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生态环境局

《清远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新闻发布会实录

来源:本网访问量:-发布时间:2021-01-15

  1月15日上午,清远市生态环境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志雄、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蔡忆江通报清远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并共同回答了记者关注的问题。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刘艳文主持发布会。

  1.jpg

  刘艳文: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清远市生态环境局新闻发布会。全国污染源普查是重大的国情调查,是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基础性和全局性工作,每10年开展一次。根据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清远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于2017年正式启动,历时三年,现已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今天,我们召开这场新闻发布会,主要通报我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清远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志雄,清远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蔡忆江以及清远市统计局代表,他们将就有关情况进行通报,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下面,请赵志雄副局长介绍清远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有关情况。

  赵志雄: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清远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大背景下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对全面摸清建设美丽清远生态环境底数的一次重大国情调查。依法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对于准确判断当前环境形势,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政策规划,不断提高环境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环境短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根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要求,2017年10月清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任组长,18个市有关单位组成的清远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于2017-2019年组织开展了清远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本次普查工作,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狠抓普查工作落实。在上级普查办的指导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领导下,清远市各地区、各部门、各级普查机构按照国家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扎实推进污染源普查各项工作。1400多名普查人员发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战的工作作风,广大普查对象全力配合,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技术难度大等特点,历时三年,圆满完成了前期准备、清查建库、入户调查、数据审核、质量核查、汇总分析、成果总结等各项普查任务,顺利通过了省质量核查和总结验收。

  清远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标准时点是2017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是2017年度,所以今天发布的数据都是以2017年度为基础。普查经历了前期准备、全面普查和总结发布三个阶段。本次普查对全市1.4万多个普查对象进行了全面调查,获取了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和移动源相关基本信息,摸清了各类污染源的数量、结构和分布状况,掌握了主要污染物产生、排放和污染治理情况等,健全了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提供了有力支撑。

  整个普查工作严格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和我市发布的普查方案开展,确保了普查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全面性。我市普查工作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这也是保障我市普查工作得以顺利完成的主要原因:一是把普查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督查事项,建立市、县(区)责任落实和调度跟踪督办闭环工作机制,全面压实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二是创新宣传发动形式,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宣传平台,并得到广大媒体的大力支持,营造了良好的普查氛围。三是建立了覆盖全过程、责任落实到人的质量控制和保障体系,开展多轮次、多层次的数据审核和汇总分析,确保了普查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四是建立了精准帮扶督导机制,分阶段、分内容、分批次开展多次培训,覆盖所有普查人员,同时组织专家团队成立督导帮扶工作组,赴重点地区开展驻点精准帮扶,有效提升了数据质量。五是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使用了普查数据智能审核软件,实现了数据自动审核,大大提高了普查工作效率。

  清远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普查成果编制了《清远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该公报于2020年12月11日通过广东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办公室审定。《清远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已发放到各位媒体朋友手上,请大家参阅。总体情况我就介绍到这里,接下来我和我的同事十分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

  刘艳文:谢谢赵局长的通报。下面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先介绍所在的新闻机构。谢谢!

  南方日报:我是南方日报清远观察的记者。清远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都取得了哪些成果?当前我市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谢谢!

  赵志雄:谢谢。清远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摸清了全市各类污染源的基本情况,各类污染源的数量、结构和分布状况。2017年底,全市各类污染源数量是14585个(不含移动源)。其中工业源7744个,生活源1174个,畜禽规模养殖场4309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1349个,以行政区为单位的普查对象9个。其中,英德市、清新区、清城区三个区县各类污染源数量占到全市总数的64.12%,全市污染源的数量,特别是工业污染源的数量基本上呈现由南向北逐步减少的分布态势。从行业来说,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等五个行业占到全市工业污染源总数的61.19%。

  第二,掌握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全市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情况为: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7.31万吨、氨氮排放量0.57万吨、总氮排放量2.08万吨。南部地区由于工业和人口比较集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较高,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排放量分别居全市前列。全市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为:二氧化硫排放量2.28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5.55万吨、颗粒物排放量10.85万吨,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这次我们还对部分领域和部分行业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进行了尝试性调查,全市挥发性有机物总排放量2.66万吨,其中工业源1.67万吨,主要集中在橡胶和塑料制品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2017年,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57.71万吨;综合利用量224.70万吨;处置量22.95万吨。英德市、清新区、清城区一般工业固废的产生量约占全市的70.21%,这三个区县一般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量约占全市的68.97%。

  第三,健全了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档案资料。本次普查形成了清远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统一数据库,初步形成了污染源分布“一张图”。根据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要求,所有普查档案资料做到了有序管理和安全存放,形成了完善的污染源普查资料。同时,还编制了技术报告和专题报告,通过按行业、区域、流域对各类污染源的结构与分布、主要污染物产排情况与污染治理水平进行汇总分析,结合我市环境质量现状、资源能源消耗现状、产业布局及发展现状等情况,分析判断当前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技术路径和改善对策。

  第四,培养锻炼了一批具有环保铁军精神的业务骨干。普查工作中,各级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发扬环保铁军精神,任劳任怨、努力工作,通过接受系统化的培训和现场调查,了解重点行业企业的生产工艺、污染治理技术和环保设施等相关情况,掌握了各类污染物排放核算方法。在普查成果总结过程中,通过分析归纳,把握了环境政策和当前的环境形势,得到了全面的学习和提高。通过普查,培养了一批有高度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熟悉政策、精通业务的综合型人才。

  第五,进一步提高了全民环境意识。普查时间长,历时三年,在整个普查期间,通过多媒体、多方式宣传,广大新闻界朋友给予大力支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普查工作,提高了全社会环境意识,营造了普查良好氛围。这是这次普查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

  清远日报:我是清远日报记者。这次污染源普查取得了很多的基础性数据,根据这次普查结果,未来污染防治工作哪些方面需要加强的。

  赵志雄: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们在主要污染源,包括农业源、生活源等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污染治理的水平也显著提升,产业结构也在进一步优化,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减,污染物减排和污染防治攻坚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这个成效和我们建设美丽清远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还有差距,所以接下来我们还会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深入推进水污染源“四源共治”。持续推进工业、城镇、农业农村、移动源(包括港口船舶)污染防治。实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优化排污口设置布局。深入实施造纸、纺织印染、制革、电镀、化工等重污染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及清洁化改造,推进高耗水行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和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补齐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种植污染管控、畜禽及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系统推进航运污染治理,加快船舶污水整治、老旧及难以达标船舶淘汰、港口码头船舶水污染物收集转运处理能力建设。

  二是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控。持续推动能源、产业、交通三大结构优化调整,深入实施工业源、移动源、面源三大源治污减排。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推进自备电厂、纺织、造纸等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煤改气”工程。完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准入条件,深入推进水泥、陶瓷、造纸等行业转型升级。落实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与排放台账动态更新,大力推进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涂料、油墨、粘胶剂、清洗剂等原辅材料源头替代,推广共享喷涂中心建设模式,加强无组织排放控制。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持续推进柴油车污染防控,加强非道路移动源的污染治理和管控措施。加强施工扬尘、道路扬尘和堆场、矿山、码头扬尘污染控制,农业集中区实施秸秆禁烧管控。

  三是持续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推进绿色制造,开展绿色设计、绿色供应链示范,实施绿色开采,推动工业领域源头减量。推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种养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加强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再利用与集中处置。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全链条提升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加快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应用,持续推进餐饮、宾馆、商场等行业实施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全方位提升利用处置能力,持续推进处置设施建设,解决处置能力区域性和结构性不均衡问题。健全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经营单位规范化管理考核机制,持续提升固体废物监管信息化水平,严格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谢谢!

  清远广播电视台: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中农业源污染物排放现状,对今后的工作有什么指引?

  蔡忆江: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借此机会我代表农业农村部门也向在座的各位媒体朋友表示感谢,谢谢大家长期以来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关心和支持。

  根据我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显示,农业污染源排放,主要由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构成。从总体排放情况来看,依然是畜禽养殖占比最大,水产养殖业占比约2%左右。从排放类型看,氨氮排放量中,畜禽养殖业占比约63%,种植业占比约37%。总氮排放量中,畜禽养殖业占比约54%,种植业占比约44%。总磷排放量中,畜禽养殖占比约71%,种植业占比约25%。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相对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显示农业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其中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分别下降19%、48%、25%。农业生产发展方式逐渐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一是坚持农业绿色发展,进一步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清洁生产,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坚持农村绿色发展,继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持续推进生活污水治理攻坚行动、巩固农村“厕所革命”成果。三是修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加强乡村生态保护、逐步修复农村生态环境、健全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刘艳文: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回应了部分媒体朋友关注的一些问题。感谢各位发布嘉宾!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大力支持,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清远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