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市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本网访问量:-发布时间:2021-05-17

  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清远英德市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为引领,始终坚持“政府统领、卫健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创新机制,提升内涵,优化发展环境,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主要做法

  (一)整合“统筹、保障、联动”机制,夯实服务基础。

  一是综合运用“两抓手”,实施中医药统筹战略。英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年度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2015年成立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牵头协调,卫健、发改、医保、财政、人社、编办、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一把手”具体抓落实,逐级压实责任,全程跟踪问效。示范工程对标抓,印发《英德市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实施方案》、《英德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2017-2020年)行动计划》,赴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观摩学习、对标一流。

  二是狠抓落实“两到位”,构建中医药保障体系。编制职能明确到位,在制定对卫健等相关政府部门“三定”过程中,明确贯彻中西医并重方针,拟定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专门设置中医药管理股,具体负责中医药工作业务指导和日常工作开展;财政经费保障到位,实行中医药事业费财政预算单列,经费逐年增加。近5年英德市财政累计投入约2.45亿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分别用于基层卫生院中医馆等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人员培训等方面,其中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超过2亿元。

  三是用实用活“两机制,形成中医药联动格局。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工作会议等,实现了卫健与发改、医保等部门有效协作、合力推进;建立政策促动机制,把基层卫生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工作列入“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办医,对于社会资本开办传统中医诊所、门诊,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中不作布局限制,鼓励和扶持民营医院开展特色中医药服务。

  (二)探索“网络、融合、拓展”新路,提升服务效率。

  一是三级对接提升网络平台。升级改造原有区域信息平台软件,实现全市县级医院、基层卫生院和村卫生站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电子化。投入340万元建设中医辨证智能辅助开方系统“方剂宝”,在全市县级医院、基层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全面上线使用。组建区域医学影像远程诊断中心,为基层卫生院提供远程影像诊断,实现了“基层检查、县级诊断”的医疗服务新模式。

  二是二元融合提升公卫内涵英德市把“治未病”工程和家庭医生签约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机结合,一体推进落实,在基层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开展和提供特色化、个性化服务,使中医药健康教育和中医“治未病”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基层中医药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2020年基层中医诊疗人次超过70万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42%。

  三是拓展药业,推动产医结合。首先是推动中医药产品研发创新。2017年以来,英德市支持英德市中医院、英德市人民医院等26个中医药科研项目,获得清远市社会发展领域自筹经费科技计划立项支持。其次是高质量发展中药种植业支持德康中药有限公司的3个中药材种植研究与示范项目,并获得清远市科技计划项目支持,获得扶持资金80万元用于中药材种植技术研究与推广。印发《关于申报2021年度英德市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将“生物医药及中药材种植”等纳入英德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重点支持范围,引导企业开展中医药研究和中药材种植推广。目前,中药科谱、百花园、农业特色生态园等项目已通过市发改局备案,总投资约3000万元。

  (三)共建“龙头、骨干、网底”体系,汇聚整体合力。

  英德市把加强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放在优先位置,优化中医资源配置,形成“龙头带动、骨干中联、网底扎实”的发展格局。

  一是发挥中医院龙头”引领作用支持市中医院积极开展适应群众需求的特色专科建设,医院目前拥有达到国家中医特色专科水平专科1个,省级中医特色专科2个,肺病科、重症医学科、外三科(颅脑外科)、针灸科先后开设并顺利运行,康复科发展成为粤北地区县级医院中规模最大的专科。医院中医床位数达550张,诊疗环境大为改善,医院收治病人数、门诊诊疗量和业务收入多年来大幅上升。

  二是巩固乡镇卫生院“骨干支柱作用。组建以市中医院为牵头医院的二级医疗联合体,积极开展基层技术帮扶、临床指导等工作,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全市25个基层卫生院均建设了规范化的中医馆,可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一体化中医药服务,实现基层中医药阵地“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巨大转变。

  三是筑牢村级中医“网底”守护功能。为村卫生站配备艾条、火罐、刮痧板、神灯、诊查床等中医诊疗设备,积极开展针灸、推拿、火罐、刮痧等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服务。目前,标准化村卫生站中,超过98%能提供中医药服务,72%能提供4类以上中医适宜技术服务。

  (四)活用“引才、留才、用才”机制,激发人才活力。

  一是多措并举引人才。采取“县招县管镇用”管理模式和机构自主招聘、简化程序引进紧缺人才等方式招聘中医药人才,近年累计引进中医医师96人,有效充实了中医药人才队伍。

  二是创新政策留人才。实施“一类财政供给、二类绩效管理”政策,即财政足额补助在编人员的基本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离退休人员全额工资、政策性亏损等。在绩效上,允许突破一类绩效总量按二类标准核定,允许医疗收入扣除成本后按规定提取为奖励性绩效工资,保持基层卫生院发展活力。综合考虑镇街卫生院与市区的距离远近、交通路况差别、卫生院医疗环境、服务能力高低和经营状况等因素,将基层卫生院划分为3类,每类按职称划分为5个档次,岗位津贴根据分类分档的原则发放,最高可达3000元。通过拉大三类与二类、一类卫生院的差异化激励政策,越边远地区所得岗位津贴越高,让长期扎根基层、服务偏远地区的医务人员吃了一颗“定心丸”,增添了“干一行爱一行、干就干出名堂”的信心和动力,有效缓解边远山区人才流失问题。出台《英德市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放宽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要求,合理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实行“两自主一倾斜”的绩效差异化激励机制,各医疗机构根据自身服务能力、业务收支情况等自主制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极大地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三是合理培养用人才。善用才者赢天下,完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实行“编制池”管理模式,破除人员晋升机制障碍,充分发挥编制资源使用效益。建立中医类别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提升人才培训质量。实行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派遣制,市中医院每年派遣不少于2人到对口支援的卫生院连续工作不少于1年,促进优质中医药人才下沉基层。加强继承人培养,建立了全国基层名老中医祝建华传承工作室,招收了7名基层中医师作为传承人;邓本裕名中医工作室被纳入清远市名医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英德市名中医传承培育工程,遴选5名名老中医作为传承指导老师,开展师带徒工作,促进基层中医药人才发展。

  二、主要成效

  一是基层中医药阵地进一步筑牢。全市拥有中医床位数733张。英德市中医院成功被认定为三级中医医院,成为粤北地区首家县级三级中医医院。英德市人民医院设立了中医科和中医住院部,英德市妇幼保健院设立了中医科和中医馆。25间基层卫生院均建设了中医科和中医馆,98%的标准化村卫生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二是中医药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近年来,全市基层卫生院拥有中医类别医师人数逐年递增,且人才结构日趋合理。目前,全市中医类别医师达360人,占卫生技术人员的7.9%,其中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有114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中医类别医师0.36人,为传承中医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是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英德市中医院椎间盘病科达到国家中医特色专科水平,骨伤科、脑病科为省级中医特色专科。全市25间基层卫生院能提供6类以上中医适宜技术服务。2020年,全市基层门诊中,中医诊疗人次和中医处方占比分别达到42.2%和44.8%。(清远市卫生健康局体制改革科 利韵,英德市卫生健康局中医药股 胡元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