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生与肝吸虫病 肝吸虫病又称华支睾吸虫病,是华支睾吸虫随食用未经煮熟的淡水鱼或虾感染人类,并寄生在人体肝胆管所引起的寄生虫病。肝吸虫幼虫(囊蚴)极易感染淡水鱼,并寄生在鱼类肌肉中。生吃淡水鱼,肝吸虫囊蚴会进入人体,在肝胆管内寄生产卵并分泌有毒物质,从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肝吸虫病是当前我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主要流行于喜食淡水鱼“鱼生”的地区,广东省珠三角地区是肝吸虫病的高发地区。 肝吸虫病的临床症状 感染肝吸虫后,轻度,几乎无症状,可致轻度乏力、食欲不振或腹痛,大便可检出虫卵;中度,可致头昏、失眠、乏力、精神不振、心悸、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上腹饱胀、腹泻、肝区隐痛,肝大,有压痛和叩击痛;重度,表现急性起病,潜伏期10-26天,寒战、高热、为弛张热,食欲不振、厌油、肝大伴压痛,轻度黄疸,时有胆绞痛,少数有脾大,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数周后进入慢性期;晚期,可出现肝硬化和腹水,还可并发胆囊炎、胆管炎、胆管阻塞等,甚至引起肝癌。儿童感染肝吸虫,会严重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导致侏儒症。 肝吸虫病预防措施 肝吸虫病主要是进食含肝吸虫囊蚴的“鱼生”和半生半熟鱼虾所致,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不吃生鱼、生虾和未煮熟的鱼虾。对于进食过淡水鱼生的人来说,建议去医院检查,一旦发现感染肝吸虫就要进行驱虫治疗。 当心夺命“断肠草” 临床表现 食用大茶药0.5-2小时后即可表现出中毒症状,最先感口腔、咽喉、腹部有烧灼感,恶心、呕吐、全身麻木、眼花、复视等,最后发展到呼吸中枢麻痹而死。视力障碍和复视是大茶药中毒的主要特征。本病不及时抢救,死亡率较高。如及时急救,度过中毒后的5天,预后较好。 预防措施 教育当地的群众不要采集大茶药食用,避免同类的中毒再次发生。 发芽土豆会中毒 土豆又称马铃薯,是我国北方冬季主要的蔬菜之一。如马铃薯发芽,皮肉变绿,就会含有较高剂量的龙葵碱毒素。如果一次吃进50g已变青发芽的马铃薯就可发生龙葵素中毒。发芽马铃薯中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夏季节多发。农村家庭散发,集体食堂时有发生。 临床表现 中毒常在食用发芽马铃薯10 分钟至3小时后发病,发病初期为口腔及咽喉部瘙痒、烧灼感,继而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 预防措施 马铃薯应保存在干燥通风、低温、无阳光直射处。对生芽过多或皮肉已青紫者,不能再食用。因龙葵素加热易被破坏、遇醋分解,下锅炒马铃薯时应放一点醋,且宜红烧、炖和煮。 河豚有毒 切勿食用 河豚鱼,俗称“乖鱼”、“鸡抱”,因含有河豚毒素而引起食物中毒。河豚鱼在我国资源较为丰富,沿海一带几乎全年均可捕获。河豚鱼的有毒成分为河豚毒素,以卵巢和肝脏毒性最强,肌肉和血液中也少量含有河豚鱼毒性随季节变化有差异,春季毒性最强。 临床表现 发病急,食用河豚0.5~6小时即可发病,先感觉手指、口唇舌尖麻木或有刺痛感,然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并有四肢无力、口唇、舌尖、肢端麻痹,进而四肢肌肉麻痹,出现身体摇摆、行走困难,甚至全身麻痹、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预防措施 河豚毒素耐热,家庭烹调方法难以将毒素去除,故预防河豚中毒的关键在于不进食河豚鱼。 让细菌性食物中毒远离我们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因摄入被致病性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中毒,临床症状以急性胃肠炎为主,主要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 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 1.熟食被污染 熟食被食品从业人员、生的食物、加工工具如菜刀或案板等污染。 2.熟食贮存不当 熟食在4℃-60℃下被存放过久,其中的致病菌大量繁殖或产生毒素。 3.食物未彻底煮熟 食物在食用前未经彻底煮熟煮透,未能减少或消灭食物内的致病菌或毒素。 4.进食不洁的生食食品 进食含有大量致病菌或毒素的未经烹调的食物,如生虾等。 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致病菌简介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我省最常见的食物中毒类型。在我省,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以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中夏秋季高发,引起中毒的主要食品是动物性食品。 致病菌名称 常见中毒食物 预防方法 公众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方法,是在准备食物的各个阶段中注意以下各点: 1.选购食物 不光顾小摊贩,在卫生及信誉良好的供应商购买食物。购买包装食品留意标签上的“保质期”,并按照标签上贮存方法保存食物。不买外观异常的食物,如膨胀或凹陷的罐头。 2.处理食物 生的食物要彻底清洗并煮熟煮透,特别是肉类及海产品。放置一段时间的熟食食用前要再次彻底加热。处理食物前、处理生的食物或如厕后,要洗净双手。食品从业人员出现腹泻、呕吐、手指外伤等症状时,要尽量避免从事直接接触食品的岗位。 3.贮存食物 生熟分开,包括原料、案板、刀具、餐具和冷冻箱储备等必须生熟分开。不即时食用的熟食及吃剩的食物须存放在4℃及以下的冰箱里保存。 慎食四季豆 四季豆又名刀豆、芸豆、扁豆等,是群众普遍喜好食用的蔬菜。生的或未煮熟的四季豆中含有皂甙,是引起四季豆中毒主要原因。四季豆中毒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多发生于集体用餐单位。 临床表现 四季豆中毒的潜伏期一般为2~4小时,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愈后良好。 预防措施 预防四季豆中毒最简单的方法之一是将四季豆煮熟焖透,如四季豆外观失去原有的生绿色,吃起来没有豆腥味。 小心~毒蘑菇出没! 临床表现 一般在食用毒蘑菇后30分钟至24小时发病。因毒蘑菇的种类及其所含毒素不同导致中毒的症状多样,有表现为胃肠道症状的,也有出现幻觉等神经精神症状的,还可出现皮肤黄疸、溶血性贫血、肝脾肿大等,严重者会导致身体重要器官肝、肾、心脏、脑以及呼吸系统等器官功能发生衰竭而死亡。 预防措施 预防毒蘑菇最好的办法是不采食野蘑菇。若食蘑菇后出现胃肠道不适等症状,应尽快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治疗。 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 鱼类引起组胺中毒是指由于食用含有一定数量组胺的某些鱼类而引起的过敏性食物中毒。组胺是组氨酸的分解产物,青皮红肉的鱼类,带鱼,鲣鱼,金枪鱼,沙丁鱼,秋刀鱼,竹荚鱼等含组氨酸较高,当受到富含组氨酸脱羧酶的细菌污染,并在适宜的条件下,组氨酸被脱羧而产生组胺。组胺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 临床表现 发病急、症状轻、恢复快。多在食用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和热感,全身不适,眼结膜充血并伴有头痛、头晕、恶心、腹痛、腹泻、心跳过速、胸闷、血压下降。有时可出现荨麻疹,咽喉烧灼感,个别患者可出现哮喘。一般体温正常,大多在1~2日内恢复健康。 预防措施 1. 消费者自行采购时,不购买和不食用不新鲜或腐败变质(如鱼眼变红、颜色发暗、肉无弹性)的鱼。 2. 鱼类食品必须在冷冻条件下贮藏和运输,冰鲜鱼类应贮存在4℃或以下,冷藏鱼类则贮存在-18℃或以下。
肝吸虫病
断肠草又名大茶药、野葛、毒根、胡蔓草、发冷藤、火把草等,是一种有毒植物,全株有毒,尤其以嫩叶毒性最大。主要生长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等地。大茶药的毒性成分为钩吻碱,是极强的神经毒,一般口服干燥根茎或叶片2~3g即可致死。大茶药常被误认为金银花或穿山龙,因误食而发生中毒,多为散发。
污染途径
副溶血性弧菌
海产品
未煮熟煮透、生吃海产品
沙门菌
动物性食品,如禽肉类、蛋类
未煮熟煮透、熟食食用前未再加热
金黄色葡萄球菌
糕点、奶制品、熟肉
熟食食用前未再加热
毒蘑菇又称毒蕈,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中毒以误采误食为主,不同地区因蘑菇种类不相同而中毒表现存在差异。毒蘑菇中毒多发生在夏、秋阴雨季节,中毒人群没有明显年龄和性别差异,以家庭散发为主。鉴别毒蘑菇唯一可靠方法是根据蘑菇的形态学特征的分类进行鉴定。
食品安全小常识
来源:清远市卫生健康局 访问量:-发布时间:2015-07-07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