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受市场需求因素影响,水泥单价比去年同期有较大的增长,另外陶瓷行业产能扩大,高能耗行业生产的大幅反弹,我市工业能耗呈现逐步攀升的势头。GDP能耗不降反增,节能形势相当严峻,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本年节能目标将难以完成。
一、能源消费基本情况
(一)三大节能指标同时上升。经省统计局初步核算,一季度GDP能耗上升4.63%,离全年下降3%的目标相差7.63个百分点。GDP电耗上升5.2%,工业增加值能耗上升9.72%。这三大指标同时上升,是十二五时期首次出现的。
(二)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同比增幅大。一季度累计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157.97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2.04%,增幅比去年同期多12.1个百分点,是我市自2012年以来最高的增速。增速在全省二十一个市中排名第七,比全省平均水平5.6%多出6.44个百分点。
(三)六大高耗能行业占工业能耗比重大。我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集中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三大行业。我市一季度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为138.9万吨标准煤,占全部规模工业总能耗的87.9%,见图1。
图1: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比重
(四)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能耗大幅增长。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能源消费119.1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3.3%,拉动全市规模工业能耗9.9个百分点。其中我市的两大支柱行业水泥行业和陶瓷行业能耗分别增长6.9%和30.9%,水泥熟料产量同比增长34.3%,瓷质砖产量同比增长24%。主要原因是:1、去年年底新增三个陶瓷企业,这三个企业一季度合计消费能源1.8万吨标准煤,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长1.7个百分点。2、2012年“8.27”爆炸事故后,龙山水泥部分生产线停产,到13年1月只有一条生产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节能空间小,任务重。“十一五”期间我市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技术工艺改造、回收利用等一系列管理节能和技术节能措施的到位,有效弥补了结构因素产生的耗能量。高耗能行业能源利用率有较大幅度提高,节能潜力得到较大程度的挖掘。从我市主要高耗能产品单耗看,一季度我市水泥行业的每吨水泥熟料综合能耗是
(二)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及各产业内部的构成及比例关系,由于不同产业或行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生产要素投入和使用模式不同,从而生产相同增加值所需的能源消耗也不相同。相对于第一、第三产业来说,第二产业内工业的能源消耗明显较高,工业内部不同行业的能耗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别。虽然通过技术进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但产业特质决定了工业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仍属于高耗能产业。如表1所示,尽管我市“十二五”时期到目前为止,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30.5%,但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仍比第三产业高9.1倍,为2.378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内高耗能行业和水泥、陶瓷行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工业平均水平高3.5倍和2.5倍,分别为10.637和8.2吨标准煤/万元。因此,调整产业或行业结构,降低经济总量中工业比重,特别是高耗能行业比重,相应提高第三产业或低耗能行业比重,对于减少能源需求、实现节能降耗至关重要。
表1:一季度分行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情况表
|
|||
行业名称
|
增加值
(亿元)
|
能耗(万吨标准煤)
|
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
全社会
|
183.5
|
222.62
|
1.213
|
第一产业
|
22.7
|
3.65
|
0.161
|
第二产业
|
82.1
|
179.72
|
2.189
|
规模工业合计
|
66.4
|
157.97
|
2.378
|
六大高耗能行业合计
|
25.5
|
138.93
|
5.449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13.8
|
119.13
|
8.642
|
其中水泥
|
7.4
|
78.82
|
10.637
|
其中陶瓷
|
4.3
|
35.27
|
8.200
|
第三产业
|
78.7
|
18.58
|
0.236
|
(三)高耗能工业行业对能耗的拉动作用明显大于其对增加值的拉动作用。如表2所示,我市一季度高能耗行业对能耗拉动11.9%,高于对增加值的拉动2.5个百分点。我市的支柱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建材行业)能耗拉动高于增加值拉动6.2个百分点,其中水泥行业高出0.9个百分点,陶瓷行业高出5个百分点。建材行业的能源产出率较低,消耗了全市四分之三的规模工业能耗,只产生了五分之一的工业增加值;而其中的水泥行业消费了一半的规模工业能耗,只产生了十分一的工业增加值。建材行业能耗和增加值的不同步增长是造成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上升的主要原因,也是推动单位GDP能耗上升的主要因素。
表2:主要行业增加值、能耗比重及拉动率
|
|||||||
行业名称
|
工业增加值
|
能耗
|
能耗拉动高于增加值拉动百分点
|
||||
一季度累计(亿元)
|
一季度比重(%)
|
拉动%
|
一季度累计(万吨标准煤)
|
一季度比重(%)
|
拉动%
|
||
规上工业合计
|
66.4
|
100.0
|
1.6
|
158.0
|
100.0
|
12.0
|
10.4
|
在总计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合计
|
44.7
|
67.2
|
9.4
|
138.9
|
87.9
|
11.9
|
2.5
|
一、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13.8
|
20.8
|
3.7
|
119.1
|
75.4
|
9.9
|
6.2
|
其中水泥
|
7.4
|
11.2
|
2.7
|
78.8
|
49.9
|
3.6
|
0.9
|
其中陶瓷
|
4.3
|
6.5
|
0.9
|
35.3
|
22.3
|
5.9
|
5.0
|
二、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1.4
|
2.2
|
0.3
|
9.1
|
5.7
|
1.5
|
1.2
|
三、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7.6
|
11.4
|
-0.2
|
8.3
|
5.3
|
0.6
|
0.7
|
四、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1.9
|
2.9
|
1.1
|
2.2
|
1.4
|
0.0
|
-1.1
|
五、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8.2
|
12.4
|
0.8
|
0.2
|
0.1
|
-0.1
|
-0.9
|
三、对策建议
第一,密切关注能耗抬升势头。对陶瓷、水泥、钢铁等已出现加快苗头的高耗能行业,加强生产与能耗变动的跟踪监测,早预警、早部署。加大调控力度,严格控制高耗能企业耗能的过快增长。
第二,加强对高耗能行业的发展规划,防止高耗能产业的无序扩张和重复建设。严防高耗能项目盲目扩张,严把项目审批关,切实控制能耗增量。加强对高耗能行业、企业的调度指导,合理控制能耗总量。
第三,大力推进结构节能。加快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变被动结构调整为主动调整。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迅速提升陶瓷、钢铁、有色、化工、等传统行业的设计、制造、装备和管理水平,实现传统产品结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