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扶持力度仍需加强

来源:清远市统计局 访问量:-发布时间:2010-04-02

为了加快我市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着力推动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城镇特色化、管理人性化的“四化”发展战略。农业产业化就是促进了农村资源向规模生产集中。市委、市政府为了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政策、措施。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培育和壮大了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增长。 为了了解我市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情况,我局于20091011月组织了“农业产业化”专题调研组,对全市九个县(市、区)进行了一次调研,也向涉农部门收集了一些资料,集体探讨了一些问题,现报告如下:

一、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

近几年来,我市在推动“农业产业化”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1、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迅速。据农业部门的统计:到2009年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178个。其中:带动型农业龙头企业125个。在带动型农业龙头企业中,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9个,其中:国家扶贫农业龙头企业2,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9个,省扶贫农业龙头企业8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70个。178个农业产业化组织年销售收入达58.6亿元,出口创汇3042万美元,带动农户33.7万户,户均年增收3392元;建立各种类型商品生产基地560个,涉及种植面积58.2万亩,养畜量156万头,占全市养畜量的87.1%;养禽3362万只,占全市养禽量的69.4%农业产业化的产值53.7亿元,占全市总产值(158.7亿元)的33.8%。我市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已形成一定规模。

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情况

 

 

 

 

 

 

 项目名称

计量单位

09

增长%

08

增长%

07

产业化组织总数

178

9.2

163

9.4

149

 #龙头企业带动型

89

-21.2

113

63.8

69

   #国家扶贫农业龙头

2

0.0

2

100.0

1

   #省重点农业龙头

9

28.6

7

250.0

2

   #省扶贫农业龙头

8

持平

8

 

0

年销售收入

亿元

58.6

13.6

51.6

14.7

45

出口创汇

万美元

3042

11.1

2739

-11.4

3092

带动农户

万户

33.7

13.9

29.6

9.6

27

带动农户增收

万元

114310

23.2

92813

24.9

74336

户均年增收

3392

8.5

3125

15.2

2713

建立各种类型商品生产基地

560

7.5

521

9.5

476

涉及种植面积

万亩

58.2

3.9

56

24.4

45

养畜量

万头

156

17.3

133

38.5

96

养禽量

万只

3362

14.5

2936

25.8

2334

                 

2、农产品品质不断优化。我市农产品品质通过招商引资和引进新品种不断优化。

1种植业良种种植面积超九成。  2009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69.09万亩,增长0.3%,其中:粮食良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90%,比2008年上升了5个百分点;蔬菜播种面积136.17万亩,增长3.2%,其中:蔬菜良种面积的比重达到92%,比2008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油料播种面积50.81万亩,增长3.6%,其中:油料良种面积的比重达到95%,比2008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形成了大宗农产品的粮食良种播种面积、蔬菜良种播种面积和油料良种播种面积都达到90%以上。

2)林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09年,全市拥有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种植面积已超过120万亩,一般用材林面积达1023万亩,初步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林木原材料生产基地。自2001年以来,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了威利邦木业公司、顺阳中钎板厂、五联中钎板厂等三家大型木材加工企业,年加工木材量达40万立方米,年工业产值达7亿元以上,从而彻底改变了过去只卖木材原材料的历史,也促进了林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使清远林业产业结构从以第一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一、二、三产业并举的格局。

3畜牧业形成“清远鸡”、“温氏猪”、“天农鸡鸭”品牌。2009年全市生猪出栏数179.1万头,增长9.4%;其中:“温氏”的生猪出栏数126万头,占全市生猪出栏数的比重达到70.4%2009年全市家禽出栏数4847.2万只,增长4.7%;其中:“天农”的家禽出栏数487万只,占全市家禽出栏数的比重达到10%。“清远鸡”出栏数1899.8万只,占全市家禽出栏数的比重达39.2%。在畜牧业方面形成了“清远鸡”、“温氏猪”、“天农鸡鸭”等品牌。

4)渔业建成了一定规模的优质高产水产品基地。2009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25.28万亩,增长5.7%,水产品产量9.68万吨,增长15%;其中:清城区的黄沙渔业基地水产养殖面积0.14万亩,水产品产量0.11万吨,增长15.8%;清城区的联益畜牧水产场水产养殖面积0.28万亩,水产品产量0.3万吨,增长20%;英德锦源农牧产品发展公司的水产养殖面积0.2万亩,水产品产量0.35万吨,新增100%;三家占全市养殖面积的比重为2.5%,占全市的水产品产量的比重为9%。初步构建了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优势水产品产业基地。

3农业产业化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市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五大特色产业带”和“四大基地”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并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为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作出了突出贡献。

1)“五大特色产业带”建设。一是清城区、清新县的鸡、鸭、鹅特色产业带,2009年出栏“三鸟”数3078万只,同比下降0.1%,占全市家禽的比重为63.5%2008年出栏“三鸟”数3082万只,同比增长7.1%二是英德市、清新县、佛冈县冰糖特色产业带,2009年种植面积为51.66万亩,增长31.3%,占全市沙糖桔种植面积的91%;产量为28.3万吨,增长38.2%,占全市沙糖桔产量的90.7%2008年种植面积为39.36万亩,增长39.5%,占全市沙糖桔种植面积的92.6%;产量为20.48万吨,增长34%,占全市沙糖桔产量的94.6%三是连山县、连南县优质有机稻特色产业带,2009年种植面积为1.5万亩,增长15%,占全市稻谷种植面积的0.7%;产量为0.75万吨,增长18%,占全市稻谷产量的1.2%2008年种植面积为1.3万亩,增长10%,占全市稻谷种植面积的0.6%;产量为0.63万吨,增长13%,占全市稻谷产量的1%四是阳山县、连州市蔬菜特色产业带,2009蔬菜种植面积为64.74万亩,增长0.8%,占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的47.5%;产量为76.31万吨,增长5.8%,占全市蔬菜产量的41.8%2008蔬菜种植面积为64.21万亩,下降1.1%,占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的48.7%;产量为72.11万吨,增长3.7%,占全市蔬菜产量的42.5%五是清城区、英德市奶牛特色产业带,2009年优质奶牛存栏6196头,增长5%,占全市奶牛存栏的95%;产奶量1.96万吨,增长19.8%,占全市产奶量的98%2008年优质奶牛存栏5960头,增长4.3%,占全市奶牛存栏的96.2%;产奶量1.63万吨,增长7.9%,占全市产奶量的99.4%

2四大基地” 建设。一是以连州为主的名优烟叶产区,2009年全市烟叶种植面积为1.96万亩,下降1.4%;产量为0.27万吨,增长2.4%2008年全市烟叶种植面积为1.98万亩,增长575%;产量为0.26万吨,增长518%二是以英德、连州为主的中药材基地,2009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为1.28万亩,增长49.1%2008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为0.86万亩,增长56.3%三是以英德、清新为主的优质竹笋基地,2009年全市竹笋种植面积为60万亩,增长1%,竹笋干产量1.42万吨,增长11%2008年全市竹笋种植面积为59万亩,增长2%,竹笋干产量1.28万吨,增长8.5%四是以英德、连南为主的蚕桑基地,2009年全市桑叶种植面积为6万亩,基本持平,蚕茧产量1.22万吨,下降25.7%2008年全市桑叶种植面积为6万亩,基本持平,蚕茧产量1.65万吨,增长5.1%

通过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截止2008年底,全市涉农产品中,有9个农产品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个产品注册“原产地证明商标”,拥有“国字号” 农产品区域品牌19个,“中华老字号”1个,“广东省著名商标”9个,“广东省名牌产品”11个,绿色食品A级认证产品5个。这些品牌的成功创建,大大提升了我市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农村居民储蓄创历史新高,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一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加快。2009年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国家增加了四项补贴,提高了粮食的最低收购价,实施了汽车、家电等下乡补贴政策,加大了农村水、电、路、气、房的建设。 2009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509元,增长12.7%;增幅高于全国水平(8.2%4.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水平(7.9%4.8个百分点。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87元,增长14.1%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281元,增长9.2%2009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继2008年以来又一次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二是近三年农村居民储蓄余额增速创历史新高。2009年末我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6.6亿元,增长13.7%。其中:城镇居民储蓄余额314.0亿元,增长11.7%;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2.6亿元,增长17.4%2008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36.7亿元,增长18.7%。其中:城镇居民储蓄余额281.2亿元,增长15.7%;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5.5亿元,增长24.7%2007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67.8亿元,增长12.4%。其中:城镇居民储蓄余额243.1亿元,增长8.4%;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4.7亿元,增长21.0%。可见,近三年农村居民储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城镇居民储蓄增长速度。农村居民储蓄额创历史新高,存到银行里的钱是真金白银,是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

二、农业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逐步形成了家禽、冰糖桔、有机稻、蔬菜、奶牛等“五大特色产业带”和烟叶、中药材、竹笋、蚕桑等“四大基地”以及“温氏猪”产业链。 但我市农业产业化的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仍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贷款难”和“土地流转难”等突出问题

1、财政投入资金偏少,农户的启动资金贷款难。从2007年到2009年各县(市、区)上报财政资金投入到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来看,我市各级财政的资金投入不理想,全市投入最多的是清新县,逐年递增的有开发区,英德市、阳山县,逐年递减的有清新县,时有时无或时多时少的有清城区、连山县、连南县、佛冈县、连州市。

我市农村经济实力比较薄弱,农民的收入也相对较低,原始积累相对较少,许多农户想参与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的种养发展,早日脱贫致富。但是,每当农户筹集资金来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如建鸡舍、猪舍以及交纳保证金等,就遇到金融机构贷款难的问题,也就无法参与农业龙头企业的种养经营规模,这不但制约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影响农民增收。

2、土地流转未能形成规模,促进农业集约生产经营。我市正在进行土地流转普遍存在问题:一是因农民的“恋土”问题不太愿意流转;二是县、镇、村干部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民与开发商的事情不大愿意插手干预;三是农民与开发商因流转地价谈不拢及农民怕失地后生计出路有问题;四是土地流转缺乏广泛深入宣传和缺乏可操作问题等。致使土地流转形式单一零散无序难以形成规模,而且合同违约也时有发生,纠纷不断。虽然近期在清新县三坑镇和清城区石角镇七星村委会进行的省、市级试点的土地流转形式较为成功,各地正在探索中,如难以形成流转规模,必然制约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种养规模发展。

3、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机制不完善、联结不紧密。我市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不太稳定,利益纠纷时有发生,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的履约率偏低,全市订单联系户数只占带动农户数的23.3%,履约订单成交额仅占销售收入的19.6%,因而不能做到同甘共苦,不能形成长久的互惠互利合作关系,农户很难分享到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好处和流通环节的商业利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化的发展。

4、产业发展的层次较低,科技含量不高。目前我市农业市场开拓方面严重不足,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较低,品牌效应和产品知名度也不高,到2009年全市通过了HACCP认证农业龙头的企业只有6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农业龙头企业也只有5家,直接影响整个产业化进程的效益。加上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名牌意识不强,造成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较低。也直接影响了对基地对农户的带动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以及自身的经济效益,从而制约了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5农产品精、深加工与营销服务不足。目前我市农业生产仍只重产量不重品质,只重销售不重加工与包装,而且加工技术落后、加工水平低,销售方法原始,营销人员缺乏等,致使绝大多数农产品基本上仍以初级产品的状态进入消费领域,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同时,由于相应的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销售中介组织的缺乏,市场供求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制约生产效益难以提高。 

6、温氏猪苗供不应求,影响农户养猪积极性。温氏在建猪场在征地迁坟时当地农民存在不配合的现象,阻碍了种猪场的布点和建设滞后,导致有些地方猪苗供不应求,有些养殖大户达不到年产2.5批猪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户养猪的积极性。

7、林权尚未明晰,流转无法进行。目前我市林权制度改革因各种因素推进步伐仍然比较缓慢,加上林业用地流转在林权确权前仍无法推开,要想大力发展我市的现代林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还有一段路程要走,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我市林业优势的发挥,也会制约林农的增收。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上新台阶的建议

为了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上新的台阶,必须贯彻好、落实好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扶持农业产业化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我们这次调研中对一些问题进行探讨,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议供参考。   

1、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扶持力度,切实解决贷款难问题。政府除要从政策层面上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财政及金融扶持。每年的专项扶持资金要用在关键之处。一是实行贷款贴息。对经审核评为国家、省、市、县级的农业龙头企业用于增资扩产、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收购等的贷款进行贴息。二是实施项目扶持。突出重点对经审核评为县级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改创新、产品研发以及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引进等项目实行择优扶持。三是进行品牌扶植。对农业龙头企业产品新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新取得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取得国际质量认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四是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信社应对种养大户实行无抵押或低抵押的贷款方式,拓宽农户筹资的渠道,真正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五是保险业应全面向农村延伸,不断扩大投保险种,将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纳入投保范围。

2、加快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促进农业集约生产经营。一是要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削弱土地保障功能。应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探索建立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二是应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充分、深入地了解土地流转方面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土地流转,增强农民离土的安全感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健全流转监管机制,规范流转程序与完善流转手续。四是创造宽松环境,培育和完善流转的信息平台和服务平台体系。五是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和速度,尽快解除城乡居民户籍限制屏障,鼓励和促进农民进城就业安居,从而加速农村土地流转。六是培训土地流转工作人员,认真彻底解决土地流转纠纷和历史遗留问题。七是认真总结清新县三坑镇和清城区石角镇七星村的试点经验和做法,及早召开试点现场会并在全市推广。

3、以创建生猪调出大县为目标,大力发展温氏带动战略。2009年温氏生猪占全市生猪出栏量的70%以上,带动战略十分明显。温氏集团在我市发展养猪业未达到饱和状态,仍有发展空间,我市农户养猪的积极性高涨,连州、阳山、英德、清新等县(市)有创建生猪调出大县的意向和条件,发展养猪的前景广阔。但是,温氏在布点、扩点上经常遇到征地、迁坟当地村民不配合的问题,因此,县、镇二级政府和村委会应给予企业在征地、迁坟方面给予以大力支持,加快温氏的布点、扩点,尽快建场供应猪苗,积极配合、广泛宣传深入细致地做好当地农户工作,加快生猪调出大县的建设,带动更多农户致富。

4、扶强做大蔬菜专业户,建成港澳、珠三角地区蔬菜供应基地。在我们这次调研中了解到我市“三连一阳”、英德等地的蔬菜在港澳、珠三角地区销售,其质量、价格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市场供不应求,销售前景十分看好。在港澳、珠三角地区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由于市场销售很好,很多蔬菜专业户都想扩大种植规模,但受到土地流转的制约难以扩大规模。对于这些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蔬菜专业户,当地政府主管部门要帮助解决因扩大规模所需土地流转的难题。扶强做大蔬菜专业户,把“三连一阳”、英德等地,建成港澳、珠三角地区蔬菜供应基地。

5、加快林权改革步伐,试行林地流转。全市要以“绿色经济强市、华南休闲之都、岭南宜居名城”的定位为优先发展林业,以“敢为先”的精神推进林权改革,在试行中有序推行林地流转集约经营,做大做强我市的“林业大文章”,使林业与种植业、牧业、渔业同步全面发展,市、县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积极扶持经确权后经营林业的单位和大户,促进林企和林农的增收。

6、开发北江水产品养殖业,形成江河特色产业。我市北江已建成了飞来峡、白石窑梯级;滃江长湖梯级;连江小北江梯级;即将建成的清远水利枢纽梯级等,将形成面积非常大的北江、滃江、连江水面,我市江河水质优良,是一个很好的水产品养殖基地。政府水产主管部门要牵头,引进水产品养殖龙头企业,开发北江、滃江、连江带动当地水产养殖业,形成江河特色产业。

7推进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同体。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同农民的联结机制,是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要求。 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树立农业发展我发展、我与农业共兴衰的经营指导思想,直接建立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由企业提供种子、技术、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由农民按企业要求组织生产,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真正建立起企业与农民的紧密联结机制,确保企业有稳定优质原料来源,确保基地农民有稳定的经济收入。

8、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提高产业化快速发展。一是引导龙头企业率先执行国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和完善企业标准,并主动把执行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技术和工艺要求引入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档次,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二是要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监督和规范市场秩序,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及辅助材料的监测、许可和认证,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扶持和激励企业打响品牌,创优名牌,对品牌、名牌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并优先考虑申报有关的项目扶持资金,坚持扶优扶强,深化企业品牌意识。

9、解决好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难点问题。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农业企业和大专院校合作,积极引进、研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路子,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组织科技开发或技术推广;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健全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多渠道增加对重大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业附加值,增强产品竞争力

10、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做强、做大“五大特色产业带”和“四大基地”。 我市“五大特色产业带”和“四大基地”已发展为一定规模,并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市、县党委、政府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来扶持“五大特色产业带”和“四大基地”的建设。让“五大特色产业带”和“四大基地”来推动我市的农业产业化上一个新台阶。

11、开通清远市农副产品销售网络。我市农副产品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产品销售由于受农贸集市场、专业批发市场、销售中介的缺乏,以及市场供求信息不灵等因素的影响。为了解决农副产品销售渠道不畅,请农业主管部门牵头,利用市、县、乡镇(街道)三级政府的信息平台,专门开设“清远市农副产品展销平台”,在网上展销我市的农副产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