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统筹 整体推进清远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效显著

来源:本网访问量:-发布时间:2021-04-06

  清远市位于广东省北部,下辖2区2市4县,85个乡镇(街道),常住人口388.58万人。近年来,清远市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部署,补基础、保基本、强基层,转模式、促活力、强县域,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效提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8个县(市、区)全覆盖,2020年三季度,6个县(市)中2个县域内住院率超过90%,2个超过85%,2个超过80%。其中,连州市93.7%,英德市91.5%,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88.9%,阳山县85.2%;基层就诊率不断提高,其中,英德市65.2%,连州市61.5%,阳山县61.1%,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一、高层引领,构筑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发展网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工作,市委书记、市长担纲市医改领导小组,聚焦统筹城乡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均等化,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发展网络。2019年,英德市、连州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入选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国家试点县;2020年,全市8个县(市、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全覆盖。市委深化改革委员会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纳入年度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作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市财政切实加大力度,投入30多亿元,按照县级上等次、镇级标准化、村级规范化要求,不断筑牢基层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点,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夯实基础,“县强、镇活、村稳”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服务架构渐见规模。

  二、市级统筹,助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面建设

  自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以来,我市聚焦“共”字,在整体提升县域卫生健康服务能力上下功夫。各地认真盘点县域内短板、弱项,通过牵头总医院“上带下”、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强帮弱”等做法,从过去的城乡“割裂式”发展变为现在县域“统筹式”推进,发展规划更具针对性。随着“影像诊断中心”“远程会诊中心”等“资源共享中心”的建立,破解了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机器无人才”的困境。同时,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同质化的影像、检验等服务,既极大地提升了医疗资源利用率,又有效地节约了群众的就医成本。一是形成合力。市县两级经过反复调研论证,达成高度一致,由各级政府牵头,整合县域资源,全面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二是协同创建。市县两级积极争取和协调省市优质医疗资源,精准对焦短板,“团队带团队”“科室对科室”,协助各医共体建立完善县域医共体内部若干运行机制,促进内生性成长。三是一县一策。鼓励各地在省医共体建设要求大框架下,根据前期医疗卫生均等化发展成果,自主选择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突破方向和实现路径,为全覆盖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提供经验。英德市医共体结合地域广、医疗机构多的特点,分片区集中影像资源在综合实力较强的4家医院建立影像诊断中心。连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医共体建设工作,编办审定下发《连州市医疗总院机构编制方案》,确定连州市医疗总院为市卫健局管理的二级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30名,为医共体的推进、管理、运营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持;政府配套资金建成基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卫生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县、镇、村三级“一码就诊”应用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创新模式。连南瑶族自治县借力省三甲医院“强龙头”,探索出“省-县-镇+一二三级医院+县域医疗联合体一体化管理”的“广药-连南”医共体建设模式。

  三、以奖代补,促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良性发展

  一是组建培育本土医共体专家组,及时发现总结提炼各地医共体建设成功经验,供其他地方借鉴,及时梳理在推进医共体建设中的堵点、痛点,调整修正本地政策,让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更接地气。二是引入竞争促进良性发展。2020年,通过各地上报年度工作总结晒成绩单,清远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从建设进展、发展势头、取得成效等多维度进行评定的方式,竞聘获取省医共体建设奖补资金名额,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市级专家组已完成了交叉式互评环节,通过以评促建,相互提高,促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良性发展。(清远市卫生健康局基层妇幼科 李茂栋,体制改革科 利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