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东省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通过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充分发挥培训促进就业、就业带动创业、就业创业增收致富的良好效应,创新形成为群众办实事的富民模式。
清远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政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广东特别是清远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发挥清远“距离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最近、发展空间最大、生态条件最好”的“三最优势”,深入实施“南粤家政”工程,铸南粤家政匠心,展清远最美风采。通过树品牌、强技能、促就业,在稳定就业大局、促进推动乡村振兴和助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彰显“小切口推动大变化”的独特魅力。
一人一卡,树立行业服务标杆
在推动家政行业发展的进程中,我市重视发掘和培养行业优秀典型,为我市家政行业发展树立标杆。谭美华是一名清远90后年轻人,2021年通过选拔代表我市参加省第一届南粤家政技能大赛,2022年获评全国妇联、新华网颁发的全国100名“最美家政人”荣誉称号,成为全省获得此项荣誉的8个先进典型之一。谭美华优秀典型的树立,大大激励了我市家政从业者转变观念、树立职业荣誉观,营造了全社会尊重家政劳动、尊重技能的良好氛围。
▲谭美华参加第一届南粤家政技能大赛
为进一步解决“南粤家政”从业人员多次转岗、就业情况不稳定、不能有效进行跟踪服务等问题,发挥好家政行业协会在建立行业标准、规范市场行为、行业指导、行业自律等方面的职能作用,督促企业依法依规经营,特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持证上岗”,家政从业人员提供健康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技能证书、资历证明材料等,可申办由清远市家政协会颁发的“诚信卡”。通过家政从业人员持证上岗落实家政行业人员管理措施,通过家政从业人员“诚信卡”系统建立了“月嫂库”、“养老护理员库”等家政从业人员数据库,目前发出家政服务“诚信卡”1700张,让从业人员“做得专业”、雇主“请得放心”,进一步推动我市家政行业规范化、专业化、诚信化体系建设。
一县一亮点,擦亮行业发展品牌
市人社部门通过走访了解到,连江社区80%的住户都是60岁以上的退休干部,需要高素质的管家式家政从业人员。2021年11月,清远市连江社区“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站正式挂牌成立,依托服务站功能,结合广泛收集的居民需求,创新性开设“清远管家”培训班,联合清远市职业技术学院,采用小班精英教学,培养集居家保洁、妇婴、养老、医护、收纳、茶艺等多项技能于一体的全能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社区服务”的形式,打造南粤家政品牌服务形象,培训后从业人员的薪资约提高20%以上。不定期开展便民服务,为社区独居老人、贫困户、军属等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家政服务。清远市连江社区“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站有效打通家政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培育高素质从业人员,扩大“南粤家政”影响力,经验做法被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报道。
▲我市“南粤家政”工程经验做法被CCTV-13《朝闻天下》栏目报道
近年来,我市各县(市、区)先后建成“南粤家政”培训基地。去年,以连江社区基层服务站为首个建设站点,清城、清新、连州、阳山等县(市、区)陆续打造基层服务站,以连江社区基层服务站为示范,持续推动阵地建设。结合各县(市、区)实际情况和行业发展特点,成功打造了“清远管家”、“北江家政”、“连州阿嫂”、连山“七月香”等“南粤家政”品牌。截至目前,全市各地建设(认定)“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站15个,依托阵地建设推动我市家政行业网格化发展,推行“南粤家政+社区服务”便捷模式,助推构建15分钟家政服务圈。
一市一平台,助推行业便民化发展
为进一步发挥行业自我管理的作用,市人社部门指导成立了清远市家政服务行业协会,依托协会进一步规范行业准则,实现同行业企业之间沟通交流、相互监督、共同进步,强化行业内议事决策的水平,助推全市家政行业健康、规范、高质量发展。
▲“迪迪七优”家政服务平台手机小程序界面
依托家政服务行业协会的功能,我市开发了家政服务行业综合性平台——“迪迪七优”家政服务平台,平台创新性使用智能派单模式,具有网上求职招聘、信息查询、网上下单、后续评价等服务,平台可按照用户的需求,智能配对家政服务人员,智能派单家政企业,做到一家发单,多家对接,整合家政企业资源,提高业务效率,一键下单,精准配对。目前该平台已实现市内多个县(市、区)联动通用功能,接下来将努力实现全市8个县(市、区)全覆盖,为广大用户提供诚信、快捷、高效的一站式家政服务。通过建设全市家政行业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家政行业便民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
“南粤家政”工程紧盯“一老一小”群体的迫切需求,通过母婴、居家、养老、医护等培训项目,着力解决家政服务业诚信体系不完善、从业人员供给不足等问题,深入实施“南粤家政”工程,是“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的广东体现。我市将继续依托“一老一小”群体需求的“小切口”撬动家政行业发展的“大作为”,通过抓好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推动我市入湾融湾再加速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