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在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围绕上级部署和本地实际相结合,以县域经济为抓手,联合政府、社会、企业、人才等力量推动本地产业发展。今年5月以来,清远人社紧跟上级人社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突出本地产业发展需求、本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发展方向和公益性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引导作用,以“产教创”对接交流活动为载体、以“三个1”(即:1名项目负责人+1个老师团队+1个学生团队)抱团组队为形式、以产教共创为手段,着力促进本地院校同产业需求相互衔接,推动清远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
一、突出产业融合,促成产业融合发展
清远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历史遗迹和丰富多彩的民生活动,在农业发展方面具备生态和区域上的天然优势,适合在“农文旅”三种产业间形成合力,以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发展。清远人社在多个创新创业大赛当中积极挖掘优秀创业项目,发挥公益性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作用,根据各县(市、区)的产业特点为项目与本地企业搭建合作对接平台,组织创业导师对项目进行一对一专业指导,及时为项目和团队提供创业政策、技术人才合作、项目发展规划等创业服务。
广东乐比方舟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是广东建设职业学院一个在校创业项目,项目主要采用BIM技术为客户提供建筑设计模型制作,设计咨询及施工指导,提高建筑项目效率及质量,促进建筑项目更绿色环保。市公共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和项目团队接触沟通后,对项目进行技术、市场、资源等方面的详细分析,针对目前清远在建和改建民宿数量多、同质化程度高、建筑特色不明显的情况,认为该项目在清远的民宿项目具有非常前景的应用市场并比较容易落地实施,先后带团队与清远本土建筑师交流并实地走访部分民宿。目前,项目已注册为实体公司,团队有12名在校大学生作为公司固定成员,经过提供系列的创业服务,公司已与三家民宿达成合作意向。接下来,清远人社和市公共创业孵化基地将主动组织团队到英德、佛冈等地走访调研民宿现状,实现资源对接,利用项目技术优势,为清远民宿提供个性化的整体解决方案,为民宿经营提质增效,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
△广东建设职业学院在校创业团队广东乐比方舟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到清城区民宿参观民宿直播
二、突出本地特色,促成农业产业发展
清远人社聚焦本地农业产业发展特点,以推动“五大百亿”农业产业发展为目标,促进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同相应高校及其二级院校达成合作,推动培育具有适合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解决产业发展双向融合。
由广东财贸职业学院产业学院和市公共创业孵化基地共同发起的创业项目“职教城英德红茶创业团队”,由省职教城9所院校红茶创业团队组成,旨在打造从研发、生产、包装设计、品牌打造、茶文化研学的全链条,不断挖掘产业附加值。市公共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前期对接沟通,结合我市“五大百亿”农业产业中英德红茶产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牵头整合省职教城各院校与英德红茶相关联的创业团队资源,派出创业导师对项目进行专业辅导,为项目和英德红茶企业牵线搭桥,促成项目与英九庄园、积庆里等英德红茶龙头企业达成紧密合作。该项目目前已有高校创业团队21个,包括研发团队、设计团队、电商销售团队、品牌建设团队、茶文化研学团队、新茶饮开发团队等,根据自身优势赋能清远“五大百亿”英德红茶产业发展。
△广东财贸职业学院产业学院创业项目“职教城英德红茶创业团队”同市公共创业孵化基地入驻企业进行跨境电商座谈
三、突出科技赋能,促成现代农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倡并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出台系列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文件,引领农业绿色发展加快步伐。清远人社部门注重人才和技术服务农业产业发展,以“产教创”为载体,搭建“农业企业+院校团队+创业项目”挖掘农产品及其衍生的经济价值,形成系统的农业产业链发展,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农业生物质资源的再循环”项目是由广东科贸职业学院食品生物学院团队组成的创业项目,项目主要研究以农林剩余物、畜禽粪便、城市固体废物等可再生或可循环的生物质资源为原料,发展生产生物质能和生物基产品,实现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省市共建创业孵化基地经过同项目团队进行沟通对接后,主动为项目团队提供创业辅导、资源对接等创业服务,目前项目同佛山市银美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意达食品有限公司、广州佳易达化工有限公司、广州宾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叶(广东)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形成合作关系,并在英德西牛镇等区域实施项目技术研究,探索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打造清远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同绿美清远建设并行的双轨跑道。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食品生物学院创业项目“农业生物质资源的再循环”团队同省市共建创业孵化基地到英德西牛镇走访企业
接下来,市人社部门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创新创业发展,通过农业产业与本地院校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引导企业和院校通过项目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储备一批服务我市“百千万工程”实施的农业发展人才,缓解省职教城院校专业设置与我市产业需求匹配度不高的问题,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农业产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