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地处南岭山脉,尤其北部连阳市县的村庄基本是依山而建,且当地村民习惯在房屋周边栽种毛竹。近年来,受极端强降雨天气影响,部分屋后种植毛竹的边坡频发小型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特别是2022年“龙舟水”期间尤为明显,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给汛期地灾防御工作带来严峻挑战。据连南县“双控”试点的县域斜坡风险调查评价初步成果显示,中高风险以上斜坡中栽种毛竹为主的占19%。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两级自然资源部门高度重视该问题,在2024年汛后全市地灾防治工作复盘会上,共同商讨解决办法,采取“试点先行、分步推广”的方式,选取在地灾中高风险区范围内屋后斜坡种植毛竹的作为试点,耐心引导群众做好民事工作,把屋后种竹改为种树,试行地灾风险区绿植品种的推荐替换工作,降低浅层滑坡风险,筑牢地质灾害防线,赋能绿美乡村生态建设。
3月13日,结合基层党支部共建活动的开展,清远市自然资源局、连南瑶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局联合技术支撑单位广东省地质局清远地质调查中心、广东省矿产资源勘查院和广东煤炭地质201队在连南瑶族自治县寨岗镇白水坑村开展“山区乡村屋后边坡‘竹改林’植树活动”,将浅根系毛竹林种植替换为深根系乔木林,现场60余名党员干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者挥锹培土,栽下桂花树、油茶树等乡土树种500余株。新栽种的桂花树、油茶树等乔木,成长后根系可深达1-2米以上,且树的高度受大风的影响不大,能像“生态锚杆”般牢牢抓住土壤,降低浅层滑坡风险,增强村民居住的安全感。
此次“竹改林”试点选址,是依托连南县“双控”试点县域斜坡风险调查评价初步成果,优先选取花岗岩风化边坡分布区房前屋后30米范围内的高风险斜坡,置换林相单一、竹鞭横生的过熟毛竹林,选用兼具防火功能的常绿阔叶树种。在种植现场,技术员采用“鱼鳞坑+保水剂”种植法,种植乔木间距保留毛竹伐桩,既防止水土流失,竹桩腐烂后还能增肥土壤。
下一步,清远市自然资源局将继续指导连南局开展地灾风险区绿植品种推荐替换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发挥技术支撑单位的专业技术优势,加强深度合作,建立改种示范区,组织农户参与培训,及时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加以推广,探索“工程加固+植被恢复+智能监测”的全市地质灾害风险区综合防治体系,切实筑牢山区地质灾害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