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来源:清远市统计局 访问量:-发布时间:2010-09-15

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既是经济学界的热门话题,也是各级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根据清远市历史统计数据,结合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进行分析,就我市如何从市情出发,抓住全国范围内结构调整的机遇,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我市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供参考。

一、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一般理论分析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非常密切,产业结构的演进会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总量的增长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加速演进。从地区经济层次看,地区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同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侧面,经济增长从总体规模方面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数量扩张,而结构变化则从部门组成方面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演进,其实质是通过结构调整来提高产出和效益水平。二者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经济增长引起产业结构变化,而产业结构变化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因此,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演变决定着地区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二、我市产业结构分析

(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

1988年建市以来,全市经济迅猛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二、三产业在调整中快速增长。GDP除“九五”时期以外,其他时期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见表1)。生产总值由1988年的34.52亿元增至2009861.59亿元,年均增长14.0%。三次产业均持续增长。其中,第一产业从1988年的18.87亿元增加到2009101.85亿元,年均增长 5.1%;第二产业从19888.18年亿元增加到2009485.29亿元,年均增长20.8 %;第三产业从1988年的7.47亿元增加到2009274.45亿元,年均增长14.6%。全市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8年末,全市二、三产业法人单位数为10041个,比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增加2151个,增幅达27.3%;产业活动单位数为14681个,比2004年增加 1602个,增幅为12.2%;企业法人单位数6039个,增加2199个,增幅57.3%企业法人资产总额2213.3 亿元,比2004年增加1264.4亿元,增幅1.3倍。这些数据显示,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市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性产业活动单位数量增加,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

1   我市各时期GDP增长速度及三次产业平均增长速度

单 位%

 

GDP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八五”时期

14.9

7.2

26.6

15.4

“九五”时期

6.1

4.1

5.9

8.6

“十五”时期

15.4

3.7

25.4

17.2

“十一五”时期

24.8

4.9

37.6

18.0

1988-2009

14.0

5.1

20.8

14.6

 

19882000年,我市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为辅。第一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42.7%,二、三产业分别为28.9%28.4%。进入21世纪第一个五年时期,第一产业比重持续递减;第二产业发展并不快,所占比重保持在25%左右;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所占比重由建市初期的21.6%,直线上升到2003年峰值42.5%。进入“十一五”时期,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地位的格局迅速形成。产业结构由1988年的54.723.721.6调整为2009年的11.856.331.9。产业结构模式已由“一、二、三”型转变为“二、三、一”型(见下图1)。按照国际经验,产业结构常演进的一般规律是,先“一、二三”模式(前工业社会,金字塔型),经过“二一三”模式(工业化初期,橄榄型)和“二三一”模式(工业化中期,橄榄型),转变为“三二一”模式(工业化后期,倒金字塔型)。2009年我市人均GDP22628元,超过人均2500美元的水平。按照工业化的阶段划分标准,清远的经济发展格局已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

产业结构优化还体现在法人单位数变化上,2008年末,清远地区法人单位主要集中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为6710个,比重为66.8%,2004年下降了5.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法人单位为3320个,比重为33.1%。个体经营户的情况也一样,有92.9%的单位数集中在第三产业。

 

2  20042008年单位数的产业分布

 

 

2004

2008

单位数(人)

比重(%

单位数(人)

比重(%

法人单位

7890

100.0

10041

100.0

第二产业

2169

27.5

3320

33.1

第三产业

5713

72.4

6710

66.8

产业活动单位

13079

100.0

14681

100.0

第二产业

2575

19.7

3691

25.1

第三产业

10343

79.1

10877

74.1

个体经营户

81322

100.0

76927

100.0

第二产业

7707

9.5

5471

7.1

第三产业

73615

90.5

71456

92.9

(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1、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新兴行业人数增加

建市初期,我市全部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68.2%,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只占12.3%19.5%。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推进,劳动力比重在第一产业持续降低,在第二、三产业持续上升,第一产业随着耕地的减少和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其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到200957.8%;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为20.6%21.6%。从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变化来看,2008年末,我市二、三产业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比2004年分别增长81.8%19.1%(见表3),第二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增速大大超过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变动的基本趋势表明,从农业中退出的劳动力大部分进入第二、三产业,这是我市工业化进程的一个典型特征。

3    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分产业变化情况

                                                 单位:万人

 

2004

2008

增幅%

第二产业

161544

293745

81.8

第三产业

159321

189679

19.1

2008年末,在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制造业从业人员占绝对优势,比重为48.3%,其次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和建筑业,这4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占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75%。与2004年相比,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零住餐业所占比重分别下降5.21.80.50.40.3个百分点;而房地产和建筑业从业人员比重却明显增加,分别上升了0.90.7个百分点(见表4)。反映了我市从业人员从传统行业逐步向新兴行业转移的趋势。

4  2004年和2008年法人单位从业人员行业分布情况

   

2004

2008

从业人员(人)

比重(%

从业人员(人)

比重(%

   

321317

100.0

484202

100.0

第一产业

452

0.1

778

0.1

第二产业

161544

50.3

293745

60.7

采矿业

5691

1.8

9542

2.0

制造业

119633

37.2

233711

48.3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3575

4.2

13882

2.9

建筑业

22645

7.0

36610

7.6

第三产业

159321

49.6

189679

39.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0150

3.2

13183

2.8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2826

0.9

3918

0.8

批发和零售业

9287

2.9

13848

2.9

住宿和餐饮业

10100

3.1

13788

2.8

金融业

7380

2.3

8693

1.8

房地产业

4627

1.4

10905

2.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6185

1.9

5074

1.0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2844

0.9

3484

0.7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4278

1.3

5556

1.1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2175

0.7

2501

0.5

教育

35313

11.0

44611

9.2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1299

3.5

12865

2.7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3883

1.2

2855

0.6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48974

15.2

48398

10.0

2、就业与产业结构偏离度进一步缩窄

就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可以用产业结构偏离度测算,即某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与该产业增加值比重之差。偏离度的主要含义是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一种不对称,不适应状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越不对称、不适应,两者的偏离度越高,就业的产业结构效益越低下;偏离度越小,就业的产业结构效益越高,表明就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较适应,产业发展较均衡。

5   清远三大产业20082009年偏离度变化情况分析

 

 

第一产业

偏离度

第二产业

偏离度

第三产业

偏离度

偏离度

绝对值合计

 
 

2008

48.5

-38.2

-10.3

97

 

2009

46.0

-35.7

-10.3

92

 

     5为我市近两年就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变化情况。虽然我市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适应状况有所改善,两年的偏离度呈缩窄趋势,但2009年绝对值合计数为92,仍较大,大大高于全省45.8的平均水平。说明我市就业结构的变动还明显滞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还存一定的偏差,就业结构调整存在较大空间。

(三)第一产业比重偏大,产业结构高度化有待提高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某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全省及各地市相比,清远产业结构高度化仍较低。尤其是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速度明显偏慢,出现了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现象。从表6可以看出,我市第一产业比重11.8%,远远高于全省(5.1%)和珠三角地区(2.2%)平均水平。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32.1%,在全省21个地市居倒数第一位,甚至比五个山区市平均水平低4.7个百分点。虽然我市建市以来,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和调整,经济总量从建市初期倒数第3位,上升到2009年的13位,但仍处在全省的中下游水平。从排在前12位地市看,除茂名、湛江和肇庆其三次产业结构与我市较接近外,其他市的结构有个共同点,就是第一产业比重偏小,二、三产业结构较高度集中,大大优化于我市三次产业结构,说明我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6   2009年清远与全省及各地市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GDP

三次产业比重%

人均GDP

总 值

位次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总 值

位次

广   

39081.6

 --

5.1

49.2

45.7

41166

 --

广   

9138.21

1

1.9

37.2

60.9

89082

2

   

8201.32

2

0.1

46.7

53.2

92772

1

   

1038.66

10

2.8

52.4

44.8

69889

4

   

1035.87

11

5.5

55.0

39.5

20385

12

   

4820.90

4

2.0

63.0

35.0

80686

3

   

578.75

15

14.1

40.9

45.0

19549

14

   

405.50

19

13.1

52.0

34.9

13928

19

   

519.29

17

21.0

39.7

39.3

12558

21

   

1414.70

3

6.4

55.8

37.8

35819

7

   

390.04

20

17.3

44.5

38.2

13363

20

   

3763.91

5

0.4

48.4

51.2

56601

6

   

1566.41

6

2.9

57.7

39.4

62304

5

   

1340.88

7

7.8

58.0

34.2

32139

8

   

527.27

16

23.2

40.8

36.0

22132

11

   

1156.67

9

21.5

38.6

39.9

16647

16

   

1231.25

8

19.5

37.4

43.1

19979

13

   

862.00

12

19.2

37.1

43.7

22415

10

   

861.59

13

11.8

56.3

31.9

22796

9

   

480.18

18

7.4

55.0

37.6

18681

15

   

816.09

14

11.8

54.6

33.6

14159

18

   

344.51

21

25.9

40.4

33.7

14276

17

按经济区域分

 

 

 

 

 

 

 

珠 三 角

32147.00

 

2.2

48.0

49.8

67407

 

   

2722.18

 

9.4

53.4

37.2

16665

 

西   

2915.19

 

21.0

38.5

40.5

18816

 

   

2709.63

 

16.0

47.2

36.8

16726

 

(四)第二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进入21世纪,为加快我市经济的发展步伐,市委市政府先后实施了“三化一园”和“四个化”发展战略,加大对第二产业投资力度,2004-2009年间,投资金额累计达到1300.9亿元,年均递增40.8%。投资规模的扩大,大大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对整体经济的带动效率增强。图2、表7给出了我市“六连冠”时期(2004-2009年)三大产业对GDP增长贡献份额情况。从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平稳,且贡献率在10%以下;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04年的41.5%%下降到200923.3%;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一路领先,到2009年达到71.4%,呈稳步上升趋势。六年间,三大产业结构由1988-2003年的40.327.332.4演变为15.551.033.5;第一、二、三次产业年均增速分别为4.3%42.3%18.4%,比19882003年间分别提升了 -1.328.23.9个百分点。由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带动我市整体经济年均增长24.5 %,比1988-2003年间增速提升了14.1个百分点。实证分析我市经济高速发展,是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来提高规模和速度水平的。

7   清远2004-2009年三大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和拉动率

 

年份

经济贡献率%

经济拉动率(百分点)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4

3.5

55.0

41.5

0.7

11.0

8.3

2005

4.1

69.1

26.8

1.1

19.2

7.5

2006

1.6

73.2

25.2

0.5

22.3

7.7

2007

2.7

71.5

25.8

0.9

23.5

8.5

2008

3.7

68.9

27.4

0.7

13.9

5.6

2009

5.2

71.4

23.4

0.9

11.7

3.7

(五)以制造业为主体,工业内部结构趋向重工业和支柱产业

一是制造业仍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工业是第二产业的主体,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8年,全市制造业产业活动单位1888个,占工业产业活动单位比重54.9%2009年,规模以上制造业完成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91.8%。由此看来制造业的不断优化升级,是清远工业结构趋向合理的关键所在。

二是重工业化趋势加快。“十一五”时期,在资本增量中,重工业资产增量占74%2009年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也由2005年的27.572.5调整为23.376.7

三是支柱产业带动效应明显。有色金属加工、建筑材料、电器机械、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十大规模以上支柱产业加速发展,成为清远结构优化的一大亮点。2009年十大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78.5%,完成增加值440.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 50%以上,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六)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现代服务业有待加快发展

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8年,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邮电业(4.3%),批零住餐业(14.9%)、金融保险业(5.6%)、公共管理业(包括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33.1%)等传统服务业的产业活动单位数占全市比重60%以上,而现代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软件业、科学技术业、租赁商务服务业的产业活动单位数分别仅占3.6%5.5%3.7%2009年,全市交通运输邮电业、批零住餐业、金融保险业和公共管理业等传统行业实现的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为60.5%,对第三产业贡献率为54.7%;而信息传输软件业、租赁商务服务业和房地产业,三大行业所占比重为18.7%,对第三产业贡献率仅为29.2%。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增长,是清远优化产业结构的当务之急。

三、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是促进清远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虽然我市近几年发展速度加快,但工业化水平仍较低。与我国整体产业结构水平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同珠三角地区相比,差距更加明显。现阶段,清远的工业化面临着双重压力,一个是改造传统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化的压力;另一个是追赶发达地区,改变落后地位的压力。只有抓住机遇,创造条件,加快工业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才能保证我市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

(一)调结构、促转变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调结构尤其是调整产业结构是今年我市经济工作重中之重。也是我市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的战略抉择。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市积极面对,由于措施得力,2009年全市经济社会已回到良性增长轨道。全年生产总值完成了861.6亿元,人均GDP超过2500美元。2010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长14.3%。虽然我市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回升势头,但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经济增速放缓、增长后劲减弱、产业层次较低,节能降耗形势严峻等。如何在后危机时期把握新一轮产业发展良机,我们只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能有效应对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把危机转化为机遇,实现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
   
(二)调结构、促转变是清远争先创优的必然要求

今年省委书记汪洋在粤北山区(清远)现场会上要求我市“继续当好高速增长的排头兵和又好又快的示范市”,既是鼓励也是压力。目前,清远发展面临的形势,可以说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从“追兵”看,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860亿元以上的地市有13个,其中清远(861.59亿元)排第13,肇庆(862亿元)已经赶超我们列12位,紧跟随后的揭阳和韶关市,经济总量与清远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从“标兵”看,广州、深圳、佛山、珠海等市纷纷把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作为实现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战略,正在培育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经济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会退。如果清远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争创发展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就会在新一轮发展中扩大与“标兵”的差距,就有被“追兵”赶超的可能,难以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继续当好山区排头兵的目标。
   
(三)调结构,促转变是清远破解发展难题、实现新一轮发展的根本途径。建市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经济粗放型增长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与科学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三次产业看,工业总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比重偏低,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较低。从自主创新能力看,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完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不强。从人才资源看,高层次创新人才严重短缺,全市从事研发人员还不到2000,人才总量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仅占1.1%,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资源环境看,能源资源日趋紧缺,土地供需矛盾不断凸现,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发展中出现的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在清远的具体反映,其本质和根源是发展方式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四、清远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及对策

(一)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考虑的因素

1、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是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贯穿于“十二五”乃至于更长一段时期。因此,在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时需要考虑国际和国内环境在今后时期的变化。从国际环境来看,国际经济和贸易处于缓慢增长期,出口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下降,我市外向型经济面临较大压力。从国内条件来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变的过渡时期,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一时期投资率仍呈现上升趋势,伴随着产能过剩矛盾加剧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根据清远实际情况,在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的增长,仍需要靠投资的扩张而依赖工业的拉动,但淘汰落后产能、降低能源消耗压力不断加大。

2、科技进步突飞猛进,正成为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等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科技进步催生新的产业,候选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根本动力。当前省委省政府要求清远加快对接“广佛”都市圈,加快融入珠三角,建设“大广州卫星城市、珠三角高端产业成长新区、华南休闲宜居名城”,为了实现这个定位目标,清远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更必须依托科技进步的力量,按照经济布局构筑“三圈四带”, 推进自主创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扶持和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

3、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的分工格局正在形成。当前正处国际金融危机后发时期,各国抢抓机遇,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国内尤其是广东省也在实施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珠三角等发达地区正在“腾笼换鸟”,进行新的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劳动密集、资源密集型产业加快向周边拥有低成本资源优势的欠发达地区流动。因此,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充分利用这一机遇,根据我市实际,有选择地积极主动的接受产业转移。

4、注重扩大就业,有利于“双转移”。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2009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1.4万人,失业率为3.2%。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率为55.4%。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平衡状况在今后相当长时间仍将存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对劳动力需求较大,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我市劳动力资源丰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

5、市场需求升级加快。目前我国市场需求正处在结构升级阶段,发展型、享受型的消费不断上升,追求较大生活质量,绿色消费、精神消费已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选择。但是也要看到,我国的市场需求具有多层次性、城乡不同步的特点,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要注意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

6、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所谓产业集聚,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这些大量中小企业集群体,它们彼此之间通过分工与合作而结成稠密的区域网络组织,共同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这些专业化的产业集聚体内部的生产率不断提高,创新活动不断涌现,从而呈现很强的区域竞争力。目前,清远市已经形成了部分产业集群,如清城区废旧五金拆解加工产业、清城区源潭建材陶瓷产业、清新制鞋产业等。但这些中小企业集群体规模小,效益低,区域竞争力还不强。在新一轮产业结构布局上,就重点考虑产业积聚效应。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1、推进工业结构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也是扶持第一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历史上看,纺织、食品、建材等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但是这些传统产业的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具体表现在:档次不高,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因此,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性技术,尤其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一要继续重视发展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传统产业。我市总的发展水平还不高,第一产业还占较大的比重,而且各地发展还不平衡。因此大力发展工业,是全面实现加速我市工业化,促进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由我市的资源禀赋决定的。我市资本较为缺乏,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资源较为丰富,因此发展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同时还能有效地扩大我市就业。
  二要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结构升级。这是提高产品竞争力,开拓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当前及今后,我市工业发展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传统工业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工业尤其是传统工业的发展要靠结构取胜、质量取胜、技术取胜。
 
  三要有选择地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建立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效政策措施,从投资、税收、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外资和民间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支持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四要着力扶持和培育我市支柱产业的发展,发挥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促进作用。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方面之一是要努力发展具有竞争力,带动更多关联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最终形成产业集聚。
  五要加快园区建设。工业园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能促使工业发展组团规模化、土地使用集约化、资源利用效能化、产业配套系列化,从整体上实现技术进步、资源利用、效益提高、机制创新等方面质的飞跃。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一批高等级、上档次的工业园区,促进工业逐步向园区集中,做大做强园区产业和园区经济,走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又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型生态工业化道路。

2、加速传统服务业市场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我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方向和内容。在大力提升传统服务业水平的同时,努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要加快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首先要加快“商贸清远”工程的建设,按照我市主体功能区规划,重点抓好清远中汽南方国际汽车城、义乌商贸城二期、华南装饰城、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大型购物中心、星级酒店、写字楼、商业街区等配套设施,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零售企业,提升商贸业发展水平。其次要积极实施“商业南移东扩”战略,完善区域商贸流通业布局。第三要加快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步伐,尽早实现零售网点在农村和山区的全面覆盖。

二要大力发展旅游业。要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以资源整合为重点,以品牌打造为核心,以旅游与文化以及农业、工业、商贸有机融合为驱动力,大力发展包括文化旅游、生态观光体验旅游、休闲健康度假旅游、商贸旅游、会展旅游的大旅游产业体系。积极开发高品位旅游景点,利用好壮瑶民族风情、广东第一峰、两江三峡、宗教胜地、溶洞温泉和溪流湖泊等条件,发展高端的商务、休闲、探险、科考等旅游新项目,打造精品热线。依托构建“一带(北江旅游带)两轴(清连旅游发展轴、英佛旅游发展轴)三区(南部温泉漂流商务休闲度假区、东部山水生态休闲旅游区、北部民俗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大旅游格局,进一步开拓珠三角、沿海和境外高端客源市场,把清远建设成为珠三角、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旅游休闲之都”。

三要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现代服务业包括信息业,金融、保险、证券、咨询服务等中介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能有效地服务和推动产业经济的发展,提升经济结构水平,加快经济增长。我市现代服务业还不发达,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把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重要位置。
   3、大力推进城镇化,使其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步伐相适应

一要全面推动“三旧改造”,把城市建设和功能再造、产业发展相结合。把握“三旧”改造机遇,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各县市、各园区、各村镇街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统筹规划和适度超前建设各类市政设施,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和公共停车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供排水系统、垃圾装运处理系统和消防系统建设。同步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把城市建设与培育主导产业相结合,把主导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与城市空间布局相结合,以业扩城、以城兴业,实现城市功能集聚与产业支撑的良性互动格局。

二要加快人口城镇化步伐。拉开城市骨架,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对人口的吸纳能力。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引导人口向中心城镇转移。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通过产业集聚推进人口集聚,把大型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工业新城。

三要扩大就业岗位,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据有关专家对广东经济实证分析,广东第一产业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变化方向是反向的,当第一产业的产值结构每变动1%,经济总量增长将反方向变动0.3%;而第一产业的就业结构每变动1%,经济总量增长将反方向变动2.23%。因此,我们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仅要注意降低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还要注意降低其就业人口的比重,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重点拓宽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增大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使第三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两个方面,都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