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社保扶贫“最后一公里” 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来源:本网访问量:-发布时间:2021-05-27

    2015年,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的重大部署,“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就是其中之一。社会保险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特殊人员在脱贫过程中实现社会保障有力度、温度、速度,如何实现社保扶贫路上不落一户、不漏一人,这需要畅通社保扶贫路上“最后一公里”。市社保局清城直属分局严格按照“四个不摘”的总体要求,坚持把社保扶贫作为基本防线,加大兜底保障力度“输血”特殊人员,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区符合条件的7927名特殊人员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60周岁及以上特殊人员全部及时足额享受待遇,确保了“参保应保尽保、待遇应享尽享、代缴应代尽代”,为加快特殊人员脱贫步伐、提高防贫能力,真正实现“困有所扶,老有所养”目标作出了“清城示范”。

    一、压责任 重督导 组织建设到位保落实

    市社保局清城直属分局历来高度重视社保扶贫工作,严格压实主体责任,以组织建设为抓手,完善由局班子牵头抓总、业务股室具体抓落实的工作领导小组,及时根据人员变动调整局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确保社保扶贫工作保持延续。在平时的工作中,市社保局清城直属分局结合区扶贫部门的情况通报认真分析精准扶贫形势,把社保扶贫领域的重难点纳入班子会议议程研讨,并按照《清城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方案》自觉认领目标任务,按照职责分工逐级分解、层层压实责任,为落实社会保险精准扶贫提供坚实保障。

    二、强联动 多比对 目标精准底数明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是要激发特殊人员的内生动力,但对老弱病残等群体而言,他们缺少自我脱贫的能力,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社保兜底成了他们脱贫的最后一线希望,因特殊人员人口量多面广、情况不一,为避免出现遗漏、重复问题,市社保局清城直属分局积极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主动强化与扶贫、民政、卫健、公安、教育等部门联动沟通,动态开展特殊人群数据对碰,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业务数据和各部门数据横向比对、纵向确认、多轮比对、分类筛选,对新认定的、刚满16周岁的、新毕业的全日制学生、刚满60周岁等特殊人员“动态清零”。由区扶贫办提供人员更新数据后,市社保局清城直属分局迅速与政数系统展开对碰,认真核实基础信息并有的放矢进行修正。确定人员数据后,市社保局清城直属分局在省集系统进行人员信息标识,准确掌握其参保状态,以便及时把符合参保条件而未参保的人员全部纳入社会保险保障范畴,为实现特殊人群应保尽保、享受医保待遇到位提供数据支撑。

    三、强宣传 降门槛 参保代缴不漏一人

    社保扶贫,啃的都是“硬骨头”。清城区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心存疑虑、经济拮据、联系困难”等三类特殊人员,创新方式方法,狠抓参保代缴落实落地,耐心宣传、精心服务,为特殊人员筑牢了民生兜底“南大门”。

    一是宣传动员解心结,让心存疑虑的特殊人员“放宽心”。针对个别群众未能充分认识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于保障老年生活的重要作用、不理解参保缴费是为其个人建立账户储存养老金、只顾眼前急不算长远账等现实问题,市社保局清城直属分局坚持从政策宣传入手,由业务骨干、村居工作人员进村入户,一对一、面对面地与特殊人员交心谈话,给他们讲透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算清经济账、养老账,让他们认识到“缴与不缴不一样、缴早缴晚不一样、缴多缴少不一样”,积极提振特殊人员参保意识,引导其主动自愿参保,提高防贫能力,防止年老返贫。

    二是完善政策降门槛,让经济拮据的特殊人员“缴得起”。针对部分就业不稳定、收入来源少、缴费有困难的特殊人员,市社保局清城直属分局按照上级关于做好特殊人群参加城乡居保的工作指示,不折不扣落实特殊人群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府代缴请款工作,以2020年为例,市社保局清城直属分局为建档立卡、重残、低保、特困等特殊人员代缴社保费89.18万元,真正做到了财政代缴政策不漏一人,减轻了特殊人员缴费压力。

    三是多方寻查堵疏漏,让联系困难的特殊人员“找得到”。针对部分贫困人员流动频繁、户籍空挂等难以联系的实际困难,市社保局清城直属分局综合利用多种途径,交叉利用多种资源,综合“信息+人海”战术,千方百计“找人”一方面强化与公安、民政、扶贫、卫健、教育等部门协作,通过特殊人员办理业务时留下的通信信息及时联系;另一方面,积极发挥镇街村居的一线力量,追寻联系特殊人员的各种线索,与外出多年、人户分离的特殊人员建立联系、完善信息、摸清底子,全面排查消除参保缴费遗漏,确保参保代缴、待遇领取不漏一人。

    四、提待遇 强保障 社保权益应享尽享

    随着越来越多的特殊人员进城务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的重要抓手,打好社保扶贫“组合拳”,有效防止特殊人员因失业或重病致贫返贫。一是全区特殊人群实现100%纳入医疗保险,并同时享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倾斜待遇:个人自付部分起付标准下调70%,报销比例统一为70%,不设年度最高支付限额。全区对有就医记录的25934人次及时进行医疗报销和医疗救助,医疗报销金额2670.45万元,医疗救助金额为838.49万元,有效防止特殊人群因病返贫。二推行失业保险扩围经办。扎实推进失业保险扩围经办工作,为5226名参保人发放1022.11万元失业补助金,发放6958人次价格临时补贴83.13万元,帮助失业人员渡过难关,防止特殊人群因失业返贫。三是从2021年7月起,城乡养老保险长期待遇将调整为180元/月(每人每月增加10元),增长率达5.8%,养老待遇显著提高,将覆盖受惠特殊人群达2569人。

    五、优服务 提质效 架起社保经办“连心桥”

    一直以来,清城区不断优化社保经办信息化建设,让特殊人员既“有钱领”,又“方便领”,多措并举推行“不见面”服务,通过“无感办”、“掌上办”、“一窗办”、“就近办”,以更优质、便捷的经办服务打通了社保经办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特殊人员切身感受到了“社保服务就在我身边”。一是首开先河无感智办,特殊人员领取待遇高效安全。疫情防控期间,为确保到龄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不受影响,清城区敢于突破、主动作为,首开全市先河,通过多部门数据比对,整理出领取待遇名册流转各镇街进行“有形核查”,对符合领取养老待遇的参保人直接划拨待遇,领取待遇资格认证可后补。这一举措在全面把控社保基金支出风险的基础上为特殊人员提供了退休待遇领取“无感智办”与领取待遇“有感享受”同步体验。二是在全市率先开启“一窗通办”综合柜员制经办服务试点。整合经办资源、再造业务流程、优化窗口设置,以内部流转、数据共享、二次减免等方式大力精简办事材料,带动社保经办“清事项、减材料”,前台受理时限压缩50%,实现“打包办、提速办”,得到了办事群众的广泛好评。三是推行网上办、电话办、自助办、邮件办等“不见面”经办服务。101个事项在省政务服务网清城分厅100%实现“一网通办”,全年办结2429件;转变待遇申办和领取认证方式,以信息比对和人脸识别为抓手,参保人只需通过粤省事等APP即可完成失业和长期待遇资格认证。四是巩固“放管服”改革成果。160个社保业务“小一门”村(居)政务服务窗口运行有序,34项社保业务家门口即可办理,下放以来累计办结超20万笔,实现“就近办”;6台社保自助终端机进驻全区6个政务服务网点,打造24小时“不打烊”社保经办服务。

    决胜“最后一公里”,社保扶贫红利不断释放的背后,是我区社保经办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的结果。今后,市社保局清城直属分局还将继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