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统计局

数说75年丨你好,这里是清远!

来源:市统计局访问量:-发布时间:2024-09-13

75年 时光荏苒

祖国的巨轮驶过沧桑

民族复兴的光辉愈发璀璨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翻天覆地的变革席卷大地

让我们跟随数字的脚步

讲述一段段辉煌的故事!

图片

这里是清远 

一座宜居宜游之城
她山水如诗、物产丰饶
她开拓创新、勤劳奋进
以革新精神与勇气
铸就“清远经验”“清远现象”
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您好,我是清远!

清远建市以来

全市人民艰苦奋斗,坚持发展不停步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人民收入持续提高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经济建设成就斐然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建市初期,清远经济体量较小。1988年建市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4.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73元。199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21.2亿元。2004-2007年,清远迎来了建市以来最快的发展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等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跃居全省首位,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速“全省四连冠”的辉煌成就,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每年都在20%以上,年均增速达到25.3%。2006年首次跻身全国百强城市行列。党的十八大以来,清远市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经济发展实现了新突破。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20.2亿元,2012-2023年年均增长5.8%;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3188元,2012-2023年年均增长5.2%。

  2.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建市初期,清远财政实力较弱。1988年建市时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有1.43亿元,人均44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5亿元,人均69元。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地方财政收入迅速增加。2005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达到13.25亿元,人均369元,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也达到了1062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以年均5.0%的增速增长,2023年达到152亿元,人均3813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28.74亿元,人均10754元。地方财力的迅速壮大,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转变

发展方式步伐坚定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升

  建市初期,清远农业生产能力落后。198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为28.69亿元。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建设力度,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积极发展畜牧、家禽、淡水鱼、水果、蔬菜以及优质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2004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11.25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生产结构不断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2023年,清远市聚力推动“五大百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69.81亿元,2012-2023年年均增长5.0%。

  2.工业强市建设有力推进

  建市初期,清远工业基础较为薄弱。198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只有18.3%,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市场活力不断激发,非公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到199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22亿元,与1988年相比名义增长近4倍,年均增长17.4%,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22.5%。2003年,清远以产业转移为突破口,深入实施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三化一园”发展战略,着力营造“洼地效应”,通过“引凤筑巢”方式,全方位、大范围、多层次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全市上下卯足干劲掀起了经济发展的新篇章,走出了一条符合清远实际的后发赶超之路,创造了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清远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开展工业技术改造,深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2023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06.73亿元,2012-2023年年均增长7.0%,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3.8%。

  3.现代服务业快速崛起

  建市初期,清远服务业以传统产业为主。1988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7.4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三次产业最低,仅21.6%。建市后,清远大力发展旅游、金融、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1988-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4%。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三产业稳定增长,2017年比重首次超过50%,2012-2023年均增长6.0%,2023年增加值达到968.1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7.5%。

  4.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建市初期,清远产业结构不均衡。1988年清远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8.87亿元、8.18亿元和7.47亿元,第一产业占比高达54.7%,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建市以来,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坚定不移的实施工业化战略,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二、三产业蓬勃发展。200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9.0%,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占37.5%的比重。到2004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9.9%,首次超过第一产业1个百分点,实现了从农业经济社会到工业化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十八大以来,清远经济持续转型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建市前1987年的56.4:22.9:20.7发展到2023年的16.2:38.1:45.7,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贸易市场繁荣活跃

对外开放成果丰硕

  1.消费市场蓬勃发展

  建市初期,清远消费市场较为弱小。商品品类单调,部分商品相对匮乏,198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84亿元。随着商品市场的扩大,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消费市场越发繁荣,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5.37亿元,突破百亿大关。党的十八大以来,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带动消费规模的快速扩大,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01.41亿元,是1988年的近38倍,是2012年的近两倍。

  2.对外贸易规模扩大

  建市初期,清远对外经济交流活动十分有限。1988年,全市货物出口额703万美元,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商品附加值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大为提升。2008年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29.68亿美元,其中出口13.77亿美元,进口15.91亿美元,初步形成了以鞋、服装、玩具和印刷电路为主的出口创汇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清远市充分发挥广清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态势,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积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贸易结构,扩大贸易规模。202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80.80亿美元,2012-2023年年均增长4.9%,其中出口完成36.30亿美元,进口完成44.51亿美元。

  3.引进外资大幅增加

  建市初期,清远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较小。建市以来,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改变清远经济发展面貌的突破口,充分发挥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优势和潜在市场优势,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1988年,实际利用外资只有629万美元,1993年达到1.04亿美元,最高的2009年达到5.49亿美元,是1988年的87倍。1988-2011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到45.19亿美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清远持续加大产业招商和园区招商力度,2023年实际使用外资11.55亿元。


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

功能品质迈上新台阶

  1.交通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

  建市初期,清远公路通车里程4528公里,但普遍存在弯多、路窄、坡陡等状况,公路线型差、等级低、沙土路多、等外路比重大,抗灾能力和车辆通行能力都比较低。建市后,公路建设事业迅速由国家部门行为、行业行为向地方政府行为、社会行为转变,形成引资、筹资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改造、新建公路的局面,全市交通网络不断完善,运输能力不断提高。1999年10月,全市第一条高速公路广清高速公路南段建成通车,2004年12月北段建成通车。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2018年12月清远高铁正式开通运营、2020年11月广清城际铁路开通运营、2023年8月广东首条中低速磁浮旅游专线清远磁浮全线轨道实现贯通,全市共建成京广高铁、京广普速铁路、广清城际广州北至清远段、磁浮旅游专线银盏站至长隆主题公园段等4条轨道交通299公里。2023年末境内公路通车总里程2.09万公里,路网密度109.8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04.43公里。全年公路货运量1.35亿吨,货物周转量108.20亿吨公里;公路客运量936.50万人,旅客周转量9.39亿人公里;水路货运量0.96亿吨,货物周转量136.67亿吨公里;水路客运量78.74万人,旅客周转量740.10万人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2527.6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合计22.55万标准箱。

  2.信息基础设施不断优化

  建市初期,清远邮政通信业发展水平较低。1988年,全市市内电话共有9228户,其中私人用户1345户;全市长途直拨有权用户仅509户;邮电业务总量936万元。随着通讯设施的不断完善,全市邮电通信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种类不断丰富,推动了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互联网+”已成为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最重要、最普及的联系方式和手段。2023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4.79亿元,年末固定宽带接入用户129.9万户,移动宽带用户401.6万户,5G用户198.7万户,实现市、县城镇区域、行政村及工业园区5G网络全覆盖,获国家“千兆城市”称号。

  3.供电能力大幅提升

  建市初期,清远电力设施落后。1988年发电量10.91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6.29亿千瓦时,1991年全市仍有7个无电乡镇和113个无电村(行政村)。通过落实省“电力扶贫共富”部署,实施村村通电工程建设,清远供电能力不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电网建设的加快以及工业化的推进,全市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迅速发展。2023年1月3日,国内首台全国产化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在华电清远华侨工业园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实现并网发电,填补中国自主燃气轮机应用空白。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发电量133.04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278.25亿千瓦时。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

  1.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

  建市初期,清远城市化进程较慢,建成区布局较为混乱,街道狭小。建市后,市委市政府加强统一规划领导,先后建成清远大桥、凤城大桥、洲心大桥、伦洲大桥等多座桥梁沟通连接清远北江两岸,大力促进清远北江两岸人员物资交流,并推动清远城市建设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清远持续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路径,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2023年达到57.16%,比2005年提高18.7个百分点。

  2.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建市初期,清远城乡建设相对滞后。党的十八大以来,清远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交通、通信、供水等方面持续改善。全力推进创文、创卫突出问题综合整治,对农贸市场、沿街店铺招牌、违章建筑等进行集中治理,改造提升路面修复、河道整治、景观亮化,城市环境明显改善,讲文明、树新风氛围日益浓厚。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各项工作,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展现新面貌。

  3.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

  党的十八大以来,清远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凭借距离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最近、发展空间最大、生态条件最好的“三最优势”,在新时期新起点,通过抢抓“双区驱动”战略机遇,携手广州全方位、高质量推动广清两地在交通互联、产业共建、城市融合、生态共治、民生共享上共建共享。同时,努力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的新路子,着力打造广清产业园清城片区、佛冈片区、广清旅游集聚区和空港经济区四大产业对接平台,加快筑牢经济增长的新基础,全力打造融入大湾区崛起排头兵、城乡融合示范市、生态发展新标杆、“双区”魅力后花园。


  

  科教文卫体蓬勃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进

  1.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

  建市以来,清远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和转化机制,科技事业取得丰硕成果。2004年,科技进步对工业总产值增长贡献率达到50.8%,比1998年多了1倍。清远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并新增国家火炬高性能结构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等多块“国字号”牌子。华炬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粤东西北首个国家级孵化器,天安智谷智汇空间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2023年,全市专利授权量4423件,《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6件,年末有效发明专利2901件,获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1项,科技成果登记16项,获签订技术合同58件,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26亿元。年末拥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7家,国家级工程中心1家,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6家,清远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3家,高新技术企业568家。

  2.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建市初期,清远基础教育水平较为薄弱。经过不断践行科教兴国战略,清远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清远职教城的建设,人才引进战略的实施,清远市科学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2023年,全市共有普通本专科10所,其中省属9所,市属1所,在校生12.37万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含技工学校)18所,在校生5.31万人;普通中学195所,在校生27.75万人;小学354所,在校生42.67万人。

  3.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清远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健全,互联网医生、家庭医生、智慧医疗成为近年来的特色,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普及率达100%。2023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762个,比2012年增加149个,是1988年医疗卫生机构数的近8倍;全市各医疗机构拥有医疗床位19445张,比2012年增长84.2%,比1988年翻了2番;注册执业(助理)医师9872人,是1988年医师人数的近5倍;注册护士13613人,比2012年增加6626人,是1988年的11倍。

  4.文化体育事业平稳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清远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事业稳定发展。2023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9个、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9个、文化站85个,公共图书馆藏书398.5万册;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2023年清远市共举办各类运动会73次,在省级以上运动会上获得金牌82枚,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16平方米。多次举办马拉松比赛和端午龙舟赛,赛事精彩纷呈,群众参与热情高涨,带动清远参与体育活动人数不断创新高,2023年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超183万人次,比1988年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翻了4番。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1.居民收入持续增加

  建市初期,清远居民收入水平较低。198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546元,1994年站上千元平台,达到1221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持续关注和改善民生,切实让改革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514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2014年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600元。2023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65元,其中城镇居民38735元,农村居民2209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多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12年的2.27:1缩小为2023年的1.75:1 。

  2.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建市初期,清远居民消费水平普遍较低,消费结构还是生存型消费为主,恩格尔系数较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能力显著提升,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清远居民消费逐步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2023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649元,恩格尔系数为37.6%,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占比分别为14.9%和9.8%。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064元,恩格尔系数35.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250元,恩格尔系数41.3%。

  3.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建市以来,清远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形成涵盖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党的十八大以来,清远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越织越密,保障水平不断提升。2023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月908元,农村一类地区801元,农村二类地区704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城镇每人每月1453元,农村一类地区每人每月1282元,农村二类地区每人每月1127元。年末全市参加社会保险392.97万人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392.62万人,全年部门资助参加医疗保险24.37万人,医疗救助95.26万人次,救助金额2.95亿元。年末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8间,床位1699张,收养1222人;敬老院23间,床位1442张,收住461人(集中供养)。全年共发行销售福利彩票4.27亿元;筹集福彩公益金0.47亿元。

回望过往,我们充满自豪而不自满

展望未来,我们满怀信心而不自骄

天赋风土,自在清远

让我们携手同行,在新征程续新篇章!

下一站,敬请期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