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简析

来源:清远市统计局 访问量:-发布时间:2010-02-08

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很重视关注民生,关心百姓生活。清远市区从2005年开始进行对城镇居民收入进行调查工作,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调查就更早于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目前,省委、省政府对市(厅)、市对县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考核评价指标中就有城乡居民收入比”①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与人均GDP增长速度之比”②等指标。那么,清远市城乡居民收入状况如何?两者存在什么差距和问题?本文利用有关数据进行简要的分析。

据初步统计: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15元,比2008年增加1309元,增长10.1%;我市的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8%1.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3%0.8个百分点。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509元,比2008年增加622元,增长12.7%;我市的增幅高于全国水平(8.2%4.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水平(7.9%4.8个百分点。2009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继2008年以来又一次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虽然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速,但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在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一、清远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1、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额扩大,比值在上升。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额为9851元,比2008年(9064元)增加787元,增长8.7%。城乡居民收入比也呈现递增趋势。2005---2009年,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的比值分别是2.5812.6812.7612.85:12.791。从城乡收入比的运行轨迹看,清远市与全国基本相同,近几年来呈现单边上行态势,但清远市城乡收入比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城乡收入比由2005年的3.151下降到2009年的3.121。全国城乡收入比则由2005年的3.221扩大到2009年的3.331

2、清远市城乡居民收入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09年清远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15元,而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575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分别低7255元和2855元;2009年清远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509元,而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906元,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低全省水平1397元,高出全国水平356元,也是第一次超过全国水平。
    3、恩格尔系数在下降居民生活水平在提高。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2009年清远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9,比2008年(47.2)下降了0.3个百分点,处于小康的区间;而2009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7,比2008年(49.1)下降了2.4个百分点,下降速度在加快,但也是处于小康的区间。因此,我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距离富裕程度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导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拉大。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乡居民生产条件、生产效益相差较大。而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远远低于城镇,也使得农业生产的硬环境差于城镇。

2、城镇化进程缓慢2009年清远市的城镇化率为34.9%,比2008年(34.6%)提高了0.3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十分缓慢。2008年我市的城镇化率比全省水平(63.4%)低28.8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倒数第一。这说明我市的农村居民仍然占绝大多数,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
   3、农民工资性收入相对较少。目前,非农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09年清远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为3168.4元,比全省水平(4089.7元)少921.3元;其所占比重达到57.5%,比全省比重(59.2%)低1.7个百分点。非农纯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51.7%。但是,由于各县(市、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程度也不同。另外,农民工工资整体水平偏低,且缺乏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的增长机制,致使农民非农收入相对较少。
   4、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在保障机制、保障水平等方面差别很大,互相分割,互不相融,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如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农村养老保险之间差别较大,农村养老保险范围、保险待遇太低,农村年龄较大的居民基本无收入来源。而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保障也存在农村不如城镇的因素等等。
   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几点建议
   1、加强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就业能力。围绕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来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农业技能,增强农产品加工出口的科技含量;围绕非农产业结构调整、市场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产业的适应能力,增强其择业竞争能力。通过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劳动技能,以适应劳务市场的竞争力。
   2、加大转移就业力度,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大力开展劳务信息服务工作,使劳务输出的组织管理有序化、合理化。各地要培育农村劳务经纪人,配备劳务信息员,设置劳务信息专栏,建立劳务信息平台,全方位开展劳务信息服务工作,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实现转移就业增收。
   3、大力支持农民创业,提高农民创收能力。积极引导、鼓励农村劳动力利用自身技能和当地资源创业。各地要在用地、收费、信息、工商登记、纳税、信贷等方面,降低门槛,给农民创业提供更大的支持、更多的帮助。鼓励农民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二三产业,实现创业就业来增加收入。
   4、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走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道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企农"双赢"。通过企业+农户的方式,带动农业生产规模化、市场化,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调整转移支付的结构与方向,建立各级政府相互分工、各有侧重、互为配套、城乡一体的转移支付体系。
   5、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根据农村的实际,通过多种途径,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农民获得最基本的社会福利,实现病有所医、贫有所济、老有所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加快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将农村养老保险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建立农村养老保障金。实施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的公共政策,如卫生政策、教育政策、就业政策等,保障农村和贫困家庭子女公平享有最基本的健康、教育和工作的权力与机会。

6、加快村改居的步伐,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安居。对市郊区镇、各地城关镇和中心镇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加快各项城市规划和配套设施建设,尽可能完善各项政策和配套改革,并加大宣传力度,创造条件加快村改居步伐,以优厚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引导农民进城就业安居。

 

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与人均GDP增长速度之比。该指标用以反映一个地区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增长相对于经济增长的变动情况,这个指标可以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人民分享的程度,体现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这一指标可以引导各地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将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地向人民倾斜。

城乡居民收入比。是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该指标衡量城镇与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