快增长,产量为58.7万吨,增幅达11.7%。渔业稳定发展,水产品总产量10.3万吨,同比增长4.5%。猪禽产量供应充足,生猪出栏和猪肉产量为223.2万头和15.6万吨,分别增长13.7%和11.6%。
(八)民生得到明显改善。财政对民生支持力度加大。全年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支出分别增长23.4%、24.4%、58.5%和103%,四项支出分别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68元,同比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92元,增长15.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从上年的2.47:1缩小到2.39:1。就业和用工形势总体平稳。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9%,严格控制在3.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6万;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人数,分别为15496人和1512人,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经济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一是工业投资一直处于下滑趋势,尤其是先进制造业中装备工业下降32.2%;高技术制造业中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投资下降36.1%,这将影响我市工业现代产业的持续发展。二是我市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增长8%,低于全市GDP增速6.5个百分点,所占比重由去年的32.3%下降到30.8%。三是内需增速放缓,规模结构单一。消费需求明显减弱。受刺激消费政策淡出和物价持续上涨的影响,我市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3.3%,同比增幅下降6.5个百分点。消费热点也明显不足,主要拉动消费增长的汽车和家用电器类商品销售增幅下滑28.2个和2.5个百分点。投资需求结构单一,房地产投资仍是整体投资的主体,所占比重近四成,随着国家房控政策进一步落实,必将影响我市经济持续发展。
(二)南北区域发展差距较大。从GDP增速来看,南部地区GDP达1071.4亿元,占全市82.1%,增长16.3%;而北部地区GDP234.2亿元,占全市17.9%,仅增长7.4%。从人均GDP和财政收入来看,发展水平相差更大。北部地区人均GDP2.46万元,只是南部地区(3.86万元)的63.7%,且增速9.1%,远远低于南部地区14.1%的水平;人均财政收入1388元,只是南部地区(1663元)的83.5%,且增速6.3%,也远低于南部地区18%的水平。看来实现全市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三)物价上涨过快,造成生活和生产成本上升。2011年以来,物价上涨的压力不断加大,从我市分月累计来看,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4.8%,尤其是食品消费价格一路走高,全年累计上涨9.6%,创近3年来新高,对居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以及资源品价格的上涨,也使工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成本上升了34.2%,约束了部分企业扩大再生产,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几点建议
今年是实现清远新跨越的起步之年,也是落实桥头堡发展战略的破题之年。展望今年的内外形势,开局之年的工作将面临较大的挑战。为了顺利完成今年的工作目标任务,考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建议着重抓紧做好以下工作:
(一)努力提高园区的发展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尽快形成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来推进产业集聚,优化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二是加大新一轮园区招商引资力度,形成更多的经济增长点。三是优化提升现有存量产业的发展水平,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辐射珠三角和内地市场的现代物流综合枢纽。推动商务会展、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科技研发、服务外包、信息等行业的加快发展,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的旅游投资项目,尽快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实现拉动经济增长由二产为主向二、三产业并重转变。
(三)稳定消费和投资需求,增强内需的拉动作用。积极促进消费升级,大力培育文化、旅游等消费热点。创新消费模式,加强市场基础建设,促进形成城乡互动的消费格局。不断优化投资的主体结构,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扩大社会投资在投资中的比重,增强市场自主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力。引导企业把投资与调整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鼓励企业发展技术含量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兴投资项目。
(四)加快南北区域协调发展。做好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南北区域实行分类指导。一是重点发展南部区域,主动融入珠三角,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建设环珠三角高端产业成长新区。二是合理开发北部区域,重点发展资源型工业、农林副产品加工业、无污染工业和山区旅游业。让南北区域呈现出各具特色、竞相发展、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五)加强价格监控,积极推进价格改革。预计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以及油价上升具有长期性,因此新的涨价因素需要高度关注,一方面要加强政府调控价格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和转型升级。加强对价格涨幅较高的粮食、猪肉、食用油等相关食品价格的监控,营造良好的价格环境。构建价格惠民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