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规文件 > 部门文件

清远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第2019013号提案答复的函

时间:2019-06-11 16:39:55 来源:本网 访问量: -
【字体:

                                                     〔B〕

                                                     〔主动公开〕    

                                                      清农农函〔2019〕566号


  清远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政协七届三次

  会议第2019013号提案答复的函


温国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第2019013号)收悉,经综合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鼓励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我市位于广东省粤北地区,农业资源丰富,生态条件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田园风光秀美,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我市全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成功创建了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农业公园和农事节庆等。目前,我市已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120个,其中已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10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3个,省级农业公园3个(英德市广东国业九龙小镇农业公园、英德积庆里红茶谷农业公园、英德锦源农业公园)。入选2018年“广东十佳最美农业公园”2个(英德市广东国业九龙小镇农业公园、英德积庆里红茶谷农业公园)、“广东十佳最美农田”2个(连南三百步湾云上梯田、连山太保雾山梯田)。清新、阳山积极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连南县获评“广东省休闲渔业示范县”。全市基本形成了乡村民宿、古村文化、山水生态、农事体验、花节观光、精品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二、加快推进乡村规划编制、农村环境整治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筑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基础。按照《广东省村庄规划编制指引(试行)》要求,我市村庄规划编制按县、片区来整体推进规划,结合当地发展条件和要求,进一步明确村庄定位,统筹村庄产业发展体系,积极引导打造“一村一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法〔2018〕15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18〕27号)精神,市委、市政府将全域旅游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将乡村旅游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经过5年努力,全市已建成市级生态示范村86个,2019年预计新增市级生态示范村11个。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4个传统村落获得了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争取打造成当地优秀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供良好载体。

   三、积极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今年3月,省公布了广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目录,清远此次被列入目录的项目(点)302个,覆盖全市8个县(市、区),涉及山地丘陵、珍稀生物景、瀑布与溪流、民宿与酒店、花卉苗木种植基地、特色饮食、农作物基地和传统居民群(村寨)等类型。借此机会,我市将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潜力,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省级相关项目资金倾斜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大力推进旅游精准扶贫,鼓励符合条件的乡村旅游点创建和申报广东省A级旅游特色村或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引导各地利用、整合和保护好乡村旅游资源,发展适应观光和采摘体验的农业产业,开发美丽乡村、农家乐、休闲农庄、民居民宿、名镇名村、古村落等休闲度假、生态农业观光、民俗风情体验的乡村旅游产品,着力打造旅游特色镇(村)和乡村旅游精品。

   四、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宣传和教育培训。一方面,继续坚持把乡村旅游宣传营销纳入全市旅游整体营销计划,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介,线上线下相结合,有计划、有重点做好我市乡村旅游产品和路线的宣传和促销,提高知名度,增强吸引力。另一方面,采取以会代训、专职轮训、视频培训、职业教育等方式,加强对乡村旅游导游、餐饮、住宿、营销、管理、传统技艺和乡土文化讲解等各类实用人才的教育培养,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素质提升。

感谢您对我市休闲农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清远市农业农村局

                                              2019年6月11日


  (联系人:高 腾,联系电话:3370339)




  抄送:市政协提案委、市政府督查室、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