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来源:清远市统计局 访问量:-发布时间:2017-04-27

 

——清远市实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情况探析

 

内容摘要:本文对清远实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情况进行介绍,结合实际情况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并对清远巩固发展成果,再接再厉,实现经济二次起飞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稳增长  调结构  促改革  惠民生

 

 

 

201312月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大政策措施。一段时间以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成为统领宏观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

经过“十一五”时期一轮经济的快速增长,“十二五”时期,外部经济发展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瓶颈制约日益明显,我市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及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市委市政府积极应对经济发展困境,适时调整发展思路。2012年,努力探索实施在稳步发展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坚定有序淘汰落后产能。2013年进一步明确提出下大力气稳增长调结构,全面系统深化改革,高度重视民生和社会建设。

在实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道路上,清远实现了早着手、早起步,主动谋划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经过几年艰苦卓越的努力,在落实“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清远答卷: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十一五”时期,清远经济保持较快增长。进入“十二五”,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清远那种以资源消耗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受到的影响更加明显,经济增速持续回落。在此背景下,新一届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明确了“南融北拓桥头堡、水秀山青后花园”的战略定位,着眼实施打基础、调结构、利长远的振兴发展计划,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一)稳增长:适应新常态,致力稳增长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是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12年相比,2016年全市GDP增长了36.3%,年均增长8.1%,年均增速高出省0.2个百分点,高出国家0.9个百分点。

二是经济发展更加平稳。2013-2016GDP增速分别为8.2%7.9%8.2%7.9%,四年经济发展均维持在8%左右的增长水平。

三是新兴产业为经济稳增长注入新动力。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8%,年均增速比第三产业高出2.7个百分点。工业现代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高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3个百分点。在工业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年均分别增长21.5%27.8%,均远远超过规模以上工业和工业现代产业的发展。

(二)调结构: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发展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科学谋划、精准施策,着力推进转型升级之路。

一是现代服务业推动三次产业结构调整。2012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4.8:40.3:44.92016年演变为15.636.547.9,四年时间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一产业比重小幅提升,第二产业比重下降明显,而第三产业结构稳步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第三产业结构稳步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2012年相比,2016年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提高了3.9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了5.8个百分点。

二是工业现代产业提升工业发展层次。工业现代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探索开辟新型工业化之路奠定了基础。2016年工业现代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1%,比2012年提高8.1个百分点,工业现代产业中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也分别提高了6.5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

三是从业人员流动更趋市场化和服务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在从业人员稳步增长的情况下,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类型从业人员人数不断下降,从业人员积极向其他经济类型流动。2015年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类型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8.8%,比2012年下降6.5个百分点。从产业来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12年的23.1%稳步提升到2015年的28.6%,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了5.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则相对较为平稳。

(三)促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引领改革大潮

2012年,清远拉开了农村综合改革的序幕,深化清远农业发展新思路。以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盘活农村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和集体收入、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为推进农村土地、涉农资金和涉农服务平台“三个整合”,重组农村资源要素、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奠定了基础,也为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扫除了体制障碍,有力的促进了我市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水平的提升。2015年,我市农业劳动生产率为2.9万元/人,比2012年提高了0.7万元/人,且呈现持续稳步提升的态势。农业增加值率由2012年的64.9%稳步提升到2016年的65.9%,不仅远超出全省平均水平,在农业实力较强的粤北五市中,也是遥遥领先。

在农村综合改革大潮的引领下,清远深入推进各领域改革,经济领域改革更是不断向纵深突破。2013年,在粤东西北率先启动商事登记制度,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27万户,增长15.8%;以“两建”完善市场经济秩序。2014年,在粤东西北率先出台了商事改革后续监管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和市级政府部门首批权责清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前置审批事项减少近九成,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增长14.3%;探索推进电商企业集群注册,全市新增电商企业105家。2015年,着力打造“审批环节少、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新型城市,完成县级“两建”信息平台建设,商改后续监管平台建成运行,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05万户,增长22%2016年,清远成为全国涉农资金整合优化唯一地级试点市,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一门式一网式”改革有序推进,在粤东西北率先推进企业登记“七证合一”。

清远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推动改革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也为清远稳增长调结构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惠民生:顺应新期待,着力惠民生

积极顺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坚持把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项民生实事建设加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明显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是财政投入积极向民生领域倾斜。2012年,清远财政在民生方面的投入75.3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43.8%2016年,财政在民生方面的投入提高到152.8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上升到50.4%,四年时间增长一倍,年均增长19.4%,年均增速高出地方财政支出4.1个百分点。

二是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6年,清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67元,比2012年增长了43%,年均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2873元,比2012年增长了50%,年均增长10.7%。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间差距也在不断缩小。2012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72016年收入比缩小到1.96。收入的快速增长带动住户存款大幅增加,2016年末,城镇住户存款749.3亿元,比2012年末增长了44.9%;农村住户存款377.9亿元,比2012年末增长了68%

三是居民消费支出换档升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加快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推动了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乡居民用于基本生活方面的消费支出逐步下降,家庭电气化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我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9.6%44.3%,比2012年分别下降了4.2个百分点和4.9个百分点。

家庭电气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带动城乡居民用电量快速增长。2016年,城镇居民用电量达到了14.69亿千瓦时,比2012年增长了48.7%,年均增长10.4%;乡村居民用电量达到了8.75亿千瓦时,比2012年增长了61.4%,年均增长12.7%

 

清远经验:坚定信心,迎接挑战

 

过去几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多重挑战,清远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结构不合理、整体竞争力不强、不全面、不协调、可持续能力比较差等深层次问题,积极谋划经济发展新思路,努力为加快经济发展汇聚更多力量、营造更好环境、提供更优服务。在2012年创下新世纪以来最低5.1%的经济增速后,清远经受住了各种重大挑战和考验,逐步扭转了经济下滑势头,并确保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增长。

一是坚定调结构促转型发展信念。坚定不移地推进矿山整顿关闭工作,下大力气淘汰了一批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和落后产能,为其他产业发展腾出了更多空间。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深入推进工业技术改造,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49.2%,增幅居全省前列。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速产业集聚和升级,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抓手,已建成广州(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广州花都(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广州白云(英德)产业转移工业园和广东顺德清远(英德)经济合作区四个省级工业园区。2016年,四大工业园区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到31.2%,比2012年提高15.6个百分点。传统四大支柱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和电力的生产供应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2年的60.4%调整到2016年的57%

二是创新发展动力。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清远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努力探索具有清远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不断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华南863科技创新园和天安智谷创业创新基地两个科技孵化器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华炬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粤东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孵化器。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 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 家、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2 家。清远高新区被认定为国家火炬高性能结构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和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园区。创新驱动成果丰硕,2016年专利申请量比2012年增长了3.1倍,专利授权量增长了1.4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了62%

三是抢抓发展机遇。以省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为突破口,以“广清一体化”战略为契机,开创转型发展新局面。“南融北康”深入推进,“广清一体化”战略上升到省级战略并纳入省“十三五”规划。三年来,广清产业园签约入园项目103个,已动工项目42 个,投产项目4 个,创造了全省瞩目的“广清园速度”,入园项目的质量、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效益位居粤东西北地区前列。

四是增强发展后劲。借力“三大抓手”,有效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五纵三横、一江三轨”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加速推进一批投资千亿元的产业项目成功落地,长隆森林主题公园、神华国华、新兴际华、欧派家居、金发科技等一批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产业项目有序推进,为巩固并提升全市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燕湖新城、省级职教基地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明显增强,2015年,清远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成为引领我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

 

清远展望:“三统筹”促经济二次起飞

 

面对新常态,立足新方位,树牢新理念,开创新局面。“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振兴粤东西北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市尚未完成工业化中期阶段任务,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既要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切实强化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举措,也要扫除经济发展的诸多障碍。结合当前清远实际,建议重点抓好“三个统筹”,力促我市经济实现二次起飞。

——统筹抓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改革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为持续健康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道路,是为了更深入的发展。但在改革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多方阻碍和束缚,其阻力主要有三个方面:意识形态阻力、既得利益阻碍和官僚主义惯性,其中破除既得利益尤为艰难。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应时合势、精准发力,才能破除万难,改革也才能取得突破和成功。一是改革要有前瞻性,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保证改革不迷失方向;二是改革要有指导性,要紧密结合清远的实际情况,在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出指导性意见;三是改革要有针对性,针对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全力攻关。找准一个支点,就能撬动整个地球;找好改革支点,才能开创清远发展新格局。要想为清远发展提供持续强劲的动力,我们必须坚持以改革为统领,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用改革的精神推动清远在新一轮竞相发展中实现赶超和跨越。

——统筹抓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由于地理环境、资源要素以及功能划分的不同,我市北部地区发展较之南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和差距。鉴于北部地区生态功能特性,在县处级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评中,市委市政府审慎考虑全面取消了北部生态区GDP和工业增加值的考核,各地抓经济工作的劲头明显开始有所放松。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不唯GDP并非不要GDP,不考核也不等于不要经济发展,而是要从地方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既要努力实现高标准、高层次、高质量和高效益的发展,也要积极探索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新路子。我市北部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只有20%,但农业比重占全市接近40%。在工业发展受到约束的影响下,一方面可以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加快现代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精深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优势旅游资源,寻求第三产业的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是我市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阻碍我市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统筹推进全市加快发展不仅是顺利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我市全面实施“南部融珠、北部奔康”行动计划的迫切要求。

——统筹抓好增量与存量的关系。经济总量不大、发展不足仍然是当前我市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在坚定不移地调结构、促转型的过程中,统筹做好存量和增量“加减法”必须坚持做活存量,做优增量。做活存量能更好地提升经济发展质效,做优增量则能更多地积聚发展后劲。在处理增量和存量的关系上要突出市场化力量,更加注重发展增量来带动存量优化,以项目结构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紧瞄准产业和科技发展变革前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动力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