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乡村医疗卫生发展,英德市着力构建资源统筹分配、人才队伍培养、财政投入保障、医保政策落实四个机制,促进乡村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基本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一、构建资源统筹分配机制,提升县域内医疗卫生诊疗水平
针对地域广、跨度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将全市医疗服务划分为英中、英东、英西3个片区,每个片区由1家二甲以上医院作为次中心医院,构建起“县—片区—镇—村”四级医共体运行体系,形成30分钟医疗服务圈,有效提高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服务均衡性。一是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深入开展“联合门诊、联合病房”,下沉专家实行“一对一”精准指导,帮助基层提高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水平。有序推进远程影像、检验、心电、病理和消毒“五大”资源共享中心建设,在英中、英东、英西片区次中心医院设立分中心,采取“基层开单、基层收费、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和“患者不动、标本动、信息动”的就诊模式,有效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让基层群众就近可以享受县级专家的优质医疗服务。二是推动慢病医防融合发展。建立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探索分片分级分标管理慢病,组建县、镇、村三级慢病管理团队,并把高血压、糖尿病人群按照病情分为红标、黄标、绿标,实现网格化、精细化服务慢病群众。三是推动中医药健康发展。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作用,在英德市中医院设置医共体中医治未病中心和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25家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98%的村卫生站提供中医药服务。
二、构建人才队伍培养机制,促进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发展
一是多渠道引才用才。采用“县招县管镇用”“镇聘村用”、医疗机构自主招聘和简化紧缺人才引进程序、放宽高层次人才引进条件等方式,推动更多医疗卫生人才到英德发展。2023年,英德市医共体卫生技术人员占比89%,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占11%,中级职称人员占30%,形成了以高级人才为引领,中级人才为骨干,初级人才为基础的卫生人才梯队。乡村医生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占49%,乡村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二是盘活用好编制资源。实行“编制池”管理制度,由市委编办核定人员编制总量,市卫生健康局根据实际情况每年进行动态调整,医共体总医院全面统筹使用,2023年医共体人员编制使用率为91.9%,编制存量进一步得到盘活利用。三是推动人才双向交流。实施医共体人才双向交流机制,累计从医共体总医院选派了30名优秀医疗人才到乡镇卫生院挂任职,开展“传帮带”,并从乡镇卫生院选派了9名院领导到二级以上医院“跟班学习”,促进城乡医疗人才双向流动。用好结对帮扶资源,组织17人次医疗技术人员到广州市结对帮扶的医院进修,广州派驻专家到英德35人次,组织开展培训102场次,培训医疗技术人员2609人次,帮助英德新增医疗技术项目22项,解决疑难手术305例,开展教学查房及疑难病例讨论695例。
三、构建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医疗卫生事业有序运行
一是落实政府办医责任。依据县级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补助政策按原渠道足额安排运行补助经费。2023年英德财政卫生健康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为12.47%,高于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卫生健康支出8.16%的平均水平;安排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基本药物制度亏损经费等各项经费约1.7亿元。二是持续改善卫生基础设施。累计投入14.62亿元对英德市人民医院、英德市妇幼保健院、英德市第二人民医院、16家乡镇卫生院及256间行政村卫生站的升级改造及标准化建设。投入3676万元完成英德市医疗救治能力提质扩容建设项目的设备采购与安装,已配置123张可转换ICU床位,其中市人民医院100张、市中医院23张;投入2229万元完成市疾控中心核心能力项目建设并已交付使用。推动4个乡镇医养结合项目建设并投入试运营,6个镇医养结合项目完成前期工作,县域医疗环境持续改善。三是多渠道补助乡村医疗。严格落实村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确保乡村医疗有序运行。每年及时为每个行政村发放省级财政2.5万元补助,安排94万元为村医购买养老保险,创新“以奖代补”方式支持每个村医300元购买医疗责任险,充分调动乡村医生工作积极性。
四、构建医保政策落实机制,提高乡村医疗保障水平
一是完善全民基本医保。积极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应保尽保,英德市2023年度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2.65万人,其中职工医保参保人数13.75万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88.9万人。二是推动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建立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大病补充医疗保险、门诊特定病种、普通门诊、医疗救助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和清远市级统筹。持续开展困难人员医疗救助,在全面实现普通门诊、门诊特定病种、住院本地、异地就医一站式直接结算的基础上,落实重点对象按月动态监测、定期排查待遇重核补差等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工作机制,确保群众及时精准享受各项医疗保障待遇,有效发挥基本医保公平普惠、补充保险保障大病、医疗救助兜底保障作用。2023年,医疗救助政策落实率达到100%,符合条件困难群众资助参保率达到100%。三是加强医保管理服务。积极推动按病种分值付费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持续开展康复医疗、慢性精神疾病等长期住院服务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设置按床日付费病种,将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等20个病种列入按床日付费病种,合理确定床日结算标准。持续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治理活动,采取数据分析、日常审核、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两定单位的医保政策执行情况、医疗行为、医疗费用进行监管审核,为376间村(居)卫生站开通“清远村医保APP”账号,实行医保一站式结算,有效维护医保基金安全。
供稿:体制改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