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2011年农村住户调查评估情况分析

来源:清远市统计局 访问量:-发布时间:2012-05-11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农村经济保持又快又好的发展势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进一步提高。根据省统计局农村处反馈的全市800户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427元,比上年增加1041元,同比增长16.3%。比上年增速(15.9%)提高了0.4个百分点,比全省增速(18.8%)低了2.5个百分点,比全国增速(17.9%)低了1.6个百分点。人均总支出7426元,比上年增加946元,增长14.6%。其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087元,比上年增加1110元,增长22.3%。由于2011年我市的CPI上涨4.8%,其中:食品价格指数上涨9.6%,而食品价格的高企,导致了我市恩格尔系数(0.497)进一步的提高。

一、2011年收入数据评估

1、工资性收入保持稳定较快增长。2011年,全市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人均4777元,同比增加940元,增长24.5%。工资性收入对全年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率达91.4%。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占64.3%的份额,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7个百分点。是农村居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2、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0.6%,二、三产业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2112元,增长0.6%。比上年增加12元,基本与上年持平。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占28.5%的份额,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8个百分点。仍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重要来源。

从不同产业看: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1530元,下降4%,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72.4%。其原因是:今年第一产业人均家庭经营收入(2535元)比上年(2565元)减少30元,下降1.2%;而今年第一产业人均家庭经营支出(890元)比上年(875元)却增加了15元,增长1.7%。这充分说明了:农业家庭经营费用在不断地增加(支出增加),而农产品销售的价格(除粮食、油料和猪肉的价格在高位运行外)维持上年水平,蔬菜价格今年还略有下降。这是造成家庭经营纯收入下降的重要因素;第二产业人均纯收入172.75元,增长21.5%,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5.5%;第三产业人均纯收入409元,增长13.2%,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21.1%

2011年第三产业纯收入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为19.4%,比2010年上升5.4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纯收入所占的比重为72.4%,比2010年下降了6.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纯收入所占的比重8.2%,比2010年上升1.1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发展滞后拉低了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

3、转移性纯收入大幅增长受益于惠农政策。连续七个“中央一号”文件,使农民受到更多的实惠。受惠农政策影响,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当中,转移性纯收入除亲朋戚友赠送及非常住人口寄回、带回收入外,多为退休金、农业生产补贴及其他补贴。转移性纯收入为312.25元,增长58.9%占纯收入中的比重为4.2%;其中:亲友赠送132元,增长7.6%,占转移性纯收入的42.2%;家庭非常住人口带回165元,比上年增加60元,增幅为57.1%;离退休金为40元,增幅与上年持平,农业生产补贴38元,增长22.5%

4、财产性收入有所下降。2011年,财产性收入人均224.59元,下降10.7%。主要是“利息股份和分红”和“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分别是32元和62元,比上年同期大幅减少,分别下降64%73.5%。只有“租金收入”是136元,增长21.4%。财产性收入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占3%的份额。

5、各县(市、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不均衡。由于清远市就是广东省的缩影,南北部地理、气候、环境以及收入的差距都是比较大,各地的经济发展也是不同的。因此,各县(市、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不均衡,高的接近万元,低的还不到五千元,两者差距悬殊较大。全省排名最后的两个县都在清远市内。

二、2011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数据评估

2011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7458元,增长15.1%,总支出占到了总收入的83.9%。其中:生活消费支出6087元,增长22.3%,占总支出的68.5%,

1、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仍为农村住户消费主体,恩格尔系数进一步上升。在农村居民收入增幅有限,物价高涨连连的情况下,满足生存仍是农村住户的第一需求。2011年,全市农村居民用于食品方面的总支出人均3025元,增长23.2%,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49.7%。真实反映了“吃在广东”这句话的含义。

恩格尔系数进一步上升。虽然今年国家实行省长负责米袋子、市长负责菜篮子以及2011年的CPI控制在4%左右等一系列的政策。但是,2011年我市的物价同全国一样都是高涨连连,使我市的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开支明显加大;同时,日渐加剧的心理恐慌和通胀预期,又让许多家庭不得不选择节衣缩食、抑制食品以外的其他消费,或降低消费倾向。这一升一减之间,恩格尔系数增大,自不待言。因此,2011年我市的CPI上涨4.8%,其中:食品价格指数上涨9.6%,而食品价格的高企,导致我市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49.7)进一步提高,比上年同期(49.3)上升0.4个百分点,比全省恩格尔系数(49.1)高了0.6个百分点。

2、衣着消费支出有所提高。2011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294元,增长13.3%,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4.8%。真实体现出:“广东人注重吃,不注重穿”的表现。

3、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迅速增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活动区域不断扩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借助交通和通讯这一载体,扩大了就业范围和接受信息的广度。2011年,农村居民交通通讯消费支出已占到生活消费总支出的10.6%,达到646元,增长13.5%

4、居住消费支出支出和家庭设备用品支出都有不同程度增长。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良好的居住条件是农村住户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最显著标志。许多中高档家庭设备,也逐步走入农村家庭,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927元,增长27.1%,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15.2%;家庭设备用品消费307元,增长23.3%

5、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快速增长。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309元,增长44.2%。目前文化教育消费已经成为农村住户的主要支出项目,大部分的农户家庭都将其收入用于子女上学,这表明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大部分农村消费者的认同,农村消费者已开始涉足较高层次的消费领域。

三、影响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

1、农民增收渠道狭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在大部分农村,有效的土地数量少,单靠土地是无法维持生计的。农户生产经营又过于分散,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由于生产的盲目性,在市场竞争中很难形成优势。

2、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普遍不高,在劳动力市场上明显处于劣势,难以充分就业。

3、农民自主创业意识淡薄,农业经营效益不高。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和传统耕作习惯的影响,农民的生产观念落后,自主创新意识淡薄,农业生产经营效益不高,增加收入相对困难。

四、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1、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对城乡就业工作的统一协调管理,建立健全农民进城就业服务体系,建立覆盖乡镇,联通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信息和就业信息互联网,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临时性和盲目性,努力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

2、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致力于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增强农民务农,务工本领,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人员为重点,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的要求,进行定向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转移步伐。

3、努力完善农村耕地流转方法制度,解决农村部分区域劳动力结构失衡的问题,促进农村闲置耕地与剩余劳动力的结合,以提高耕地使用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4、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家电下乡,拉动内需;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办法,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